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黑洞與時間彎曲 > 人物 >

人物

在本書不同地方多次出現過的人物

說明:下面的敘述只是為了回憶每個人在書中哪些地方出現過,便於前後參照,不能作為個人的傳略。(多數人在科學的其他領域有過重要貢獻,與本書無關,就沒有在此列舉了。)列在這裡的人物,不是看他的貢獻大小,而是因為他們在書中的不同地方出現過多次。

巴德(Baade,Walter,1893~1960)生於德國,美籍光學天文學家,與茨維基提出超新星概念及其與中子星的聯繫(5);1確認與宇宙射電源相關的星系(9)。

巴丁(Bardeen,James Maxwell,1939~)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證明宇宙中多數黑洞在快速旋轉;與彼德森預言黑洞旋轉對周圍吸積盤的影響(9);與卡特爾和霍金髮現黑洞力學四定律(黑洞演化定律)(12)。

貝肯斯坦(Bekenstein,Jacob,1947~)以色列理論物理學家,惠勒的學生。與哈特爾證明不能通過黑洞外面的任何研究判別形成黑洞的材料的粒子類型(7);提出黑洞表面積相當於它的熵,與霍金就此爭論,最後獲勝(12)。

玻爾(Bohr,Niels Hendrik David,1885~1962)丹麥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22],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20世紀中葉許多大物理學家(包括朗道和惠勒)的導師;曾指導錢德拉塞卡與愛丁頓的論戰(4);試圖救朗道(5);與惠勒提出核裂變理論(6)。

布拉金斯基(Braginsky,Vladimir Borisovich,1931~)俄羅斯實驗物理學家。發現物理學測量精度(包括引力波探測器的精度)的量子力學極限(10);發明克服量子極限的「量子無破壞」裝置(10)。

卡特爾(Carter,Brandon,1942~)澳大利亞理論物理學家,英國劍橋席艾瑪的學生,後移居法國。闡明旋轉黑洞性質(7);與人證明黑洞無毛(7);與巴丁和霍金髮現黑洞力學四定律(黑洞演化定律)(12)。

錢德拉塞卡(Chandrasekhar,Subrahmanyan,1910~[1995])生於印度,美籍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83];證明白矮星存在極大質量,就預言正確性與愛丁頓爭論(4);發展黑洞微擾理論(7)。

愛丁頓(Eddington,Arthur Stanley,1882~1944)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定律的早期倡導者(3);黑洞概念和錢德拉塞卡白矮星極限質量的強烈反對者(3,4)。

愛因斯坦(Einstein,Albert,1879~1955)生於德國,瑞士/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21];創立狹義相對論(1)和廣義相對論(2);證明光同時既是粒子也是波(4);反對黑洞概念(3)。

格羅赫(Geroch,Robert,1942~)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惠勒的學生;與人發展黑洞分析的整體方法(13);證明空間拓撲只有在時間機器的產生過程中才會發生改變(如形成蟲洞)(14);與瓦爾德第一次提出時間機器可能在形成時毀滅(14)。

賈柯尼(Giacconi,Riccardo,1931~)生於意大利,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1962年領導一個小組利用火箭探測器首次發現X射線星(8);設計並建造「自由」號X射線衛星,第一次發現天鵝X-1是黑洞的強X射線證據(8)。

金茲堡(Ginzburg,Vitaly Lazarevich,1916~)蘇聯理論物理學家;發明蘇聯氫彈的LiD燃料,然後被開除出氫彈計劃(6);與朗道解釋超導性起源(6,9);發現第一個黑洞無毛證據(7);提出宇宙射電波的同步輻射起源(9)。

格林斯坦(Greenstein,Jesse,L.,1909~)美國光學天文學家,茨維基的同事(5);與惠普發現不可能[用傳統觀點]解釋宇宙射電波(9);激發了美國射電天文學研究的開端(9);與施米特發現類星體(9)。

哈特爾(Hartle,James B.,1939~)惠勒的學生;與貝肯斯坦證明不能通過黑洞外面的任何研究判別形成黑洞的材料的粒子類型(7);與霍金髮現黑洞視界演化定律(12);與霍金正在探索量子引力定律(13)。

霍金(Hawking,Stephen W.,1942~)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席艾瑪的學生;完成了黑洞無毛證明的關鍵部分(7);與巴丁和哈特爾發現黑洞力學四定律(黑洞演化定律)(12);發現在忽略量子力學定律條件下黑洞表面積只能增加,在量子力學條件下黑洞會蒸發和收縮(12);證明小黑洞能在大爆炸時產生;基於天文學家未發現黑洞蒸發所產生的γ射線的事實,與帕奇提出原生小黑洞的觀測極限(12);發展黑洞分析的整體(拓撲學)方法(13);與彭羅斯證明大爆炸包含奇點(13);提出「良序猜想」,認為通過真空漲落在時間機器產生時將其破壞而保持時序(14);與索恩就天鵝X-1是否為黑洞(8)和裸奇點能否在宇宙中形成打賭(13)。

伊斯雷爾(Israel,Werner,1931~)生於南非,加拿大理論物理學家;證明每個非旋轉黑洞一定是球形的,提出黑洞通過輻射「脫毛」的證據(7).;發現黑洞表面積只能增加,但未認識這一結果的意義(12);與彭羅斯和奧裡證明黑洞奇點周圍的潮汐力隨黑洞年齡而減弱(13);探索黑洞研究早期歷史(3)。

克爾(Kerr,Roy,P.,1934~)新西蘭數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旋轉黑洞解:「克爾解」(7)。

朗道(Landau,Lev Davidovich,1908~1968)蘇聯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62];30年代將西方理論物理學帶回蘇聯(5,13);將星體熱量解釋為星體物質被中心中子核所捕獲的結果,從而激發奧本海默對中子星和黑洞的研究(5);在斯大林大恐怖時期被捕,獲釋後提出超流體理論(5);投身蘇聯核武器研究(6)。

拉普拉斯(Laplace,Pierre Simon,1749~1827)法國自然哲學家;提出並普及牛頓物理學定律下的暗星(黑洞)概念(3,6)。

洛倫茲(Lorentz,Hendrik Antoon,1853~1928)荷蘭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02];為狹義相對論定律奠定基礎,最重要的是洛倫茲-費茲傑拉德收縮和時間膨脹(1);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定律時的朋友和夥伴(2)。

麥克斯韋(Maxwell,James Clerk,1831~1879)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發展了電磁學定律(1)。

米歇爾(Michell,John,1724~1793)英國自然哲學家;提出並普及牛頓物理學定律下的暗星(黑洞)概念(3,6)。

邁克爾遜(Michelson,Albert Abraham,1852~1931)生於德國的美籍實驗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07];發明干涉儀測量技術(1);以那些技術發現光速獨立於觀測者在宇宙中的運動速度(1)。

閔可夫斯基(Minkowski,Hermann,1864~1909)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老師(1);將空間和時間統一為時空(2)。

米斯納(Misner,Charles W.,1932~)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惠勒的學生;發明用嵌入圖描繪坍縮恆星如何形成黑洞(6);組織對黑洞研究「黃金年代」有重要貢獻的一個研究小組(7);發現在旋轉黑洞附近傳播的電磁波和其他波能從黑洞汲取旋轉能並用來放大自己(12);發現奇點附近潮汐引力的「攪拌」振蕩(13)。

牛頓(Newton,Isaac,1642-1727)英國自然哲學家,創立牛頓物理學與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概念的基礎(1);創立牛頓引力定律(2)。

諾維科夫(Novikov,Igor Dmitrievich,1935~)蘇聯理論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澤爾多維奇的學生;與多羅什科維奇和澤爾多維奇發現黑洞無毛的某些重要原始證據(7);與澤爾多維奇提出在銀河系尋找黑洞的天文學方法,似乎最終獲得成功(8);與索恩提出黑洞周圍的吸積結構理論(12);與多羅什科維奇預言黑洞內部潮汐力隨黑洞年齡而改變(13);研究物理學定律是否允許時間機器(14)。

奧本海默(Oppenheimer,J.Robert,1904~1967)美國理論物理學家;30年代將理論物理從西歐帶回美國(5);與塞伯否定朗道關於恆星可能由中子核保持熱量的結論,與沃爾科夫證明存在中子星極大質量(5);與斯尼德用高度理想化模型說明大質量恆星在死亡時會坍縮形成黑洞並闡明坍縮的某些重要特徵(6);領導美國原子彈計劃,一開始就反對氫彈計劃,後來贊同,因此被認為對國家不忠(6);與惠勒爭論坍縮是否形成黑洞(6)。

彭羅斯(Penrose,Roger,1931~)英國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席艾瑪的門生;猜測黑洞通過輻射失去毛(7);發現旋轉黑洞在視界外空間漩渦裡貯藏大量可以汲取的能量(7);提出黑洞顯視界的概念(12,13);發現黑洞表面積只能增大,但未認識這一結論的重要意義(12);創立並發展黑洞分析的整體(拓撲學)方法(13);證明黑洞一定含有奇點,與霍金證明大爆炸含有奇點(13);提出物理學定律嚴禁在宇宙中形成裸奇點的宇宙監督猜想(13)。

普雷斯(Press,William H.,1948~)美國理論物理和天體物理學家,索恩的學生;與特奧科爾斯基證明黑洞關於小擾動穩定(7,12);發現黑洞脈動(7);親歷黑洞研究黃金年代的結束(7)。

普賴斯(Price,Richard H.,1943~)美國理論物理和天體物理學家,索恩的學生;確定地證明黑洞通過輻射失去毛,證明能被輻射的東西將被完全輻射(7);看到黑洞脈動的證據,但未認識其意義(7);與人提出黑洞的膜規範(11);為索恩的時間機器研究擔心(14)。

裡斯(Rees,Martin,1942~)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席艾瑪的學生;提出模型解釋黑洞從其伴星吸積氣體的雙星系特徵(8);提出射電星系巨射電葉能源來自通過星系核心的能量束,與布蘭福德發展能量束具體模型(9);與布蘭福德等人用模型解釋超大質量黑洞如何為射電星系、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提供能量(9)。

薩哈洛夫(Sakharov,Andrei Dmitrievich,1921~1989)蘇聯理論物理學家;為蘇聯氫彈奠定重要思想基礎(6);澤爾多維奇的親密朋友、夥伴和競爭對手(6,7);後來成為著名異議人士,蘇聯開放後成為英雄。

史瓦西(Schwaraschild,Karl,1876~1916)德國天體物理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史瓦西解,描繪了非旋轉靜態或坍縮恆星的時空幾何,也描繪了非旋轉黑洞(3);發現愛因斯坦場方程在常密度星體內部的解——愛因斯坦曾以此論證黑洞不能存在(3)。

席艾瑪(Sciama,Dennis,1926~)英國天體物理學家,英國黑洞研究者的導師(7,13)。

特奧科爾斯基(Teukolsky,Saul A.,1947~)生於南非,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索恩的學生;提出並發展旋轉黑洞的微擾分析方法,與普雷斯用此方法證明黑洞相對於微擾是穩定的(7,12);與夏皮羅發現物理學定律可能允許在宇宙中形成裸奇點的證據(13)。

索恩(Thorne,Kip,1940~)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惠勒的學生;提出黑洞能在坍縮恆星內形成的環猜想,並為它找到證據(7);根據天體物理學資料估計引力波並提出探測引力波的思想和計劃(10);與人發展黑洞的膜規範(11);提出黑洞熵的統計學起源(12);通過蟲洞和時間機器的思想實驗考察物理學定律(14)。

瓦爾德(Wald,Robert M.,1947~)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惠勒的學生;發展並應用特奧科爾斯基的黑洞微擾分析方法(7);與人發現電場在黑洞外的行為特徵——成為膜規範的基礎(11);發展黑洞蒸發理論並用於黑洞熵的起源(12);與格羅赫首次提出時間機器可能在形成時被毀滅(14)。

韋伯(Weber,Joseph,1919~)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發明世界第一台引力波探測器(「棒探測器」)並參與發明引力波干涉儀探測器(10);公認的引力波探測之父。

惠勒(Wheeler,John Archibald,1911~)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黑洞與廣義相對論其他方面眾多研究者的導師(7);與哈里森和若野提出冷死物質的狀態方程和完整的冷死星編目表,從而鞏固了大質量恆星死後一定形成黑洞的證據(5);

與玻爾提出核裂變理論(6);領導設計美國第一顆氫彈的小組(6);與奧本海默爭論黑洞不能形成,後來成為黑洞的主要擁護者(6);發明「黑洞」(6)和「黑洞無毛」(7)的名詞;論證引力坍縮恆星的「最終狀態問題」是認識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的關鍵,在論證中預言了霍金黑洞能蒸發的發現(6,13);發展量子引力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設想並發展量子泡沫的概念,現在我們猜測它是構成奇點的基元(13);提出普朗克-惠勒長度和面積(12,13,14)。

澤爾多維奇(Zel\'dovich,Yakov Borisovich,1914~1987)蘇聯理論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蘇聯天體物理學家的導師(7);發展核的鏈式反應理論(5):提出蘇聯原子彈和氫彈基礎的關鍵思想,並領導一個原子彈設計小組(6);與多羅什科維奇和諾維科夫早就發現黑洞無毛的證據(7);提出幾個尋找黑洞的天文學方法,其中之一似乎最後成功了(8);獨立於薩爾皮特提出超大質量黑洞是類星體和射電星系的能源(9);猜想並與斯塔羅賓斯基證明,量子力學定律可能導致旋轉黑洞輻射而失去旋轉,但後來卻反對霍金關於非旋轉黑洞能輻射和蒸發的證明(12)。

茨維基(Zwicky,Fritz,1898~1974)生於瑞士,美籍理論物理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和光學天文學家;與巴德認定超新星是一類天體並提出它們的能源來自正常星變成中子星時所釋放的能量(5)。

[1] 括號中的數字代表第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