讀古今文學網 > 基因中的人類簡史 > 推薦序 >

推薦序

暑假,一位出版界的朋友送給我一本即將面世的新書——《基因中的人類簡史》,其時,適逢我在西北探親旅行途中,於是便在舟車勞頓之餘閒來翻看,沒想到卻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

作者克裡斯廷·肯奈利是一位知名作家,她以人類歷史及家譜、文化、習俗、遺傳疾病等社會現象為背景,以人類族群在非洲、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等地的遷徙、融合與衝突為線索,充分利用基因組計劃及基因檢測等現代技術的最新成果,揭示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作者還對社會、文化和基因技術的關係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倡導政府和個人積極合理地運用基因技術為社會和個人健康服務,並從遺傳的角度駁斥了種族優越論——「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人類的差異,把相關文化的、社會學的、歷史的、遺傳學的、進化生物學的因素整合起來思考」。

書中關於人類遷徙、族群形成、歷史演進與基因之間關聯的分析,也恰恰激起了我在旅途中的一些思考:散落在環青海湖區域、遼闊的祁連草原,以及其他長河大漠、群巒疊嶂間的人們,是如何繁衍、聯繫、會聚成一個族群、一個社會的?絲綢之路又是如何衝破地理的天然阻隔,促進了不同地域、民族和國家的人員、商品以及技術的交流?這種交流在中華民族的基因庫中又留下了怎樣的歷史痕跡?那些早已埋入戈壁黃沙中的西域古國的歷史,我們能夠從現代人的基因中解讀出來嗎?好書常常可以激盪頭腦,閱讀的樂趣盡在於此。而讀到基因與人類特徵的關係時,我不禁再次回看探親途中家族祖孫四代、妻子祖孫三代的合影,發現血緣相近的各人樣貌、神態,確乎相似,不由得佩服基因的強大。坦率地說,我原本對於人類文明的起源、歷史脈絡、各個族群的演化、遺傳基因等並非瞭解至深,讀過本書以後卻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在人類遷徙、演進的歷史鏈條中,基因一直隱藏在千姿百態甚至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背後,不自覺地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基因分析使我們在看待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現象時多了一分科學的理性,多了一種精妙的工具,也多了一份尊重、包容和自我批評的心態。

作者非常善於使用基因技術的最新成果來揭示隱藏在其中的歷史。比如,人們早先知道「Y」染色體是按照父傳子的方式傳遞的,而最新的研究顯示線粒體DNA是按照母傳女的方式傳遞的,兩者均是「順著單一線路遺傳」,因此基因在母系中也有與父系「對等」的遺傳脈絡:「線粒體DNA同Y染色體是一樣的,因為母親的線粒體DNA是不能同父親的線粒體DNA再組合的,因此,父親的線粒體DNA不再傳遞,而母親的線粒體DNA仍要遺傳給她所有的孩子。如果她有很多女兒,她的線粒體DNA從此就會廣泛散播。」現代美洲土著人的Y染色體絕大多數出自歐洲祖先,而他們的線粒體DNA卻不是這樣,這種基因構成揭示出了以下的史實:最初的美洲殖民者都是男性,當他們湧入美洲後,殺掉了大部分當地的男性人口,比較徹底地消滅了土著男性的Y染色體;同時他們同土著女性繁衍的後代繼承了這些殖民者的Y染色體,而他們孩子身上的線粒體DNA則是由土著母親遺傳下來的。

從現代遺傳學來看,基因是生命信息的唯一傳遞者,生命體是基因表達的載體。人作為最重要的生命體,每個細胞的遺傳信息都由23對染色體承載,其中22對是常染色體,一對是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女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XX),而男性擁有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XY)。也就是說,兒子繼承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和母親的X染色體,女兒繼承父母的X染色體。人類社會很早就開始以男性為主線構建家族脈絡,好像我們的祖先在現代遺傳學出現幾千年之前就「知道」了Y染色體這條遺傳線索,不能不說這是驚人的巧合。

書中關於家譜的理性分析也很有意思,讀者可以從非倫理學的視角,更好地理解家譜為何得以在中國延續2000年之久,並思考它的意義所在。即便在當今社會,很多國人、家族也非常重視傳統姓氏家譜的編纂和更新。家譜可以幫助一個人找到自己在家族歷史中的位置,進而找到個體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位置,成為個人身份認同的根基。家譜通常以男性為主線,女性為配角,記得前幾年,湯氏家族續修家譜,我從父親那裡得知每戶只有湯姓男丁才有資格捐資。而事實上,從基因差異的角度考慮,男性女性之間的差別極小,不同族裔、人種之間的差別亦是如此。現代種族主義者可能希望有些DNA比其他DNA更為尊貴,但是人類基因組中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裝點」種族主義——比如具有某種基因的人會比其他人更聰慧、美貌或純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應驗了2000多年前的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家譜的主要作用是讓我們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尊重先輩並凝聚血緣關係,從而慎終追遠;家族血緣或種族血統絕不是自傲或自卑的依據。

之前,人們常常認為基因只是循著固有的自然規律作用於人類,但是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她認為人類社會活動、文化、環境對於基因同樣具有非常大的影響,會在基因中留下「烙印」,這些烙印反過來也會影響到人類社會與文化,人們也可以對基因的傳承施加有益的影響。「環境改變基因的方式並不是含糊不清的:我們聽到、看到、感覺到和觸摸到的一切事物,都通過某種類型的生化作用轉化到我們的機體組織中。「80年前的流感大爆發在你祖先基因中留下的標記,可能以某種方式遺傳給你,並對你的身體產生影響。人們也可以通過基因檢測、致病基因篩查,有效地減少「地中海貧血症」「亨廷頓病」等遺傳疾病的發生率。「遺傳並不像我們害怕的那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文化、歷史給予我們的影響比我們知道的要更加深遠。」正如遺傳學家兼科學博客作者拉吉比·汗所說的那樣,「文化是博大厚重的,而基因是光滑細膩的。」我們在利用基因解讀過去的同時,也可以放眼未來。

轉眼間,暑期裡快樂的旅程行將結束了,書也已讀到尾聲。能夠在旅程中有這樣一本書陪伴,與這樣一位智者「同行」,實屬有緣。看過最後一頁,合上整本書,閉上雙眼,讓思緒盡情舒展,彷彿剛剛完成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讀書,就是一次思想的對談,讀者與作者。我深感作者知識之廣博、評論之理性、態度之包容,思考問題的視角不拘一格,能將故事性、趣味性、科學性、批判性在一本書中兼容並蓄,實為可貴,讀完讓人意猶未盡,故提筆寫下所思所感,是為序。

湯順清 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2018年8月26日於廣州暨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