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科學外史 > 三二 為何全球航空母艦隻剩了十分之一 >

三二 為何全球航空母艦隻剩了十分之一

——航空母艦往事(一)

在那個結束世界大戰的秋天,全球海洋上航行著約150艘航空母艦,其中美國有97艘,另外還有幾十艘正在建造中。那真是一個航空母艦的黃金時代。

最近中國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按理將來應該重新命名中國名字——試航,關於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話題再掀高潮,更令國內許多軍事愛好者熱血沸騰,書生談兵之癮空前勃發。老朽也來湊趣,談一點航空母艦的往事。

1945年的秋天

讓我們先從對比數據開始(不必非常精確,因為統計口徑多有出入)。

據說現在全世界共有9個國家,總共擁有22艘航空母艦,其中12艘屬於美國。

軍事評論家認為,中國至少應該建造3艘航空母艦,才能保證在任何時候都有至少一艘航空母艦可以執行戰鬥任務。而要是中國建造了3艘航空母艦,據說就可在世界「航空母艦俱樂部」中排名第二。

可是,在距今70年前,即1941年12月初,日軍奇襲珍珠港前夕,在太平洋上的日本海軍已經擁有10艘可用於作戰的航空母艦!而當時盟國方面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僅有美軍的3艘和英軍的1艘。

1942年6月的中途島之戰,日本海軍幾乎投入傾國之兵,「聯合艦隊」共計185艘戰艦和525架飛機,包括8艘航空母艦。美軍兵力只有日軍的大約三分之一,但是美軍出人意料以弱勝強。這一戰日本海空軍元氣大傷,兩天內失去4艘重型航空母艦(蒼龍號、加賀號、赤城號、飛龍號)。在太平洋上不可一世的日本「聯合艦隊」從此由盛轉衰。

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共擊沉日本19艘各種類型的航空母艦(包括輕型航空母艦);美軍損失了11艘航空母艦,其中10艘被日軍擊沉,1艘被德軍擊沉;英國海軍損失8艘航空母艦,其中7艘被德軍擊沉,另一艘因事故起火爆炸沉沒。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沒有航空母艦建造完工。

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工業技術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來支撐的,所以美國的戰爭潛力一旦煥發出來,其結果真是難以想像:到1945年秋,太平洋上對日作戰的美國海軍各種類型航空母艦竟達67艘(幾乎用航空母艦包圍了日本列島)。當日本代表在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投降文件時,戰艦上空編隊飛行著1000架——我肯定沒有搞錯0的個數——炫耀武力的美軍戰機。神話般的海空力量,壓倒性的數量優勢,當然會對日軍產生巨大的心理震懾。

在那個結束世界大戰的秋天,全球海洋上航行著約150艘航空母艦,其中美國有97艘,另外還有幾十艘正在建造中。那真是一個航空母艦的黃金時代。

「航空母艦……將進入荒廢階段」

為什麼今天全球的航空母艦數量,已經銳減到了1945年時的約十分之一了呢?

恰恰是在航空母艦黃金時代的1945年秋天,美國空軍戰鬥英雄杜立特(J.H.Doolittle)中將對美國國會說:「航空母艦的作用已經發揮到極致,它將進入荒廢階段。」

當然,戰爭結束了,和平到來了,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釋航空母艦為何真的很快「進入荒廢階段」。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原子彈。

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讓世人見證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當時人們認為,一顆原子彈足以摧毀整個航空母艦編隊(每艘航空母艦都需要若干其他各類戰艦與之配合作戰)。一架攜帶原子彈的飛機的攻擊能力,相當於20000架艦載飛機,或2000架B-29轟炸機(當時美軍的重型轟炸機)。況且用導彈攜帶原子彈實施攻擊的前景已經出現——當時美國、英國和前蘇聯都用繳獲的德軍V-1、V-2導彈進行了多次試驗(美國就試驗了68次)。所以1945年的秋天,既是航空母艦黃金時代的巔峰,同時卻也是它「最黑暗的時刻」。

在此後幾年,美國軍方和國會圍繞著航空母艦前景與原子彈的爭論非常熱烈,期間「美國號」(United States)航空母艦的報廢又給這種爭論火上澆油。關於航空母艦前景的悲觀論調,伴隨著戰爭結束帶來的形勢改變,導致美國海軍艦隊急劇裁減。短短兩年時間內,戰艦總數從約1500艘縮減到270艘。17艘航空母艦被報廢,許多在建造中的航空母艦下馬,還有大批航空母艦被封存起來,停泊在船塢中以待不時之需。

認為核武器的出現會導致航空母艦失去作用的觀點,看來在前蘇聯也有著長期影響。相傳赫魯曉夫曾有名言,認為在核武器時代,航空母艦已是「海上的浮動棺材」。在海洋上有著極為重大的國際性戰略利害關係的前蘇聯——俄羅斯,雖然前前後後也開工建造過多艘航空母艦,但大多難逃報廢、拆除、轉賣的命運,至今只有一艘尚在服役——「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它正是當年與「瓦良格號」一同設計建造的姊妹艦。

航空母艦瓦良格號

美國人用原子彈炸毀了自己的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最早正式登場是1917年,航空母艦第一次被擊沉發生於1939年,這兩項紀錄都屬於英國海軍——開創擊沉航空母艦紀錄的則是德國潛艇。但是原子彈真的能夠摧毀航空母艦編隊嗎?美國人竟決定真槍實彈來檢驗這種看法。

被選作試驗的犧牲品,包括兩艘在太平洋戰爭中久經戰陣的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Salatoga,服役18年)和「獨立號」(Independence,服役兩年半),以及另外數十艘艦艇。試驗的目的,是要搞清楚下面這些問題:空中核爆炸和水下核爆炸分別會對艦艇產生怎樣的打擊效果?核輻射會在多大程度上危害艦上人員?一顆原子彈是否真的能夠摧毀一個航空母艦編隊?

這項奢侈的試驗於1946年7月1日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環礁實施。共計劃投放三顆原子彈,一顆在空中爆炸,一顆在淺水爆炸,一顆在深水爆炸。使用的原子彈就是在廣島投放的那種鈽彈。

第一顆20000噸當量的原子彈在8000米高的空中爆炸,航空母艦「獨立號」與爆炸點垂直下方的距離為800米,爆炸摧毀了「獨立號」的甲板、桅桿和煙囪,燃起的熊熊烈火燒了一天一夜,將「獨立號」內部完全燒燬。但距離爆炸點垂直下方6.5公里處的「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僅受到表面損傷。第二顆原子彈在水下27米處爆炸,距離「薩拉托加號」150米。「薩拉托加號」甲板上的飛機和設備瞬間被一掃而空,航空母艦立即嚴重傾斜,7小時後完全沉沒水中。和它一同沉沒的還有一艘繳獲的日軍戰列艦「長門號」、一艘美軍戰列艦和三艘已經潛入水下的潛艇。

由於這兩顆原子彈的爆炸已經獲得了豐富數據,原定的第三次深水爆炸被取消。這也和美國人當時對原子彈的「吝嗇」有關——他們當時僅能組裝出7顆這樣的原子彈,當然能節約一顆是一顆了。

指揮此次實驗的布蘭迪(W.H.P.Blandy)中將在總結講話中表示:「有人認為,在未來的衝突中,精確制導的導彈會飛越海洋和大陸,在城市上空引爆核彈頭,因此將不再需要海軍。這樣的武器的確可能成為現實,但是……海戰仍將繼續。」

布蘭迪的講話,在今天看來還真有點「高瞻遠矚」。雖然在一次有效的核攻擊面前,航空母艦確實會成為「海上的浮動棺材」,但問題就在於,世人畢竟很少敢跨越「核戰爭」的門檻——迄今為止只有美國跨越過一次。而在常規戰爭中,航空母艦的作用仍然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美國為何至今還保持著十幾艘現役航空母艦的原因。

而70年前的歷史已經證明,如果戰爭需要,美國很快就可以出動更多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