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黑洞不是黑的 > 史蒂芬·霍金年表 >

史蒂芬·霍金年表

1942年

1月8日出生於牛津,父親是弗朗克,母親是伊莎貝爾。父親曾在牛津學習醫學,母親曾在牛津學習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為了躲避二戰的轟炸,伊羅貝爾離開他們在倫敦海格特的住處,去牛津生下史蒂芬。因為英國和德國在二戰有個協定。不轟炸牛津、劍橋、哥廷根和海德堡。

1959年

進入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學習物理學。

1962年

10月被劍橋大學三一堂學院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鄧尼斯·西阿瑪。

1963年

被診斷患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

1965年

被選為龔維爾和基斯學院研黨員。7月和簡·王爾德結婚。

1966年

3月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的題目是《膨脹宇宙的性質》。他的論文「奇性和時空幾何」獲亞當斯獎。

1968年

和彭羅斯合作的論文「引力坍縮和宇宙學」獲引力研究基金會獎第二名。

1970年

和彭羅斯發表論文「引力探索的奇性和宇宙學」,論證如果宇宙服從廣義相對論並滿足某些合理的物理條件,必然起始於一個奇點。證明黑洞視界面積不減,即黑洞力學第二定律。1970年代初和卡特、伊斯雷爾、羅賓孫的研究結果強有力地支持惠勒的黑洞無毛定理。

1971年

論文「黑洞」獲引力研究基金會獎第一名、發表論文「碰撞黑洞引起的引力輻射」。

1972年

發表論文「廣義相對論中的黑洞」。

1973年

和喬治·艾利斯合著的《時空的大尺度結構》出版,和巴丁與卡特提出黑洞力學四個定律。轉向研究量子引力。

1974年

發表論文「黑洞爆炸麼?」,宣佈發現霍金輻射,引力論、量子論和熱力學在該場景中得到統一,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75年

獲愛丁頓獎章和庇護十一世金獎,後者是狄拉克推薦的。

1976年

獲海因曼獎、麥克斯韋獎和休斯獎。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教授。和吉朋斯開創引力熱力學的研究,所發現的宇宙視界的熱性隱含著宇宙結構的起源。

1978年

獲愛因斯坦獎。

1979年

被選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

1981年

提出黑洞裡的信息被無可挽回地丟失。在梵蒂岡會議上提出「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的無邊界設想,在原則上解決了第一推動問題。獲富蘭克林獎章。

1982年

和吉朋所在劍橋組織召開「極早期宇宙」研討會,發表論文「單泡暴漲宇宙中的無規性的發展」,這是最早研究字宙結構起源的論文,獲英國女王頒布的CBE勳章。

1983年

和哈特爾發表論文「宇宙的波函數」。

1985年

首次訪問中國,並在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做講演。在瑞士做切除氣管手術,從此依賴電腦和語音合成器進行交流。獲皇家天文學會金獎。

1887年

獲狄拉克獎章。

1988年

4月《時間簡史》出版。和彭羅斯共獲沃爾夫獎。

1989年

獲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獲英國CH勳章。

1993年

和吉朋斯合編的《歐氏量子引力》出版。《霍金講演錄》出版。

1994年

和彭羅斯在劍橋牛頓研究所作六次講演,講稿被編成《時空本性》一書,於1996年出版。

1995年

和簡·王爾德離婚。和伊萊恩·梅森結婚。

1998年

獲安德魯·格曼特獎。

1999年

獲內勒獎、阿爾伯特獎章和利林菲爾德獎。

2001年

《果殼中的宇宙》出版。

2002年

被BBC民調選為100名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人物的第25名。邱吉爾第1名。達爾文第4名。莎士比亞第5名。牛頓第6名,圖靈第21名。法拉第第22名,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第24名,麥克斯韋第91名。

2005年

發表論文「黑洞中的信息丟失」。

2006年

較科普利獎章。和伊萊恩·梅森離婚。決定把全部科學著作的簡體中文版交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7年

和女兒露西合作的童書《喬治的宇宙:秘密鑰匙》出版,隨後幾年又出版了四本系列續集。進行零引力飛行。

2008年

獲豐塞卡獎。

2009年

從劍橋盧卡斯數學教席退休。獲總統自由獎章。

2010年

和蒙洛迪諾合著的《大設計》出版。

2013年

獲俄國特別基本物理學獎。自傳《我的簡史》出版。

2015年

7月20日幫助發起尋找外星人的突破性規劃,井試圖得到「我們是否孤獨」的答案,獲BBVA基礎前沿知識獎。

2016年

和佩裡與斯特羅明格發表論文「黑洞的軟毛」,試圖徹底解決信息丟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