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地理學與生活(全彩插圖第11版) > 第二篇 文化-環境傳統 >

第二篇 文化-環境傳統

馬來西亞傳統舞蹈是一年一度在吉隆坡獨立廣場(Dataran Merdeka)舉行的「多彩馬來西亞節」中最引人注目的節目。(c Sergio Pitamilz / Superstock)

這裡是克勞地區。聖靈把它安排得恰到好處,置身其中,你就會樂不思蜀,一旦離開,無論你身處何地,你都會後悔不迭……天下之大,唯有克勞地區最好。它有著白雪皚皚的山峰,陽光普照的原野;四季分明,物產豐饒。夏日驕陽烘烤草原之時,你可以徜徉於山下,吸吮清涼甘甜的空氣……秋高氣爽之日,你放牧於山間牧場的馬群又肥又壯,你可以到原野上獵取水牛,泛舟河溪捕捉河狸。冬季來臨,你可以隱居河邊林下的小窩。

克勞地區的確盡得地利,萬事勝常,克勞山水甲天下。

這就是19世紀初克勞地區長官阿拉普什(Arapoosh)對懷俄明州比格霍恩縣(Big Horn County)的評價。但20世紀60年代,雷諾茲(Raynolds)上尉向國防部長報告稱,該盆地「處處令人生厭,群山環繞,農業上一無所長」。

第一篇的3章,我們主要關心自然景觀。雖然自然環境可以用過程和數據來描述,但是只有通過文化的篩選才能使其具有人文意義。阿拉普什和雷諾茲所看到的是同一景觀,只不過所依據的是他們各自的文化和所受到的訓練。文化就像一片彩色玻璃,影響、扭曲著我們對地球的看法。文化決定人們對土地的想法,決定人們對土地的利用和改造,決定人們彼此與土地間的相互作用。

這種狀況就是地理學文化-環境傳統的重點,是依舊關心景觀的一種傳統,但這不是本書第一篇中自然科學意義上的那種關心。本篇著重討論人文方面。當然,當我們提出文化差異的含義與現實性的同時,也時刻把自然環境謹記在心。不過,我們的景觀就具有了另一個維度,變得人文化而非純屬自然。

因此,本篇的4章著重討論「地理環境-文化-人」三者關係中「人」的部分。第6章「人口地理學」,從人口數目、組成、分佈和增長趨勢以及他們對所佔據的土地資源施加的壓力開始講述。目前人們非常關心人口數量與分佈等問題,例如大眾經常提到的「人口爆炸」,對於合法和非法移民的公眾辯論,以及關於人口增長與糧食供應問題的思索。當然,更根本的是人口的數目和區位,這是人口地理學中最基本的背景資料。

但是,人不只是全球統計中的數字。他們是一個個的人,他們對所居住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想法、有行動、有反應。反過來,那些想法、行動和反應又受到那些個人所從屬的文化結構與標準的強烈控制。世界是由這些文化群體和人文景觀組成的馬賽克,引發我們對它進行地理學研究。第7章「文化地理學」,研究文化的組分和亞系統,文化變化的途徑,定義一種文化和使各地文化發生變化的關鍵變量,通過這些方面介紹文化地理。

世界上那些變化的種種模式並非永恆不變。這些模式僅代表過去人們的活動、思想與技術輸出,以及征戰和殖民歷史等造成的結果。就是說,它們代表著過去和現在人們與其文化在全球空間範圍內相互作用的結果。第8章「空間相互作用」的主題是人類空間行為的規律性,並說明人們對地球表面使用的方式。人類個人和群體的行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包括生產、資源利用和城市聚落等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是本書第三篇的話題。

第9章「政治地理學」探討了操控著那些文化因素的背景。政治制度和過程強烈地影響著許多文化要素的形態與分佈。經濟系統和運輸系統與國家邊界相一致。政治管理,無論是詳細的分區編碼還是一般的環境保護法,都會對經濟和城市景觀產生顯著影響。某些國家中,即使有關宗教、文學、音樂和美術等明顯非政治性的事項,也可能受到政府支持某些表達方式而排斥和禁止其他方式的影響。當然,在建立與維持決定資源開發與世界各地人民謀生模式的各種經濟制度的時候,政府管理和政治意識形態是根本的要素,像政府倒台或超民族政治聯合——例如歐盟——這樣的制度變化,把一些新的行為模式強加到已確立的民族文化上面。

因此,第二篇的主題是人,以及他們所創造或所設想的集體和個人的文化景觀。現在讓我們在考慮人的文化與行為之前,先從人的本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