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我一起去追星:星空攝影指南 > 第3章 斗轉星移的印記:星跡和延時 >

第3章 斗轉星移的印記:星跡和延時

本章介紹的內容,在拍攝技法上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完全可以歸入上一章。不過,因為後期處理和呈現方式與一般的星野攝影頗為不同,出來的作品給人的感覺也很不一樣,所以,單獨介紹。

●單張照片曝光時間太長,星星就會拖出短短的星跡。

曝光參數:等效27mm焦距,ISO800,f/4.0,3分鐘。

1.什麼是星跡

因為地球的自轉,星空中的星星有所謂的週日視運動,表現出來就是也有類似太陽那樣東昇西落的現象。如果是在北天極,星星則表現為繞北天極順時針轉圈。換句話說,星星看上去是會慢慢移動的。如果你固定不動長時間曝光拍攝星空,星星就不再是一個點,而會拖成一條弧線,這就是星跡或星軌。

●海坨山草甸上,月夜向北拍的約 1小時星跡照片。中央幾乎不動的亮星是北極星,不過看得出來它離真正的北天極還有一段距離,所有星星都繞著北天極轉圈形成弧形的亮線。

上一章我們介紹的星野攝影,基本思路是用較短的時間拍攝星空,讓星星保持為點狀而不拖線。但是,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讓星星大大方方地拖線,這樣出來的星跡照片往往會有很漂亮的藝術效果,也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2.如何拍攝星跡

拍攝星跡照片非常簡單。在以往的膠片時代,是直接用B門進行超長時間曝光。比如拍攝1小時的星跡,就是直接曝光1小時,一次拍得一張星跡照片。但是,這個方法在數碼時代已經不合適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好的方法——連拍疊加法。

所謂連拍疊加法,就是單張用很短的曝光時間,用連拍的方法拍夠總的時間,然後後期用軟件疊加。筆者常用的一個典型的連拍疊加法的器材和曝光參數是這樣的:

使用等效焦距小於28mm的廣角鏡頭,ISO800,f/3.5或 4.0,30 秒,“驅動模式”設置為連拍,文件格式設為最大J P G,其他設置和操作參考上一章星野攝影的介紹。然後,連接快門線,將快門線按下去並向前推,快門線會鎖住,相當於你一直按住快門不放,這樣拍完一張後相機會自動拍攝下一張,除非手動停止,否則會一直拍到相機沒電或存儲卡拍滿。拍夠時間後,把快門線向回拉一下,解除鎖定,就可以結束拍攝。

假定你用這個參數拍了1小時,那麼你將得到大約120 張照片,每張照片上星星都只是很短的拖線。然後,你可以用軟件將它們疊加起來,就能得到一張漂亮的星跡圖。疊加的原理是:比較每一張照片相同像素點的亮度,保留最亮的值。這樣,因為地景是基本不變的,在每一張照片上的亮度基本一致,最後疊加出來還是那麼亮;但對天空而言,每一張上最亮的部分肯定是那一段短短的星跡,所以疊加出來所有的短星跡就連成了一條長星跡。

這樣拍攝星跡有很多好處。首先,數碼照片多幅疊加後信噪比會大大提高,照片會非常乾淨,基本看不到那些花花綠綠的噪點。第二,這樣拍攝成功率更高,如果中途某張片子出了問題,比如有人不小心用頭燈往你的鏡頭裡照了一下,那麼你可以刪掉那張片子,剩下的疊加出來也基本看不出破綻。第三,可以實現膠片方法實現不了的效果,如拍攝帶地景(地景可以是一個著名的古跡)的星跡,用膠片方法長時間曝光1小時,地景早就不知道過曝成什麼樣了!而用最低感光度的膠卷和瘋狂縮小光圈,那麼闇弱的星光根本就無法感光。這種連拍的方法,可以單張設置略高的感光度(比如 ISO400),適當的光圈(比如 f/4),曝光時間可以再短一些(比如 20 秒),這樣的單張地景曝光合適,天上也有星星。然後再疊加,地景亮度不會增加,天上的星星則會拖出漂亮的星跡。

另外,如果你用看圖軟件把這些連拍的星跡單張照片快速連續播放,你會發現什麼?對了,就像動畫片一樣,這些星星轉動了起來!這就是星空延時攝影的原理!

●這是連拍的星跡照片的一張,等效 16mm焦距, ISO800,f/3.5,30秒。在單張上幾乎看不出星星拖線。

小貼士

1.不要設成高速連拍,要用普通連拍。2.記得打開“高感光度降噪”功能,關閉“長時間曝光降噪”功能。如果你對畫質有較高要求,又不在乎存儲空間,並有足夠的精力後期處理,那麼可以設置為R AW格式。

●這是大晴天在北京城裡拍攝的故宮午門星跡。單張曝光參數:等效18mm焦距,ISO400,f/3.5,30秒。如果你拍攝時參考這個參數,卻發現地景更亮,則可以稍微減少一些曝光時間。(作者:虞駿)

3.方位和焦距的選擇

對著哪個方向拍星跡最好呢?這個其實無所謂,向不同方向拍的星跡有不同的特點。最傳統的方向是往北拍,將北極星放在橫向居中的位置上,這樣拍出來的星跡是以北天極為圓心的一道一道同心圓,看上去很有意境,也很招人喜歡。如果你正好能把一座塔的塔尖放在這個同心圓圓心附近,還能造成電波發射的感覺。本章前面展示的幾張星跡,都是向北拍的。

那麼,向其他三個方向拍,星跡分別是什麼樣的呢?

以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為例,向南拍時,星星其實是繞著南天極旋轉的,但南天極在地平線下面很深的地方,所以星跡就在南邊拖出一條條互相平行的弧形。而向東或向西拍,你會發現所有星跡都是傾斜著向上或者向下跑的,接近中部有一組星跡幾乎呈直線,且線長度最長,然後在其兩側,星跡弧度越來越大,星跡線長度也越來越短——因為所有星跡轉過的角度都是一樣的。

星跡的樣子體現了星星的升落規律,而星跡所轉的角度體現了總曝光時間。星星24小時繞著北天極轉一整圈,所以可以根據星跡佔整個圓周的比例,估算出總曝光時間。如果一張照片上星跡轉過的角度是大約 60°,即整個圓周360°的1/6,則總曝光時間就是 24小時的1/6,即4小時。

那麼,用多大焦距的鏡頭適合拍攝星跡呢?為了體現星跡的廣闊壯美,我推薦至少要用等效 28mm以下的廣角鏡頭進行拍攝。不過,如果用等效16mm左右的超廣角,甚至8mm魚眼,結合不同的拍攝方位和地景,則可能會獲得視覺衝擊力更強烈或者更有意義的星跡照片。

4.月光和地景

拍攝星跡要注意地景的選擇,如果沒有地景,畫面未免過於單調。不過,地景的占比不要太大,筆者建議不要超過畫面的1/3,畢竟星跡才是你表現的主體。地景的種類和上一張所說的星野攝影地景種類一樣豐富,這裡不再贅述。

地景是剪影還是被照亮的狀態,取決於環境情況和你的創作意圖。如果地景本身沒有光,拍出來就是剪影。如果你想給地景打光,也很方便,只需要給其中一張打上光就行了,而不必一直打光。疊加後,打過光的這張地景自然會被保留下來,因為它是所有地景裡最亮的。

►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向南拍的星跡。

●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向西拍的星跡。

●月夜,在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用魚眼向東拍的星跡。左上和右下的星跡弧度越來越大,對應北天極和地平線下的南天極。

●月夜,在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用魚眼向北拍的星跡。

不過,人工打光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覆蓋到較近的地景。只有月光可以給廣闊的地景打光。同時,拍攝星跡並不需要天空很黑暗星星特別多,所以有不太強的月光時,是拍攝星跡的好時候。地景被照亮,層次豐富、色彩鮮明,天空中則是一道道星跡很有規律的排列,整個畫面想想都會覺得很美。本章前面的海坨山星跡和興隆站星跡都是月夜時拍攝的。

5.星跡的後期疊加

疊加星跡,筆者推薦一個非常簡潔好用的軟件——Startrails(翻譯過來就是“星跡”的意思)。軟件雖然是英文的,但是因為功能很簡單,所以任何人都是一學就會。

筆者以這個軟件的2.3版為例進行介紹。這個軟件不用安裝,解壓縮後就可以直接運行。打開軟件,常用工具欄中的第一個圖標就是打開照片,找到你星跡素材文件夾,將文件全選並確定,文件就被導入軟件了。

● Startrails主界面截圖。上方工具欄左邊第一個工具是“打開照片”,第三個工具是“保存圖像”,鼠標所指的第五個工具是“疊加星跡”。

小貼士

這個軟件是免費的,隨便一搜就能搜到官網,然後進行下載。

◄著名的應縣木塔星跡。木塔有景觀燈照亮,所以單張曝光參數較低。但近處的佛寺大門沒有燈光,直接拍出來漆黑一片不好看,所以筆者用頭燈給近景打了光,這樣看著更加協調。單張曝光參數:等效24mm焦距,ISO640,f/5.6,30秒。

然後,點擊工具欄中倒數第二個圖標,這個圖標就是疊加星跡功能。軟件會彈出一個具體設置對話框,筆者建議選擇圖中鼠標所指的第一個選項,即“Lighten”疊加模式,其他選項一概不選,然後點擊“OK”,軟件就會自動將所有照片疊加成星跡,並會顯示疊加過程,你將會看到星跡是如何一點點變長的全過程。

● Startrails疊加星跡功能詳細選項截圖。

疊加完以後,點擊中間那個按鈕保存圖像。建議保存成默認的BMP 格式,再用PS之類的專業圖像處理軟件進行處理或者轉存成 JPG。

這裡再稍微介紹一下疊加具體設置對話框中的其他功能,簡單說這些都是一些特效,是給老手玩的。選中第一個“Lighten”選項後,下面的“Falling star”會變得可選,你可以選擇令星跡進行淡出(fade out)或者淡入(fadei n),形成像流星墜落這樣的華麗效果,不過這樣做疊加速度會變得很慢。

如果選擇第二項“Lighten-Screen-Blend”,軟件會將你星跡中的一些空隙補起來,不過這樣也會很慢。如果你使用廣角鏡頭,拍攝時也沒出什麼暫停之類的意外,那麼連拍時一張結束下一張開始那一點點時間間隔不會造成星跡的斷檔,大可不必用這個功能。

下方的選項也只是在“Lighten”疊加模式時可用,可以在疊加過程中,每多疊加一張照片,就保存為一個新的圖片文件。這樣疊加完以後,你能得到星跡由短變長的所有過程文件,可以用於其他用途,如製作星跡慢慢變長的延時視頻。

6.延時的拍攝和後期製作

延時的拍攝和星跡的拍攝基本方法是一樣的,也是單張曝光時間較短,然後連拍較長一段時間獲得大量素材,再後期製作成視頻。在這裡,拍到的每1張照片其實相當於視頻裡的1幀。為了體現星空的壯美,每一幀的曝光最好都強一些。同時,又要保證每一幀盡量不拖線,這樣在後期視頻裡看到的才是每顆星星都呈點狀的星空在緩慢轉動。基於這兩個原因,相比於拍攝星跡,拍延時時的曝光時間應該略短一些,同時光圈和感光度要有大幅度提升,這樣才能在相對更短的時間裡拍到更壯美的星空。因此,拍攝美麗的延時對器材有一定要求,需要高感好的機身和光圈大的廣角鏡頭。當然,現在的全高清視頻分辨率為1920×1080,僅相當於200萬像素,所以如果你的器材沒這麼好,必須通過增加曝光時間讓星空更壯美,導致原片略有拖線的話,縮小到這個分辨率也看不出來。

筆者目前用於拍攝延時的主力器材是佳能 EOS 6D 機身 + 佳能 24mm f/1.4 L II 鏡頭的組合,6D 在全畫幅機身裡是價格便宜的,高感卻很好,ISO上到 6400 甚至 12800 都沒什麼問題。24mm f/1.4 鏡頭像質好,光圈大,又是超廣角,焦距合適,這套組合簡直就是為星野攝影和延時攝影而生的。筆者目前用這套器材最喜歡的延時拍攝參數是 ISO6400,光圈收到f/1.8以改善邊緣的畫質和暗角,單張15秒曝光,可以拍到壯美的星空,同時基本不拖線。另外,有時也會用17mm超廣角鏡頭,獲得更廣角更富有衝擊力的畫面。至於文件格式,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對畫質有較高要求,又不在乎存儲空間,並有足夠的精力做後期,那麼可以設置為RAW,否則就用最大JPG。記得打開“高感光度降噪”功能,關閉“長時間曝光降噪”功能。

延時素材也可以疊加成星跡,不過因為單張曝光值太強,疊出來的星跡會特別亮特別密集,並不好看。所以,星跡和延時,二者不可兼得。

延時視頻的製作,用最簡單的視頻製作軟件就可以完成,如 Windows自帶的 Movie Maker,或者更強大一點的會聲會影。這裡只簡略介紹一下方法。

●這是筆者拍攝的延時素材的一幀,繁星滿天,銀河非常明亮,這樣的延時才好看。曝光參數:等效17mm焦距,ISO6400,f/4.0,30秒,後期PS調亮。

將素材導入軟件並拖到時間軸上,設置好視頻的格式,比如 1920×1080,25幀 / 秒(我國PAL制式標準的幀率),碼率為固定8000kb/s,然後,將時間軸上每一張照片停留時間設置為最短,也就是只停留1幀(你也可以設置為 2 幀,這樣星空會轉得慢一倍,但看起來會略有點不流暢),然後……就完成了。簡單吧。你可以在軟件裡預覽效果,沒什麼問題就可以渲染輸出了。

我們可以簡單估算一下,拍攝時,15 秒一張,1小時拍攝了240 張素材。在延時視頻裡,每張素材對應1幀,每秒 25幀,這1小時得到的240 幀素材也就播放不到10 秒的時間(240&pide;25=9.6)。所以,延時確實是快門和精力的殺手!

如果你對延時感興趣,你還可以學習給延時配樂,加字幕,甚至用更專業的軟件加一些特效之類。當然,你還要學習許多關於視頻格式、轉碼之類的知識,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延時攝影是一條很廣闊的路,堅持走下去,你一樣會獲得很大的成就!

◄這是用延時素材疊加出來的星跡。星空過於密集,反而失去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