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地理學與生活(全彩插圖第11版) > 第1章 緒論 >

第1章 緒論

變化中的景觀:蠶食著華盛頓州普爾曼農田的新住宅。(c Ryan McVay / Getty Images)

2004年的聖誕節,泰國的海濱就像那個季節的每一天一樣,天氣炎熱、潮濕,但是海水溫暖而清新。普吉島——東南亞最負盛名的遊覽勝地——充滿了前來游泳、潛水、休閒和品嚐泰國香辣美食的遊客(圖1.1)。在旅遊酒店後方,員工們像往常一樣忙碌著,他們提供的優質服務使海灘社區成為了迷人的樂園。這些旅遊者和員工,就像世界上其他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第二天——12月26日的清晨,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近海海底的兩個板塊交界處,會形成一條1300千米長的斷裂和15米的位移,進而引發破紀錄的9.2級大地震。

圖 1.1 在被2004年12月26日的海嘯破壞以前,印度洋中的泰國普吉島曾是東南亞最負盛名的度假勝地。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到這裡享受綿延的沙灘,壯觀的珊瑚礁,高水準的酒店,各種檔次的飲食、娛樂和水上運動設備。(c Henny Westheim / Alamy

地震持續了大約10分鐘,並且迅速使大約1000千米之外的普吉島產生震感。雖然地震引起了大量的怪異現象,卻沒有造成直接破壞。而早起去享受清涼的晨間海風,或者準備迎接新一天的人們則繼續著他們的活動。

與此同時,海底斷裂處上部的海水猛然下落,產生的衝擊波形成了高達10米的海嘯波,以每小時700千米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橫掃印度洋,並在大約1小時後襲擊了普吉島。海水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以一系列波浪的形式湧上海灘,並繼續向陸地推進了大約1.6千米,席捲了沿途的一切。成千上萬人被淹死,普吉島滿目瘡痍。

蘇門答臘、斯里蘭卡和印度沿海,以及數小時後的非洲東海岸也經歷了同樣的遭遇。這些區域中的大部分都人口稠密。雖然沒有精確的數字,但估計最終的死亡人數高達30萬人,重建需要數十億美元。這次40年來最大的地震和有記錄以來破壞性最大的海嘯,造成了程度難以形容的自然和人類災害。

新聞報道往往將這些災害歸為「自然災害」。但是地震和海嘯對人類的破壞性結果並不單是由於自然。歸根結底,這是由於人類沒有在印度洋投資建立海嘯預警系統——而在太平洋早就建立了這樣的系統。據報道, 泰國氣象委員會在獲悉地震之後曾做了一個「人性化」的決定, 「出於對旅遊業的關照」而不發佈可能發生的海嘯預警。有些科學家爭論說,對泰國和印度紅樹林沼澤的大量砍伐增加了海嘯的破壞作用。雖然地震和由此引發的海嘯確實是自然事件,但是這些事件的可怕後果表明,人類的決策能對自然界的極端事件產生影響。發生在環境的背景下,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活動會產生不可預見的和災難性的環境後果。對於人類與環境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經成為地理學中永恆的課題。

1.1 地理學是什麼?

許多人從「地理學」一詞只是聯想到事物位處何處。例如,緬甸和烏拉圭等國家、廷巴克圖(現名通布圖)或阿拉木圖等城市,或者石油或鐵礦等自然資源,它們都位處何方?有些人以自己知道哪些河流最長,哪些山脈最高,哪些荒漠最大而自鳴得意。這些關於世界的實際知識是有價值的,它可以讓我們把當前的事件放在應有的空間位置。當我們聽說土耳其的一次地震,或者在某處的一次襲擊時,我們至少能夠想像它們發生在什麼地方。然而,知道它們為什麼發生在那裡則重要得多。

地理學要遠比地名和位置豐富得多。地理學是研究空間變化的學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事物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是如何不同和為何不同的學科。更進一步說,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學科。正如知道了人體各個器官的名稱和位置,並不能使一個人會做心臟外科手術一樣,知道事物的位置,只是走向瞭解事物為什麼會在那裡,以及是哪些事件和過程決定或改變了它們分佈的第一步。為什麼地震通常發生在土耳其,而不是發生在俄羅斯?為什麼山地在美國東部是渾圓的,而在美國西部是高峻而崎嶇的?為什麼講法語的人在加拿大集中在魁北克省,而不是加拿大其他地區?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地理學家集中注意力於人類的相互作用和社會群體彼此之間,以及它們同環境-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尋求瞭解自然與文化的空間格局「怎樣」和「為什麼」隨著時間而變化,並且持續發生變化。因為地理學家既研究自然環境,也研究人類對這種環境的利用。地理學家對於影響一個地方的各種力量,以及這些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敏感的。例如,為了解釋巴西人為什麼每年燃燒大片熱帶雨林,地理學家們利用了以下方面的知識:亞馬孫河流域的氣候與土壤,人口壓力,失地現象,巴西農村對更多農業區的需要,國家外債狀況,中緯度地區市場對於木材、牛肉和大豆的需要,以及巴西經濟發展的目標。為了瞭解焚燒森林的環境後果,在其他方面還需要瞭解以下的知識:地球上氧和碳的平衡,焚燒對於溫室效應的貢獻率,酸雨,臭氧層損耗,以及砍伐森林、土壤侵蝕和洪水之間的相互關係。

由此可見,地理學是研究空間和空間所容納事物的學科。我們在思考和反映一個地方時所持的立場,不僅是它位於哪裡,更為重要的是瞭解那裡有什麼,或者我們認為那裡有什麼。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區域,往往使我們聯想起那裡的自然特徵,或者那裡的人們在幹什麼,這通常表明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聯想起那些自然事物和活動是怎樣相互關聯的。例如,提起孟加拉國,就會聯想到「農耕」和「洪水」,或者提到科羅拉多州,就會聯想到「山地」和「滑雪」。也就是說,一個區域所包含的事物,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而地理學始終涉及對二者的探討(圖1.2)。

圖 1.2 滑雪活動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惠斯勒山(Whistler Mountain)的發展,清楚地表明了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氣候和地形使人類的某種專項利用成為可能並且具有吸引力。人類的開發活動在自然環境中造就了一種文化景觀,從而改變了自然環境。(c Karl Weatherly / Corbis Images

1.2 學科的發展

即使在古希臘地理學家——正是他們最先提出這個學科的結構——的著作中,也可以明顯看到地理學是各種興趣的結合。「Geography」這個詞彙,據說是2200年以前由希臘科學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擬定的。其中,「geo」意指「地球」,而「graphein」意指「描述」。從一開始,描述的重點就是地球的自然結構和性質,以及居住在當時人們所知世界的各地人民的活動。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4—公元20)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描述人類居住的世界的各個部分……描述對世界各國的評價,並探討國家之間的差異」。甚至在更早時期,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前425)已經發現,作為瞭解波斯戰爭原因與過程所必需的背景,在其著作中需要用大量篇幅描述波斯帝國各部分的土地、人民、經濟和習慣。

希臘(和稍後的羅馬)地理學家量度了地球,發明了地球的緯度線和經度線網格(標識經緯度之用),對他們所知道的世界畫出了令人驚奇的精緻的網格化地圖(圖1.3)。他們探索了氣候在緯度上的明顯變化,在許多著作中描述了他們所熟悉的地中海盆地和比較遙遠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傳說中的北歐、亞洲和法屬赤道非洲的土地。他們應用接近現代的概念,描述河流系統、探索侵蝕循環和沉積模式、引述砍伐森林的危險、描述自然景觀、指出濫用環境的後果。在那種自然背景上,他們集中研究家鄉和遙遠地區人們的行為——他們怎樣生活,他們在語言、宗教和習慣上有什麼明顯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他們怎樣利用、改變或者破壞所居住的土地。斯特拉波甚至提出了警告,認為人類的本性和活動決定於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他觀察到,人類在人與自然的夥伴關係中是積極的要素。

圖 1.3 公元2世紀希臘-埃及地理天文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繪製的世界地圖。托勒密採納了之前發展的根據圓周劃分為360°的經緯度網格地圖,使每一個記錄到的地方都有精確的數學定位。不幸的是,推斷和量度上的誤差使地圖和所附的6冊地名索引不夠精確。托勒密的地圖在歐洲作為權威性的地圖使用了將近1500年,在15世紀和16世紀出版了多種不同版本。本圖所示版本概括了原作的範圍和內容。該圖對地球的大小估算過低,導致哥倫布確信他向西航行不遠就能到達亞洲。

指引早期希臘和羅馬地理學家的興趣是長久而普遍的,現在也是如此。例如,雖然在他們之間沒有交流,但古代的中國人同西方人一樣,將解釋性的觀點引入到地理學中。此外,當歐洲基督教在公元800—1400年之間進入中世紀,喪失了希臘和羅馬地理學著作的知識時,保存著那些知識的穆斯林學者卻著手從自然、文化和區域變化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他們所知道的世界。

現代地理學發源於17世紀開始的對學術的探求浪潮,這股浪潮也引發了我們今日所知的許多傳統學科的誕生。在歐洲復興時期,地理學從一開始——像曾經總是被認為的那樣——就被公認是一項基礎廣泛的綜合性研究。自然景觀的格局和過程早就受到關注,而人類作為地球上因地而異的組成部分同樣受到關注。18世紀末,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氣候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加強了區域地理調查,增加了從學術方面和普及方面對於事物在空間和地方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聯繫的認識。在同一時期,對地球經緯度的精確測定和科學製圖使得對地方信息的陳述更加可靠和全面。

地理學的分支

19世紀,全國人口調查、貿易統計和民族地理研究給人文地理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19世紀末,在整個歐洲和遵循歐洲學術模式的其他地區的大學裡,地理學已經變成一門獨特的和受尊敬的學科。專業地理學家的增長和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導致一系列專業學科分支的出現,其中許多分支學科已體現在本書的各章節中。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就是這些分支的實例。

地理學專門化分支並不彼此孤立,而是密切相關的。地理學所有分支的共同特點是有三個主要的興趣點。第一,地球表面自然和人類現象的區域差異。地理學研究人類社會與人類所佔據和改變著的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第二,關注地球上聯結一個區域和其他區域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的系統。這兩種興趣相結合導致第三個恆久的論題:在特定的區位條件下,對人類-環境(或者生態)關係和空間系統的地理學研究進行區域分析。一些地理學家所從事的這種區域方向稱為區域地理學。

另有一些地理學家選擇某些特定的事物,而不是地球表面的某些區域進行界定,做專門化的研究。這些系統地理學家可能關注自然環境或者人口和社會的一個方面或是幾個相關方面。在不同情況下,所選取的研究題目是考察它們與其他空間的相互關係和區域格局。自然地理學關注的方向是人-環境結構中的自然環境方面。它關注地貌及其分佈,大氣狀況和氣候格局,土壤或植被組合等。系統地理學的另一個分支是人文地理學。它的重點是研究人類:他們住在哪裡,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在空間上是怎樣互動的,以及人類在其所佔據的自然景觀中建立了什麼樣的人文景觀。

地理學的重要性

有三個充足的理由說明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地理學。第一,地理學是唯一一個關注於瞭解不同地區自然現象和文化現象為什麼不同和怎樣不同的學科。本書每一章都旨在向讀者提供塑造地球面貌的許多過程的基本知識。例如,第3章向讀者介紹使地貌發生撓曲、褶皺和斷裂、產生火山、引發地震和海嘯的構造力;第7章對文化地理學的討論,將為讀者提供一個瞭解文化中技術、社會和意識形態成分的框架,以及認識到一個使文化隨時間發生變化的力量。

第二,對地理學和地理學論題的廣泛關注,對於瞭解每日新聞報道中的國家與國際問題非常重要。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艾滋病和其他疾病的擴散,國際貿易的不平衡,發展中國家糧食供應和人口增長,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動亂,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其地理特點, 而地理學有助於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有地理學的素養,不僅不會對當地問題和世界問題茫然無知,而且還能有機會對處理這些問題的政策制定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最後,由於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是如此廣泛,因此有極為多樣的就業機會等待著投身該學科大學教育的人們。地理學的訓練為就業領域開闢了廣泛的渠道(見「地理學的職業」專欄)。地理學的分析技術被應用於遙感影像的判讀,新企業最佳區位的確定,傳染病傳播的監測,選舉區的劃分,以及大量其他任務。

專欄 1-1 地理學的職業

地理學非常符合通識教育的目標。它可以使我們成為見多識廣的公民,更有能力瞭解我們的社區、國家和世界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並能更好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地理學也能成為願意以這門學科為專業的那些人的就業途徑嗎?對許多不同類型的職業而言,答案是肯定的。有許多職業與這個領域相關——從教學到研究。教學的機會包括從小學到大學研究生院的所有層次。美國的小學和中學對於受過一些地理學訓練的教師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是對聯邦所通過的《美國教育法》(Educate America Act)將地理學列為核心課程和國家決定建立地理教師協會(見第23頁「國家標準」專欄)的反應。在大學,地理學所有分支中的專業教學和研究早已建立,而經過地理學訓練的學者主要從事城市、社區和環境研究,區域科學,區位經濟,以及其他跨學科項目等方面的工作。

由於學科領域廣大而多樣,地理學的訓練涉及各種學術界以外的工作所應用的技術和方法。現代地理學既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而且還要培訓各種各樣的技藝。正如各種機關、企業既要同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打交道,又要進行空間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一樣,地理學提供的就業機會也同樣豐富多彩。

地理學關注的領域

就業機會

製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聯邦政府各個部門(例如國防製圖局,美國地質勘探局,環境保護署)或者私營部門的製圖師(例如環境系統研究所,ERDAS公司1 ,Intergraph公司2 ,或本特利公司);地圖管理員;為規劃師、土地開發師、房地產局、設備公司、地方政府服務的地理信息系統專家,遙感分析師,測量師。

自然地理學

天氣預報員,戶外嚮導,海岸帶管理員,水文學家,土壤保護與農業推廣員。

環境研究

環境管理員,林業技術員,公園保護員,有毒廢料規劃師。

文化地理學

社區開發師,美國和平隊志願者,衛生保健分析師。

經濟地理學

企業和工業選址分析師,市場研究員,交通/路線調度管理員,房地產中介/經紀人/評估師,經濟開發研究員。

城市與區域規劃

城市與社區規劃師,交通運輸規劃師,住房、公園與休閒規劃師,醫療保健規劃師。

區域地理學

聯邦政府區域專家,國際業務代表,旅行社,旅行作家。

地理教育

小學、初中教師,普通地理學高校教授,海外教師。

資料來源:「Careers in Geography」,by Richard G. Boehm. Washington.D.C. National Geographic Souety,1996. Previouisly by Peterson』s Guides,Inc.

1.3 地理學的若干核心概念

地理學廣泛領域中的課題多種多樣。然而,正是這種多樣性本身突出了一種現實——所有地理學家,不論他們的特定專題或者區域興趣怎樣,都是被他們所探索的類似問題以及他們應用於考慮其答案的一套共同的基本概念所維繫的。無論對自然現象或者文化現象,他們都要探究:這種現象是什麼?位於何處?它是如何形成並出現在那裡的?它同其他自然或文化現實處於何種關係,即它是影響者還是被影響者?它怎樣成為功能性整體的一部分?它的位置怎樣影響人們的生活,以及在它被發現的區域內的內涵?

這些類似的問題都源自地理學對地球空間的關注,也是從地理學中永恆的中心課題衍生出來的。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地理學家利用共同儲積和共同構成地理學基本結構與詞彙的概念、術語和研究方法。地理學家相信,認識空間格局是瞭解人們怎樣生活在地球表面和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重要出發點。

地理學家使用「空間」一詞作為框定問題和構成概念的重要修飾語。他們說,地理學是一門空間科學,它關注的是空間分佈的現象、區域的空間範圍、人們的空間行為、地球表面各個地方之間的空間關係,以及那些行為和關係後面的空間過程。地理學家利用空間數據界定空間格局和分析空間系統、空間交互、空間擴散 ,以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spatial)一詞當然來自「空間」(space),然而對於地理學家來說,它總是帶有事物分佈方式、運動發生方式,以及過程對於整體或部分地球表面作用方式的觀念。因而,地理學家的空間是地球空間,是人類已佔據或者有可能被人類佔據的地表區域。空間現象在地球表面是有位置的,而空間交互是發生在地區、事物和人類之間的。必須瞭解這些相互關係、交互作用和過程,以幫助框定地理學家所探索的問題。

這些問題在對地方的位置和性質,以及各個地區彼此間如何類似或相異進行基本觀察時,有它們的出發點。這樣的觀察雖然講起來很簡單,但對於全面瞭解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 地區(place)有位置、方向和彼此之間的距離。

  • 一個地區有大小——大、中、小。規模很重要。

  • 一個地區既有自然結構,也有文化內涵。

  • 地區的屬性或特徵隨時間而發展和變化。

  • 地區的內涵是有結構的並且是可說明的。

  • 地區的要素同其他地區是相互關聯的。

  • 地區可以概括為具有類似性和差異性的區域 (region)。

其實這些基本概念都是地理學家表述他們所研究的地球空間的一些基本觀測結果,是置於一個共同的參照框架之中的手段。每個概念都值得進一步討論,因為它們並不完全像看起來的那樣簡單。

位置、方向與距離

位置、方向和距離是評估我們周圍空間和鑒定我們相對於其他有關事物及地區位置時常用的方法。這對於瞭解空間交互作用過程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那些交互作用過程無論是在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的研究中都顯得極為重要。

位置

地區和事物的位置是所有地理研究,以及我們日常個人運動和空間活動研究的出發點。我們認為位置至少有兩重不同的意義: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

絕對位置 (absolute location)是經由精確的和公認的坐標系統所確定的地點,因此有時稱為「數學位置」。我們有好幾個公認的定位系統。全球經緯線網格——即經緯度——是其中之一(第2章所討論的)。利用這種網格,地球上任何一點的絕對位置都可參照經度和緯度中的度、分和秒被精確地描述出來。

還有一些坐標系統也在被使用。例如在美國的大部分地方,城鎮、山脈的測繪系統和地產的分區描述可提供區域層級的數學位置,而街道地址則根據一種單獨的城鎮參考系統精確地定位一座建築物。絕對位置對於每一個所描述的地方都是唯一的,與該地其他任何特徵或記錄無關。而且,在對於地區的法律性描述中,對量度分隔各地區之間的距離及對地球表面各地區之間的方向進行確定時,絕對位置都具有明顯的價值。

然而,當地理學家——或者房地產商——評述「位置問題」時,他們所指的通常不是絕對位置,而是相對位置 (relative location),也就是一個地方或物體相對於其他地方或者物體的位置(圖1.4)。相對位置表示的是空間上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並且可以具有社會(鄰里性質)和經濟(閒置地估價)涵義。我們在直接和個人的層面上考慮學校圖書館位置時,並非從其街道地址或房間數量方面,而是從其相對於教室、咖啡室或者其他參考點的位置考慮。在更大的範圍中,相對位置告訴我們:人、事物和地區不是存在於一個真空的空間裡,而是存在於一個各地彼此具有不同自然和文化特徵的世界中。

圖 1.4 地球上相對位置的現實情況同我們對平面地圖產生的印象也許會極其不同。當我們從北極的視角考慮北美和俄羅斯的位置時,可以明顯看出正確視野下的相對位置對於瞭解世界上這兩個地區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例如,紐約市可以用「絕對位置」描述為位於(接近)北緯40°43′(讀作北緯40度43分)和西經73°58′。但是,如果用空間關係來談論其位置,說它位於穿過哈德孫-莫哈克低地走廊的大陸內部,或者說它位於美國東部海床上,我們對於它位置的意義就會有更好的瞭解。在紐約市內,我們對中央公園或者下東區(Lower East Side)3 區位含義的瞭解,不僅依靠街道的稱謂,或者它們所佔據的街區,而且還要依靠它們在空間和功能上與紐約市總體土地利用、活動和人口格局的關係。

鑒於觀測地點的這些不同方式,地理學家對一個地方的地點和位置做出了區分。地點 (site)是一種絕對位置的概念,指的是一個地方本身的自然和文化特徵與屬性。它不僅是一個數學位置,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地方某種獨特的特徵。而位置 (situation)指的是一個地方的外部關係。它是對所研究的某一地方的相對位置的一種表示。城市背景下的地點和位置,將在第11章中進一步考察。

方向

方向是第二個通用的空間概念。它同位置一樣,也有不止一個含義,可以表達為絕對性的和相對性的方向。絕對方向 (absolute direction)根據的是南、北、東、西的方位基點。這些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源自大自然顯而易見的「安排」:太陽從東方升起和從西方降落, 中午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某些恆星在南方和北方的位置。

我們通常也使用相對方向 (relative direction)。在美國,我們「西出」、「東歸」,或者「南下」;我們擔心「近東」的衝突,或者來自「遠東國家」的經濟競爭。雖然它們參照的是羅盤上的方位基點,但是這些方向是以文化為基礎,在位置上是變化的。「近東」和「遠東」是由歐洲人對亞洲部分的觀察定位的。這兩種位置觀由於習慣和沿用而在美洲被保留下來。例如,即便一個人正常地從加利福尼亞、不列顛哥倫比亞或者智利向西穿過太平洋到達「遠東」,但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東歸」和「西出」是上幾代移民道路的反映,因為他們的家園位於國家東部。從東向西,他們要回頭望。「北上」和「南下」反映我們在地圖上習慣把北置放在頂部和把南置放在底部。

距離

距離將位置和方向相結合,成為地理學家普遍瞭解的一個具有雙重意義的術語。同與它相伴的兩個空間概念一樣,距離既可以從絕對的含義,也可以從相對的含義來考慮。

絕對距離 (absolute distance)指的是經公認的標準單位——例如用於間隔較大的英里或千米,較小的英尺或米——所測定的地球表面兩個點之間的空間間隔。相對距離 (relative distance)是將上述那些線性量度轉換成對要探討的空間關係更有意義的其他單位。

在你計劃購物路線時,知道兩個競爭中的購物中心與你住地的距離在里程上大致相等並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街道的情況或交通擁堵狀況:一處是距離5分鐘,另一處是距離15分鐘(圖1.5)。實際上,大多數人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想到的是時間距離,而不是直線距離。例如,去市中心乘公交車20分鐘,而去圖書館步行5分鐘。有些情況下,在距離的轉換中,對錢的考慮比對時間的考慮更多。一個城市中的目的地可能被估計為10美元出租車費的距離,這種信息既可影響對整個行程的決定,也會影響對到達目的地方式的選擇。作為一個大學生,你肯定知道,離學校較遠的房屋和公寓租金較低。

圖 1.5 從聖迭戈市中心出發的旅行時間,2002年,以分鐘為單位。交通等時線(isochrone,源自希臘文:isos〔相等的〕,chronos 〔時間〕)——代表在給定的時間範圍內從一個點出發可以到達的不同的直線距離。交通等時線邊界的指紋形輪廓反映道路條件、地形、交通擁擠情況,以及其他有利和不利情況的變化。要注意高速路對旅行時間的影響。

也常有一種對於線性距離的心理轉換。你會覺得深夜裡獨自穿過陌生或危險的小區回到自己的車上,要比白天在熟悉而友好的街區走過同樣距離遙遠得多。第一次旅行到一個新的目的地,往往感覺去時路線比回程所經的同樣路線長得多。非線性距離和空間的相互作用將在第8章進一步探討。

大小4 與尺度5

當我們說一個地方可能或大、或小、或中等,我們說的既是這個地方本身的自然狀態,也是對該地狀況的概括。地理學家關注尺度 (scale,或稱比例尺), 然而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應用這個術語。例如,我們可以用地方或全球的尺度來研究人口或地貌問題。在這裡,涉及的純粹是所研究的單元大小。更嚴格地說,比例尺告訴我們地圖上一個地區的大小與所繪地區在地球表面上實際大小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如第2章所闡明的,比例尺是每一幅地圖的特色,而且對於認識繪製在地圖上的內容極為重要。

在這個詞的兩重意義中,尺度(或比例尺)意味著所表現出來的概括程度(圖1.6)。地理調查可以是粗略的也可以是精密的,它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大小和尺度體現。氣候可能是一個研究對象,但是,以世界氣候為著重點的研究和概括與對於一個城市小氣候的研究在程度和性質上有所不同。對尺度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理學研究中,在一種尺度上有意義的概念、關係和理解並不適用於另一種尺度下的情況。

圖 1.6 人口密度與地圖比例尺。「真實程度」取決於人們的調查比例尺。地圖(a)揭示的是中西部幾個州人口最多年份——2000年的人口密度不多於每平方千米123人(每平方英里319人)。然而,從地圖(b)上我們看到伊利諾伊州3個縣的人口密度在2000年超過了每平方千米494人(每平方英里1280人)。如果我們進一步縮小調查比例尺來考察芝加哥市內各個街區,就能發現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達到2500人(每平方英里1萬人)或者更大。由此可見比例尺的重要!

例如,對於世界農業格局的研究可涉及全球的氣候狀況、文化上對食物的偏愛,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世界貿易格局。這類大尺度的關係很少關注美國每個縣內部的糧食格局的研究。每個縣的地形、土壤和排水狀況、農莊的大小、所有權和資本總額,甚至個人的經營偏好都可能有較大的解釋性意義。

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

所有地方都具有區別於其他地方的自然屬性和文化屬性,並賦予它們以特徵、潛力和意義。地理學家關注的是對這些屬性的細節進行鑒別和分析,特別是識別一個區域內自然和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即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一個地方的自然特徵是指這樣一些自然面貌:氣候、土壤、供水狀況、礦產資源和地形特點等。這些自然景觀 (natural landscape)的屬性提供了人類活動發生的背景條件。它們有助於形成——而不是支配——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資源基礎是受自然決定的,但資源如何被認識和利用是受文化決定的。

環境條件既能直接影響農業潛力和可靠性,又能間接影響諸如僱傭方式、商業往來、人口分佈、民族飲食等問題。自然環境同時也必然會給人類帶來必須面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因此,泰國沿海的海嘯危險一定與該地區從氣候條件、農業和漁業生產力,以及旅遊名勝等獲得的經濟利益方面相平衡。自然環境的類型和過程將在本書第3章與第4章論述。

同時,人類通過佔據某個地方而改變它的自然屬性。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和在其他地方的對應機構)的存在是一種提醒——即人類在文化世界和自然世界之間的持續相互作用中是積極的,也常常是有害的介質(圖1.7)。實際上,如第12章清楚表明的那樣,人類的每一項活動都在地球的土壤、水、動植物和其他資源,以及遍及全部地球空間的大氣層中留下了印記。

圖 1.7 這張照片中的地點和景像是人類及其廢棄物對環境不良影響的屢見不鮮的提醒。照片中的拾荒者在翻揀充塞在河道裡的垃圾。許多這樣的影響較為隱晦,隱藏在土壤侵蝕、水污染、河流堆積作用增強、動植物的滅絕和毀林之類的過程中。(c AP / Wide World Photos

人類活動的那些可見印記稱為文化景觀 (cultural landscape)。它也有不同的尺度和不同水平的可見度。墨西哥和南加利福尼亞的農業實踐和土地利用之間的反差,在圖1.8中明顯可見。而洛杉磯「中國城」的標誌、結構和居民則在大都市區本身較大的文化景觀內留下了較小的、比較有限的印痕。

圖 1.8 這幅陸地衛星影像顯示了沿墨西哥-加利福尼亞邊界的文化景觀的反差。請你將目光從索爾頓湖(Salton Sea,影像頂部的暗色斑塊)向南移動到延伸至圖像邊緣的農田。注意有規則的農田和較暗的色彩(代表生長著植物)之間如何顯現出一處明顯的突變,下方明顯可見形狀不規則的農田和不甚興旺的農業。突變處上方是加利福尼亞的因皮裡爾谷地,而下方是墨西哥邊界。(c NASA

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徵是瞭解人類及其所佔據和改變著的環境之間或簡單或複雜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聯繫的關鍵。這類相互聯繫和變化不是靜止的或永恆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的。

地方屬性永在變化

環繞著我們的自然環境好像是永恆和固定不變的,但情況顯然不是這樣。在地質時代的框架範圍內,變化是不斷發生且明顯的。島嶼形成,然後消失;山地上升,然後被侵蝕削低成佈滿沼澤的平原;遼闊的大陸冰川形成、運動、消融,而海平面相應地發生下降和上升。地質時代是漫長的,但是塑造陸地形狀的力量是永不停息和永無止境的。

即便在最近一次大陸冰川消退以來——1.2萬或1.3萬年以前——的短暫時期中,人類所佔據的環境也已發生了變化。冰川消退本身就標誌著一個氣候更替的時期,它籠罩著人類可居住的區域,包括歐亞大陸和北美北部從前曾被數千英尺6 厚的冰層所覆蓋的地帶。隨著氣候條件變得溫和,植被和動物區系發生變化。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是全球規模的。那時人類的數量仍然太少,技術上也極其有限,不足以從實質上改變自然事件的進程。然而, 即便是早期的人類社會,在區域的尺度上也會對他們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放火清除森林下層的植物,維護或擴展草地用以放牧動物和狩獵,後來,又清理林間空地用以發展原始農業。

隨著文明的萌芽和農業技術的開創與傳播,人類加快了他們對現今已不再是「自然」環境的管理和改變。甚至古代希臘人也注意到了他們所處的景觀如何從它的最初情況變壞。隨著人類數量的增長,特別是工業化和歐洲資源開發技術在全世界的傳播,區域內事物變化步伐也在加快。建築景觀——人類努力的產物——日益取代了自然景觀。每一個新的聚落或城市,每一次農業對森林的侵襲,每一座新的礦山、堤壩或工廠,都改變了區域的內涵,改變了人類與環境之間暫時建立的空間上的相互聯繫。

今天各地方的特徵是過去狀況不斷變化的結果。這些特徵是人類與環境之間變化多樣且仍會改變的平衡的前兆。地理學家關注的是地方的特定時間段。但是, 為了充分瞭解地方的性質和發展,評估它們相對位置的意義和瞭解它們的自然與文化特徵之間的相互作用, 地理學家必須把一個地方看作獨特自然與文化過程在過去運行的現代結果(圖1.9)。

(a)

(b)

圖 1.9 一處文化景觀的變化過程。(a)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在1913年只是邁阿密河岸上森林和濕地中的一個小聚落。(b)到20世紀末,它的居民已從數千人增長到大約35萬人,建築物、街道和公路完全改變了它的自然景觀。

資料來源:(a)c Historical Museum of Southern Florida ;(b)c South Florida Water Management District .

你可以回憶一下,地理學家在探索一個地方或者一件事物時所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是它?它在哪裡?」這是一種關於過程和變化的詢問。塑造地方自然環境的力量和事件,以及解釋現今的文化環境是地理學的重點和本書大部分章節的議題。為了瞭解它們,就要評估當今世界上不斷變化的空間秩序的性質。

地方之間的相互關係

上文介紹過的相對位置和距離的概念直接涉及另一個空間的現實:一個地方同其他地方在結構和全局上是相互關聯的。地理學家在描述空間相互作用 (spatial interaction)的過程和模式時,對位置和距離的概念添加了可達性和連通性。

托布勒(Tobler)的地理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每一個事物在空間上都是同另一個事物相互關聯的,但是當事物彼此距離相近時相互關係要密切得多。因此,我們的觀察結果是:地方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度和頻率隨著它們之間的距離增大而減小——這是對距離衰減概念的表述,我們將在第8章探討。你是願意去隔壁的一家快餐連鎖店,還是穿過整個市鎮去近乎完全相同的一家餐廳?我們的決定有時是難以預料的,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看出,大多數人應該會選擇較近的地方。

對於距離的考慮意味著對可達性 (accessibility)進行評估。要克服「距離摩擦 」(friction of distance)是簡單還是困難——即要克服將地方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隔的障礙是簡單還是困難?距離分隔了北美洲與歐洲,直到輪船和飛機發明以後,才減少了這兩個大陸之間的有效距離。古代和中世紀城市中的所有區域都是步行可達的,它們都曾是「步行的城市」。當城市的面積和人口隨著工業化而擴展後,這種狀態就不復存在了。城市各地區間的可達性只能靠發展公共交通系統來維持,其固定線路使所連接各地點之間的出行更方便,而不在線路上的區域之間則無此便利。

因此,可達性使人聯想到連通性 (connectivity)的概念。後者是一個較廣的概念,意味著地方被有形和無形的路徑聯繫著:有形的電話線、街道和道路系統、管道和下水道、穿過開闊鄉村的隨意的小徑、從中心向外發送的無線和TV發射網,甚至自然界的風系運動和洋流流動。在路線固定和流動信道化的地方,網絡——聯結許多地方的線路的模式——決定了運動的效率和各個地點的連通性。對於世界性瞬間聯繫的要求,在現今的先進社會中已經是很普通和毫無爭議的。如我們的生活方式所表明,實現這種聯繫的技術和裝備正在劇增。手機、電子郵件、無線寬帶互聯網、即時通信等已經消除了以前分隔和阻礙個人和群體在時間和距離上的障礙,減少了我們對固定在景觀中的自然運動和網絡的依賴。

在相互聯繫的各個地方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交換。空間擴散就是一種觀念或事物(例如一種新的消費品或者一首新歌曲)從一個來源中心向比較遙遠的各個地點的擴散。這種擴散的速度和規模還受到新觀念或新技術的來源地與最終接受地之間的分隔距離的影響。擴散的速度還受到如人口密度、交通方式、新發明的優勢,以及始發節點的重要性或聲望等因素的影響。關於空間擴散的進一步討論請見第8章。

地理學家研究空間關係的動態。運動、聯繫和相互作用是賦予地方和區域以特性的社會和經濟過程的一部分(圖1.10)。地理學對於這類關係的研究認識到:空間相互作用並不是一種多餘的需要,而是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一個基本組織原則。這種認知 (cognition)已經普遍且反覆地表現在全球化這個術語中。全球化 (globalization)意味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和地區處於日益增強的相互聯繫之中。因為整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環境過程,無論在規模或是影響上,都已變成了國際性的。在世界範圍的可達性和連通性的持續進步的推動下,全球化已涵蓋了空間相互作用、可達性、連通性和擴散作用等地理學的其他核心概念。全球化較詳細的涵義將在第8章和第10章探討。

圖 1.10 空間相互作用和連通性的一種形式的表現, 可用這種「願望線」圖表示。該圖記錄了聖弗朗西斯科灣區內每日去硅谷的上下班旅程量。願望線的終端確定了聯結街道和道路網絡所界定的有形相互作用區域的外沿。隨著網絡的擴大和改善,硅谷的就業基地擴展,以及工作人員的通勤範圍增大,區域的範圍和形狀也隨時間而變化。當然,該圖給出的並不是全球到達硅谷的可達性或通過其他通訊交流手段的相互作用。

資料來源:Redrawn with permission from Robert Cervero , Suburban Gridlock. c 1986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y.

地方的相似性與地理區域

各地方明顯不同的特徵——自然的、文化的、位置的特徵——直接表明了地理上兩個重要觀念。第一個是地球表面沒有兩個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它們不但有不同的絕對位置,而且如同人臉部的特徵一樣,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特徵有精確的組合,是絕不能被精確複製的。由於地理學是一門空間科學,地方的獨一無二性似乎會使空間信息的概括變成不可能的問題。

第二個重要概念所產生的結果與此不同:在有些地區,一些地方的自然與文化特徵表現出相似的格局。例如,一個在法國做野外工作的地理學家可能會發現,在某個區域,所有農民應用了類似的專業技術在他們的田地周邊建造圍欄。這樣的類似性往往相當突出,足以使我們得出存在著空間規律的結論。這種空間規律使我們認識與定義區域,區域就是地球上顯示了重要元素的內部一致性與周圍地域的外部差異的地方。因此,有些地方既不同於、但又相似於其他地方——既產生區域差異格局,又有互相耦合的空間相似性。

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的問題是類似的。他們必須概括實質上獨特的研究項目。歷史學家建立了武斷但有意義和作用的歷史分期,作為參考和研究之用。「興旺的20年代」和「維多利亞時代」都是對特定時段的簡稱,這些時段內部相當複雜而多變,但和之前或之後的時段有著明顯的區別。地理學家的「區域」是和歷史學的「時代」對等的詞,它是一種策略,可將地球表面複雜的現實情況分類成可以處理的各個部分。正如歷史學家聚焦於關鍵事件以闡明某些歷史時期的特徵一樣,地理學家聚焦於獨特的要素或者類似性以確定區域之間的邊界。借助於對區域進行鑒定和命名,一組複雜的相互關聯的環境或文化屬性就能比較容易的通過一種較為簡單的概念表達出來。

空間分佈

自然界並未「劃定」任何區域,就像人類事件進程並未劃定「時代」一樣。區域是劃分出來的,是對空間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無限的多樣性井然有序。區域從根本上是以對空間分佈的認識和製圖為基礎的。所謂「空間分佈 」(spatial distribution),就是對研究所選取的環境、人類,或組織特徵的空間排列。例如,英國威爾士議長們的位置7 是一種可以確定和製圖的分佈。正如有許多種空間分佈一樣,可以想像也有著同樣多的自然、文化或區域連通性因素需要研究。然而,選作研究的對象必須是有助於瞭解一個專門議題或問題的那些分佈。

讓我們假設對美國盜竊率的研究感興趣。從圖1.11可看出,有些州的盜竊率比其他州高得多。一個亞利桑那州的居民所受盜竊之害可能3倍於一個北達科他州的居民。盜竊率的分佈是否表現為隨機的,或者盜竊率最高的那些州是否沿著南部邊界和西海岸密集分佈?對空間分佈進行製圖只是第一步。現在我們必須嘗試來解釋它們。在盜竊案情方面,我們會問,有哪些因素造成了所觀察到的格局?這種格局是否同其他犯罪類型——例如謀殺、故意傷害——的格局類似?是否大部分農業州的盜竊率較低?通常認為,大城市和貧窮同犯罪相關,而青年人的犯罪行為比老年人多。我們還需要確定,這些犯罪的分佈情況中是否有一種同盜竊率有相互關係?

圖 1.11 1998年每10萬人中的相對盜竊率。這種簡化了的例子表明,所有的空間數據都可以繪製成圖,揭示要求分析的區域格局。圖中, 較高的盜竊率在南部和西部各州表現明顯。問題在於為何如此?要解釋盜竊率,需要在不同尺度下收集州一級與較小空間單元——例如縣或者人口普查區——的數據。人們可能還要考慮犯罪率與性別、收入、罪犯的年齡等因素之間可能的相互關係。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Crime and Justice Atlas 2000,p. 55.

區域的類型

區域可能是形式區、功能區或感知區。對一種單一的自然特徵或文化特徵,或者有限組合的幾種自然特徵或文化特徵而言,形式區 (formal region,或均質區 〔uniform region〕)基本上是一個均質性地區。你的家鄉是一個精確劃定的、正式的行政區域。區域內存在著法律和行政上的一致性。「玉米帶」(Corn Belt)這個名稱表明一個區域以農業經濟和農作物特徵為基礎。本書後面還會遇見在語言、宗教、人種或經濟等方面具有標準化特徵的形式上的(均質的)文化區。圖1.12和對開頁的地貌區地圖與世界地圖表明了另一種形式區模式。這種模式的形式區所依據的是客觀的,常常是來源於統計的數據。不論其定義的根據如何,形式區是一種相當大的區域,其中對同一性的有效概括可以參照某個或某些屬性做出,也就是說,屬性控制著整個區域的實質。

圖 1.12 澳大利亞土地利用簡圖,由形式區組成。區域的內部經濟特徵表明實質上的一致性,這使得這些區域有別於不同條件或利用狀況的鄰近地域。

與此相反,功能區 (functional region)或者節點區 (nodal region)可以視為一個空間系統,它們的各個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功能區在整個範圍內作為一個有組織的動態單元運行。同形式區一樣,功能區在客觀上也是有一定範圍的。但是,功能區在運作的聯繫性上——並非在靜態的內容上——是統一的。功能區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繫的最典型特徵在其節點或者核心上表現得最清楚,其優勢向四周減少。當一個區域的控制和相互作用程度與範圍發生變化,功能區的邊界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一個節點區的邊界在產生它們的相互變化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是持久不變的。例如,像芝加哥、亞特蘭大或明尼阿波利斯等從屬於區域首府金融、行政、批發或零售中心的城鎮貿易區,全國性「影響範圍」和商業推銷區,就是這類例子(圖1.13)。

圖 1.13 本圖所示的功能區,是根據主要中心城市的大銀行和它們從前服務於小城鎮的「代理」銀行之間的聯繫編繪的。雖然全國性銀行的興起已經減小了這些代理銀行的作用,但是它們曾經是主要城市和緊鄰大都市的地點之間連通性的一種重要形式。

資料來源:Redrawn by permission from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John R. Borchert, vol. 62, page 358,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2 .

感知區 (perceptual region,或方言區 〔vernacular region〕/ 俚俗區 〔popular region〕)是比地理學家所擬定的形式區和功能區在結構上不太嚴謹的名稱。在當地居民的概念和一般社會中,這種區域是存在的、真實的。作為大眾心像地圖 (mental map)的複合物,這種區域概念反映的是一些感覺和印象,而不是客觀的數據。因此,感知區在個人日常生活中可能要比地理學家提出的更客觀的兩種區域概念更加有意義。

普通人對於空間變化有清楚的概念,他們應用區域概念去區別各個地域實體。人們作為個人和集體,對於所生存的地方意見一致。他們所認知的方言區在他們的心目中是現實的,而且反映在以區域為根據的名稱上。這些名稱被應用在商業上、用作運動隊的名稱,或者用在廣告語中。就像通常瞭解的和字面上所指的「中西部」一樣,在美國東南部頻繁提到的「迪克西」(Dixie)代表著一種對區域的共識和認知(圖1.14)。當然,方言區的邊界,在不同群體的心像地圖上,不論是在認知區域以內或者以外,都是有變化的。但是,區域本身反映著人們觀察空間、確定他們的忠心和解釋他們的世界的方式。在不同的尺度上,像「小意大利」和「唐人街」這樣的城市民族飛地,在他們的居民心目中含有可比較的區域身份。對於城市俱樂部或城市幫派「地盤」(turf)的感知,外來者不太清楚,但是當地的居民不會弄錯。這些區域邊界明顯,區域間所感應到的特徵在日常生活和居民活動中是首要的。

(a)

(b)

圖 1.14 中西部的方言區。方言區的範圍和形狀可能各不相同,就像普通個人所制的或抽樣群體集體判斷總結而成的獨特的心像地圖那樣變化多端。圖(a)是以州為基礎所做的大眾文學調查,結果揭示作者們一致同意的中西部核心區的範圍,小於圖(b)根據向536個社區郵政局長所發問卷調查回應所總結出的核心區。所詢問的問題是:他們所在的村莊是否位於中西部。另見圖13.1。

資料來源:(a)From James R. Shortridge , The Middle West:Its Meaning in American Culture.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1989. Figure 6.1, p. 98. Redrawn with permission . (b)From Joseph W. Brownell,「The Cultural Midwesti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 59, Figure l, p. 82. Redrawn with permission.

當你閱讀本書的各章節時,要注意有多少區域和區域化實例以地圖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在書中被探討。還要注意,在實例的主題和目的改變時,對三個不同區域類型的描述和討論是怎樣變化的。第13章有補充的獨特區域研究,主要闡明作為第3章至第12章學科專門主題的形式區和功能區。

1.4 地理學的論題與標準

到目前為止,本章所討論的地理學核心概念既反映了「地理學的基本論題」,也反映了「國家地理課程標準」(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在過去幾年裡,這些「論題」和「標準」結合在一起,對中小學各年級和大學地理學研究的組織和結構大有裨益。這兩者都著重於提高地理學素養。前者——「論題」——代表指導性的方法,是確定與指導學生應該從地理教育的結構性課程中獲得知識、技能與視角的要訣。而後者——「標準」——則將地理的基本主題、技能和視角編輯成典,作為所有受過教育的成年人必不可少的智能裝備。

被國家地理教育委員會和美國地理學家聯合會的聯合委員會總結為基本概念和課題的五大基本論題,就是在所有地理調查和各級指導書中反覆出現的那些基本概念:

  • 區位:地球表面相對位置和絕對位置的意義。

  • 地方:場所與眾不同且顯著的自然與人文特徵。

  • 地方內的相互關係: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發展和結果。

  • 運動:地球上人類空間互動的格局與變化。

  • 區域:它們如何形成與變化。

國家地理課程標準是作為在全國範圍內採用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見「國家標準」專欄)的一部分而確立的。該標準作為基本地理素養的指導方針而專門設計,並且是畢業於美國公立學校系統的學生所必須學習的。這些標準的目標與本版《地理學與生活》的基本信念相同——地理學素養是一切有知識人士的思維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專欄 1-2 國家標準

將地理學列入到國家教育計劃——《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反映了這樣一種信念:掌握地理學技能和瞭解地理學,對於美國教育制度「根據需要在經濟全球化中培養有效率和負責的公民」是非常重要的。1994年國家地理課程標準與本書中所論述的「基本觀察資料」,有助於框定我們將在隨後幾頁中探索的各種認識,並且表明進一步研究地理學的目的和益處。

地理學的18個標準告訴我們學習地理學知識的人應當知道和瞭解:

空間術語中的世界

  1. 如何應用地圖和其他工具與技術從空間角度獲取、加工和報道信息。

  2. 如何應用心像地圖從空間「上下文」組織關於人類、地方和環境的信息。

  3. 如何分析地球表面人類、地方和環境的空間結構。

地方與區域

  1. 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徵。

  2. 人類區域劃分,以解釋地球的複雜性。

  3. 文化和經驗如何影響人類對於地方和區域的感知。

自然系統

  1. 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自然過程。

  2. 地球表面生態系統的特徵與空間分佈。

人文系統

  1. 地球表面人口的特徵、分佈和遷移。

  2. 地球文化鑲嵌的特徵、分佈和複雜性。

  3. 地球表面經濟相互依賴的格局和網絡。

  4. 人類聚落的進程、格局與功能。

  5.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衝突如何影響地球表面的劃分與控制。

環境與社會

  1. 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

  2. 自然系統如何影響人類系統。

  3. 資源在含義、利用、分佈和重要性上所發生的變化。

地理學的應用

  1. 如何應用地理學來解釋過去。

  2. 如何應用地理學來解釋現在和規劃將來。

資料來源: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1994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1994.

1.5 本書的結構

地理學興趣與學科內容的廣度、地理研究所關注的問題的多樣化,以及地理學家應用的概念與術語的多樣性, 這些都要求對論題有簡單而合乎邏輯的組織,以便向剛入門的學生講授。地理學雖然有其複雜多樣的外在表現,但是應當被視為具有廣泛一致性的目標。這種目標是通過對有限不同但密切相關的「傳統」的認識而達到的。威廉·D. 帕提森(William D. Partison)提出了這種統一觀點,而J. 路易斯·魯濱遜(J. Lewis Robinson)等人採納和擴展了帕提森的論據,發現了彙集地理研究的邏輯性和包容性方法之大成的四種傳統。雖然並非所有的地理工作都要受每一種傳統的限制,但是大多數地理學研究會隱含有一種或多種傳統。這些一元化的類別——地理學家藉以從事研究的四種傳統——是:

  • 地球科學傳統;

  • 文化-環境傳統;

  • 區位(或空間)傳統;

  • 區域分析(或區域)傳統。

圖1.15表明這四種傳統是相互依存的,正如四者中的每一種和全體都與地理學家從事的全部研究與學習技術聯繫在一起。這些技術包括:地圖、遙感、統計工具、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其他空間分析技術。

圖 1.15 地理學的四種傳統並不是孤立的。相反,每一種傳統都是同其他傳統相互聯繫的,而所有傳統均依靠統一的研究技能和工具。正如此圖所示,本書各章是參照「傳統」進行分組,以幫助讀者認識地理學各部分的寬廣,以及它們的基礎和統一性。為了避免結構圖過於雜亂,對於本應畫出的每一個方框連接另一個方框的線條,在此未予畫出。

我們應用四種傳統作為整合本書(第3章以後)各章的手段, 希望它們能幫助讀者在評鑒地理學家研究課題多樣性的時候, 認識地理學的統一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四項傳統是通過第2章來介紹的——把地圖(以及相關的工具和技術)看作地理學家最重要、獨特和統一的工具。

地球科學傳統 (earth science tradition)是致力於把地球當作人類棲息地來研究的學科分支。它在古希臘代表了地理學的根本,即描述造成地球複雜面貌的自然結構和自然過程。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它研究的是人與環境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環境方面——人類與環境共同構成了地理學的主題。地球科學傳統訓練自然地理學家瞭解地球和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地球資源,以及為地球上不斷膨脹的、苛刻的人類佔領者施加在地球上的日益複雜的壓力網絡(web of pressures)尋找解決方案。對於地球科學傳統要素的思考構成了本書的第一篇(第3章至第5章)。

第二篇(第6章至第9章)詳述文化-環境傳統 (culture-environment tradition)的一些內容。在地理學的這個論題中,最初把地球作為一個純自然實體來考慮,而現在主要興趣轉向人類如何感知他們所佔據的環境,將注意力集中於文化方面。所考察的景觀和作為中心內容的空間格局,其起源和表現都是人文的。人口的數量、分佈和多樣性,人類的社會與政治組織格局,人類的空間感應與行為,這些都是文化-環境傳統中的導向性概念。這個傳統的要點是與眾不同的,但是同地球科學傳統相關聯。因為人類的生存、文化的形成、行為的發生,都是在地球表面的物質現實和社會文化習慣的特有形式之中。

區位傳統 (locational tradition),有時也被稱為空間傳統,是第三篇各章(第10章至第12章)的主題。區位傳統是作為所有地理研究基礎的一種傳統。如魯濱遜所提出的, 如果我們能同意地質學是岩石, 歷史是時間, 社會學是人類, 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地理學就是地球空間。區位傳統關注的主要是文化現象或地球上人類佔用的重要有形物體的分佈,它也探索人類與支持人類的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空間格局。

區位傳統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全部)與分佈格局相關。更為重要的是尺度、運動和區域關係。地圖、統計數據、幾何特徵和系統分析 (systems analysis)研究也屬於在區位傳統內工作的地理學家所應用的技術。然而,如果不考慮所應用的分析工具或者所研究的現象——經濟活動、城市系統或是文化對自然景觀的影響,那麼區位傳統的基礎論題是所研討現象的分佈,以及將其統合到有關的自然與文化事件的流動和相互關聯中。

區域分析傳統 (area analysis tradition)將在第13章中探討。它構成了本書的第四篇。這個傳統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古代。斯特拉波的《地理學》(Geography )是向奧古斯都——羅馬領導人——所做的陳述,是對各地方獨特的特徵與狀況中的性質的概括——對一位帝國保衛者而言,這是關係重大的知識。羅馬皇帝所關心的問題可能早已消失,但是,對於區域的研究以及對於區域空間一致性和差異性的認識依然存在。這樣的一致性和差異性當然會從地理學所研究的人類-環境系統的結構和相互關係中得到發展。為了說明區域研究在地理學中的作用和多樣性,第13章的大部分由專門區域調查和闡述特定主題的範例組成,這些專題就是本書第3章至第12章的主題。對那些獨特例證的參考已列舉在表1.1中,並且在與之相關的各個章節中加以重述。

對於地理學四個傳統的確認,不僅是一種組織上的便利,而且也是一種認知——即在稱為地理學的多樣性學科中,興趣的一致性是要永遠被維護的。傳統雖然明顯可辨,但仍然是錯綜複雜和重疊的。我們希望,將它們用作組織性的論題,以及進一步確認為本書各個章節的簡要概述,將會幫助讀者從多樣性中領會一致性,這就是地理學研究的精髓。

表1.1 第13章所包含的區域研究

主題

在第13章中的頁碼

地形區

553

天氣與氣候動力區

554

自然資源區

556

人口區

558

語言區

560

心像區

561

政治區

563

經濟區

565

城市區

567

生態區

571

參考章節

參考頁碼

第3章:自然地理學:地貌

65

第4章:自然地理學:天氣與氣候

101

第5章:自然資源地理

151

第6章:人口地理學

203

第7章:文化地理學

247

第8章:空間相互作用

307

第9章:政治地理學

345

第10章:經濟地理學

395

第11章:城市地理學

455

第12章: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503

問題與討論
  1. 地理學家講的「位置」有哪兩種涵義,有什麼不同的目的?當地理學家說「位置非常重要」時,支配他們興趣的是位置的什麼方面?

  2. 「文化景觀」這個術語指的是什麼?文化景觀的性質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嗎?

  3. 「相對距離」這個術語提出了哪幾種距離轉換?「心理距離」的概念如何與相對距離相聯繫?

  4. 距離、可達性和連通性的概念如何與空間相互作用過程相聯繫?

  5. 地理學家為什麼關注區域?形式區和功能區在概念和定義上有何不同?

  6. 地理學的四種傳統是什麼?對於地理的理解力而言,它們是代表統一的還是分裂的方法?

延伸閱讀

Abler, Ronald F., Melvin G. Marcus, and Judy M. Olson, eds. Geography's Inner Worlds: Pervasive Theme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Geograph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2.

Demko, George J., with Jerome Agel and Eugene Boe. Why in the World: Adventures in Geogra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Doubleday, 1992.

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1994.

Holt-Jensen, Arild. Geography: Its History and Concepts. 3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1999.

Janelle, Donald G., Barney Warf, and Kathy Hansen, eds. World Minds: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n 100 Problem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2004.

Lanegran, David A., and Risa Palm. An Invitation to Geography. 2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Livingstone, David N. The Geographical Tradition.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2.

Martin, Geoffrey J. All Possible Worlds: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4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Massey, Doreen. 「Introduction: Geography Matters.」 In Geography Matters! A Reader , ed. Doreen Massey and John Allen, pp. 1-1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Montello, Daniel R. 「Regions in Geography: Process and Content.」 In Foundation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ed. M. Duckham, M.F. Goodchild, and M.F. Worboys, pp. 173-189.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03.

Morrill, Richard L. 「The Nature, Unity and Value of Geography.」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35 , no. 1 (Feb. 1983): 1-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Pattison, William D. 「The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graphy 63(1964): 211-16.

Robinson, J. Lewis. 「A New Look at the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graphy 75 (1976): 520-530.

Rogers, Alisdair and Heather A. Viles, eds. The Student's Companion to Geography. Malden, Mass.: Blackwell, 2003.

Sauer, Carl O. 「The Education of a Geographer.」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46 (1956): 287-299.

Wood, Tim F. 「Thinking in Geography.」 Geography 72 (1987): 289-299.

@萬維網上有關地理學的網站極其豐富。與本章主題有關的網站請見與本書相關的在線學習中心的「Web Links」部分。可從www.mhhe.com/getis11e進入。


1  據查,ERDAS公司是一家遙感軟件公司,創建於1978年,總部設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譯注

2  據查,Intergraph是一家技術全球領先的專為安全部門、國家機構和公用基礎設施企業提供空間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譯注

3  紐約市的下東區指曼哈頓沿東河南端一帶,為猶太人聚居區,又稱「小意大利」。——譯注

4  原文size在中文地學文獻中用於量度時有多種譯法——大小、尺寸、體積和規模等。——譯注

5  原文scale在中文地學文獻中曾有多種譯法——尺度,比尺,比例尺,縮尺,在涉及地圖時多譯為比例尺。——譯注

6  作者在書中同時使用公制與英制單位,為保證數據準確性,書中個別單位按原書譯出。1英尺可轉換為30.48厘米。——編注

7  屬於選舉地理學的研究範疇。——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