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今日簡史 > 第11章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

第11章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過去幾十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平靜的時代。早期農業社會,因人類暴力而死的人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15%,在20世紀約占5%,而在今天只佔1%。 1 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形勢急速惡化,好戰心態捲土重來,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加。 2 專家和大眾都擔心,正如1914年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遭到刺殺,隨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2018年在敘利亞沙漠發生的某些事件或在朝鮮半島出現的不明智舉動,也可能點燃全球衝突的導火索。

鑒於全球局勢日益緊張,加上華盛頓和平壤等地的領導人的人格特質,人們有這種擔心也可以理解。然而,2018年和1914年之間有幾個關鍵差異。特別是在1914年,戰爭對全球各地的精英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選項,因為當時有許多具體實例證明,如果能打一場成功的戰爭,就能促進經濟發展,提升政治實力。相較之下,2018年,成功的戰爭簡直成了瀕危物種。

從亞述帝國 和秦朝開始,各大帝國通常都依靠暴力征服而建立。1914年也是如此,各主要強權都是因為打了成功的戰爭,才得到當時的地位。舉例來說,日本分別擊敗中國和俄國,於是成為地區強權;德國擊敗奧匈帝國和法國,於是在歐洲居於領導地位;英國 則在全球打出一系列精彩的小型戰爭,於是創造了全球最大、最繁榮的帝國。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並且在決定性的泰勒凱比爾戰役(Battle of Tel el-Kebir)中只損失了57名士兵。 3 在我們這個時代,西方國家如果佔領某個伊斯蘭國家,後果只會是一場噩夢;但想當初,在泰勒凱比爾戰役後,英軍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武裝抵抗,就控制了尼羅河河谷和戰略要地蘇伊士運河超過60年。當時其他歐洲強權也模仿英國,不論是法國、意大利,還是比利時,當它們的軍隊打算踏上越南、利比亞或剛果的土地時,唯一擔心的只是被別人捷足先登。

即使美國,其強權地位也是由其軍事實力撐腰,而不只是因為其經濟實力。美國在1846年入侵墨西哥,佔領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 、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也控制了科羅拉多、堪薩斯、懷俄明 和俄克拉何馬的部分地區。最後簽訂的和約,也使之前美國吞併得克薩斯共和國成為既定事實。美墨戰爭中,約有13000名美國士兵死亡,但國土增加了230萬平方公里(超過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面積之和), 4 這可以說是這千年期間最划算的“交易”。

因此在1914年,華盛頓、倫敦和柏林的精英都很清楚什麼是一場成功的戰爭,從中能獲得多少利益。相較之下,2018年的全球精英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種“成功的戰爭”幾乎絕跡了。雖然某些獨裁者和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仍然能依靠戰爭蓬勃發展,但各個大國似乎已經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

在美國人的記憶中,最重大的一場勝利就是美國在冷戰中獲勝,但這場勝利卻不是依靠激烈的軍事交鋒。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曾經短暫嘗到過去那種老派軍事榮譽的甜美滋味,但食髓知味的後果,就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慘不忍睹,浪費了幾萬億美元。中國這個在21世紀初崛起的大國,則是自1979年對越反擊戰之後,便竭力避免一切武裝衝突。此外,中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經濟因素,效仿的不是1914年以前日、德、意三國的帝國體制,而是1945年以後日、德、意三國的經濟奇跡。在這些案例中,都是不耗費一顆子彈,就促進了經濟繁榮,取得了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即便在中東 這個全球戰火燃燒得最旺的地區,各個地方勢力也不知道如何發動一場成功的戰爭。兩伊戰爭讓伊朗長期動盪,而且可以說一無所獲,之後伊朗也開始避免所有直接軍事對抗。雖然伊朗資助從伊拉克到也門的各種地方運動,並派遣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s)協助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盟友,但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入侵任何國家。伊朗最近成為該地區的霸主,依靠的不是在戰場上取得的輝煌勝利,而是不聲不響取得的:兩個主要敵人(美國和伊拉克)困於戰場而難以脫身,讓它們對中東這個泥沼的興趣大減,於是伊朗坐享豐厚的戰果。

以色列 也是如此。以色列最後一場成功的戰爭發生在1967年。在那之後,雖然以色列日益繁榮興盛,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諸多戰爭絕非助力,而是負擔。多半時候,雖然它擴張了領土,卻讓自己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束手束腳的政治責任。以色列的情形很像伊朗,其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並非通過發動成功的戰爭,而是通過避免貿然發動戰爭。於是,雖然在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的戰爭讓以色列過去的敵方元氣大傷,但以色列只是保持冷眼旁觀。沒有捲入敘利亞內戰,可以說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最偉大的政治成就(至少到2018年3月為止)。只要有決心,以色列國防軍 短短一周就可以奪下大馬士革,但這對以色列到底有什麼好處?如果以色列國防軍真想佔領加沙、推翻哈馬斯政權,更是輕而易舉,但以色列也一再拒絕這個選項。雖然以色列政客手中的軍事實力十分強大,也總會發表鷹派言辭,但心知肚明,發動戰爭幾乎無利可圖。正像美國、中國、德國、日本、伊朗等國,以色列似乎也瞭解,到21世紀,最成功的策略就是作壁上觀,讓其他人為自己打仗。

克里姆林宮的看法

到目前為止,21世紀強權成功的唯一例子,就是俄羅斯得到克里米亞。2014年2月,該地併入俄羅斯聯邦。俄羅斯幾乎沒有發動戰役,就取得了在戰略上極為關鍵的領土,讓鄰國心生恐懼,也讓自己再次躋身世界強國。其實,這次軍事行動可以說因為兩個特殊情況,才得以成功:首先,不論是烏克蘭軍隊,還是當地居民,對俄羅斯都無心激烈反抗;其次,其他強國也並未直接介入干涉這場危機。這些情況在全球其他地方很難再現。如果發動成功戰爭的先決條件在於敵方無意抵抗,那麼這種條件自然極少能得到滿足。

事實上,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取得成功之後,想在烏克蘭其他地區依樣畫葫蘆,碰上的反抗就特別激烈,例如,在烏克蘭東部的戰爭就陷入僵局,徒勞無功。更糟糕的是(對俄羅斯來說),這場戰爭激起了烏克蘭的反俄情緒,將烏克蘭從盟友變為死敵。就像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嘗到甜頭,就不自量力地企圖染指伊拉克,俄羅斯也可能因為在克里米亞取得成功,就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吞下烏克蘭。

整體而言,21世紀初,俄羅斯在高加索和烏克蘭的戰爭,實在稱不上非常成功。雖然戰爭提升了俄羅斯作為大國的聲望,但收穫的不信任感和仇恨也水漲船高。就經濟而言,更是不划算,僅靠克里米亞的旅遊景點,以及盧甘斯克 和頓涅茨克殘破的蘇聯時代的工廠,這場戰爭根本入不敷出,更別談還有外國抽離資金、國際制裁的成本。想看到俄羅斯這種政策的局限,只要對比近20年中國的情況便一目瞭然:中國維持和平,經濟大幅邁進;俄羅斯取得“勝利”,經濟卻停滯不前。 5

雖然莫斯科嘴上說得好聽,但是俄羅斯自己很清楚這些軍事投機行動究竟花了多少成本、帶來多少收益,所以現在才會一直小心翼翼,不讓局勢繼續惡化。俄羅斯一直遵守著校園霸凌的潛規則:“要打就挑最弱的,而且別打得太狠,免得老師出手。”如果普京在發動戰爭的時候真的以斯大林、彼得大帝或成吉思汗為榜樣,那麼俄羅斯的坦克應該早已衝向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首都,甚至一路衝向華沙和柏林。只不過,普京既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斯大林。他似乎比誰都知道,軍力在21世紀的作用有限,而且一場成功的戰爭必定是一場懂得克制的戰爭。就算在敘利亞,雖然俄羅斯空襲轟炸毫不留情,但普京一直盡量減少派出地面部隊,把近距離交戰留給別人,而且避免戰火蔓延到鄰國。

事實上,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近年來的種種舉動雖然看似侵略,但並非打算開啟新一輪全球戰爭,只是想加強自己目前薄弱的防禦。俄羅斯大可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簽訂和平條約之後,俄羅斯就被視為“戰敗國”,美國和北約趁俄羅斯國力較弱,便無視承諾,將北約版圖擴大到東歐乃至之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西方還進一步不顧俄羅斯在中東的利益,以荒謬的借口入侵塞爾維亞和伊拉克,於是俄羅斯認識到必須靠自己的軍力,才能讓自己的勢力範圍免受西方侵犯。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近來之所以採取這些軍事行動,除了普京該負責,克林頓和小布什 同樣難辭其咎。

當然,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可能只是序幕,後面隱藏著更大膽的帝國計劃。而且,就算普京目前並未認真計劃征服全球,成功也可能會讓他的野心膨脹。但還是要記住,普京執掌的俄羅斯的國力仍遠遠不及斯大林執掌的蘇聯;除非有其他國家加入,否則它連一場新的冷戰都無力維持,全面的世界大戰就更別提了。俄羅斯人口近1.5億,國內生產總值(GDP)1.3萬億美元,但兩者都不及美國(3.25億人,19萬億美元)或歐盟(5億人,21萬億美元)。 6 如果將美國和歐盟合計,人數足足是俄羅斯的5.5倍,GDP是俄羅斯的30多倍。

近年來的科技發展,則讓實際差距變得更大。蘇聯在20世紀中葉達到頂峰,當時其重工業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蘇聯的政治制度也有利於大規模生產拖拉機、卡車、坦克和洲際彈道導彈。時至今日,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重要性超越了重工業,但這兩方面都是俄羅斯的弱項。雖然俄羅斯在網絡戰爭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民間信息科技產業發展的動力不足,經濟絕大部分依靠礦產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雖然這可能足以讓少數特權階層致富、讓普京掌權,但並不足以使俄羅斯在數字或生物科技軍備競賽中勝出。

更重要的是,普京統治下的俄羅斯缺乏能夠放諸四海的意識形態。在冷戰期間,蘇聯除了能夠向全球派遣軍隊,蘇聯式共產主義在全球也有吸引力。相較之下,“普京主義”對古巴、越南或法國的知識分子來說實在沒有吸引力。雖然世界上確實可能正流傳著威權式的民族主義,但就其本質而言,很難建立有凝聚力的國際社群。舉例來說,無論是波蘭共產主義,還是俄羅斯共產主義,在理論上都會同樣致力於爭取所有工人階級的共同利益。但如果是波蘭民族主義和俄羅斯民族主義,從定義上,利益就必然彼此衝突。普京崛起,刺激波蘭民族主義高漲,只會讓波蘭比之前更加反俄。

因此,雖然俄羅斯放出了堪稱全球規模的假消息,並進行顛覆活動,希望拆散北約和歐盟,但是不太可能開展全球規模的實際征服活動。我們有理由相信,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東部的軍事行動,應該只是獨立事件,而非開啟新的戰爭時代的前兆。

“在戰爭中取勝”已經成為一種失傳的藝術

到21世紀,為什麼各大強權想要打一場成功的戰爭竟如此困難?原因之一在於經濟本質的改變。在過去,經濟資產主要是實物資產,因此可以很直觀地通過征服使自己壯大。只要在戰場上擊敗敵人,就能掠奪一座又一座城市,把敵國平民放到奴隸市場販賣,並佔領極有價值的麥田與金礦。羅馬販賣希臘和高盧戰俘,於是經濟繁榮;19世紀美國佔領加利福尼亞的金礦、得克薩斯 的田野,於是國力興盛。

但到了21世紀,佔領已經賺不了大錢,只剩蠅頭小利。今天,主要的經濟資產是科技和體制的知識(institutional knowledge),而不再是麥田、金礦甚至油田,而知識是無法用戰爭來掠奪的。如果是“伊斯蘭國”這樣的組織,或許仍然能依靠在中東劫掠城市和油井而過上好日子(“伊斯蘭國”從伊拉克各銀行劫掠超過5億美元,2015年又依靠銷售石油獲得5億美元) 7 ,但對於像中國或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這個金額實在微不足道。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每年GDP超過20萬億美元,實在不太可能為了區區10億美元就開戰。如果中國真花上幾萬億美元和美國開打,那麼如何支付所有相關費用、承擔所有戰爭損失、補償所有喪失的商機?而且,中國獲勝後,難道要劫掠硅谷那些富人和公司?蘋果、臉譜網和谷歌這些公司,雖然確實價值數千億美元,但這些價值依靠武力根本搶不到。畢竟,硅谷雖然叫硅谷,可並沒有硅礦。

理論上,如果戰爭獲勝讓勝利者得以重新調整全球貿易體系(例如,英國擊敗拿破侖、美國擊敗希特勒之後的情況),一場成功的戰爭就能帶來巨大的利益。然而由於軍事科技的發展,21世紀很難再現這樣的盛況。發明原子彈之後,世界大戰不會有贏家,只會是集體自殺。也就難怪,自從廣島核爆以來,超級大國之間從來沒有直接宣戰,參與的都是(對本國來說)低風險的衝突,幾乎不可能有理由動用核武器。事實上,就算只是攻擊潛在擁核國家,也是一個讓人極力避免的選項。只是想像它們面臨戰敗時的可能反應,就令人不寒而慄。

對於還傾慕著帝國主義的人來說,網絡戰只會讓事情雪上加霜。在維多利亞女王和馬克沁重機槍那個古老而美好的年代,英軍在遙遠的沙漠裡屠殺非洲原住民,完全不用擔心是否會危及曼徹斯特和伯明翰的和平。即便到了小布什的年代,美國在巴格達和費盧傑 恣意破壞,伊拉克人也無力到舊金山或芝加哥進行反擊。然而,即便現在美國攻擊的只是擁有一般網絡戰能力的國家,戰火也可能在幾分鐘之內就蔓延到加州或伊利諾伊州。惡意軟件和邏輯炸彈可能會讓達拉斯的空中交通中斷,讓火車在費城相撞,讓密歇根州的電網癱瘓。

在那個屬於征服者的偉大年代,戰爭是一種低損害、高利潤的事業。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只花了一天,折損幾千兵力,就攻下整個英格蘭。相反,核戰爭和網絡戰爭則是高損害、低利潤的科技。雖然這些工具能讓你摧毀整個國家,但是無法打造力量強大的國家。

因此,在這個劍拔弩張、雲譎波詭的世界上,或許最能維持和平的方式,就是各個大國都不知道如何打一場成功的戰爭。成吉思汗或愷撒大帝 可能一時衝動就會發動戰爭,但到了今天,不論是土耳其的埃爾多安 、印度的莫迪,還是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這些民族主義領導人雖然嘴上咄咄逼人,但對於實際發動戰爭卻非常謹慎。當然,如果有人真的找出在21世紀發動成功戰爭的公式,那麼地獄之門可能會立即敞開。正因為如此,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成功就成了一個特別可怕的預兆。我們希望這只是一個例外。

愚蠢進行曲

很遺憾,就算發動戰爭在21世紀無利可圖,也無法絕對保證和平。我們絕不能低估人類的愚蠢,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集體層面,人類常常做出自我毀滅的舉動。

1939年,戰爭對於軸心國來說大概也是弊大於利,但世界仍然陷入戰火。第二次世界大戰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就是戰敗國在戰後竟然進入前所未有的興盛期。不論是德國、意大利,還是日本,在軍隊投降、帝國徹底崩潰20年之後,富裕程度前所未見。它們一開始究竟為什麼要開戰?為什麼要讓數百萬人承受不必要的傷亡和破壞?這一切都只是因為一個愚蠢的誤判。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將領、經濟學家和新聞工作者都認為,如果無法奪下朝鮮、中國東北和沿海地區,日本經濟注定會陷入停滯。 8 他們都錯了,事實上,日本著名的經濟奇跡是在日本輸掉了所有對其他國家的侵略戰爭之後才開始的。

人類的愚蠢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件事。政客、將領和學者把世界視為一個巨大的棋局,彷彿每走一步都要經過仔細的理性計算。在某種程度上也確實如此。歷史上很少有領導人真的因為瘋了,而隨意移動小兵和騎士。東條英機 、薩達姆等人在走每一步時都有其理性的理由。但問題在於,世界比棋盤複雜得多,人的理性不足以完全理解,於是即便理性的領導人,也經常做出非常愚蠢的決定。

所以,我們究竟該多害怕爆發世界大戰?過於害怕或過於放心都是不理智的。一方面,戰爭絕非無法避免。冷戰最後和平結束,就證明只要人類做出正確的決定,就算超級大國之間的衝突也能以和平收場。而且,如果人們一心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無法避免,這種心態非常危險。這會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只要各國開始覺得戰爭無法避免,就會開始提升軍力,開展激烈的軍備競賽,拒絕在任何衝突中妥協,並懷疑所有善意都是陷阱。這樣一來,戰爭就真的無法避免了。

另一方面,一心認為戰爭不可能發生也過於天真。即便戰爭對每個人來說都絕對是一場災難,也沒有任何神祇或自然法則足以阻止人類的愚蠢行徑。

想治療人類的愚蠢,辦法之一可能就是加點兒謙遜。人一旦認為自己的國家、宗教和文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就會認為自身利益比任何人甚至全人類還重要,於是讓各個國家、宗教和文化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我們如何才能讓國家、宗教和文化看清現實,讓它們瞭解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真實地位?

  1. [亞述帝國] 亞述帝國(英語:Assyria empire,公元前935年—前612年)是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阿拉米語,阿卡德語等。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國都定於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後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歷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 更多

  2. [英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5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占83.9%。... 更多

  3. [猶他] 猶他州(State of Utah)是美國的一個州,位於美國西部。於1896年1月4日成為美國第45個州。猶他州的主要城市有鹽湖城,奧格登和普若佛。由落磯山脈,科羅拉多高原和大鹽湖沙漠所盤據。人口約250萬,約80%人口居住於首府鹽湖城。主要由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信眾的後代和北歐移民的後裔組成。使用語音是英語。州內有猶他大學。... 更多

  4. [懷俄明] 懷俄明州位於美國西部落基山區。州輪廓近似正方形。北接蒙大拿州,東界南達科他和內布拉斯加州,南鄰科羅拉多州,西南與猶他州毗連,西與愛達荷州接壤。面積為253596km²,在50州內列第9位。人口515004(2006年)。首府夏延位於該州東南角。州名來自印第安語,其含義是“大草原”或“山與谷相間”。... 更多

  5. [中東] 中東,又稱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地理上也是亞洲西部、非洲東北部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的地區, 包括部分西亞和非洲埃及,約24個國家,1500餘萬平方公里,3.6億人口。中東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佈最廣。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歐洲和亞洲,中東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通樞紐,位於“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為爭奪寶貴的淡水資源和石油資源,以及宗教文化差異,導致常年戰爭不斷。... 更多

  6. [以色列] 以色列國(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 ),簡稱“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佈成立。2016年以色列總人口855萬人,其中猶太人口共637.7萬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佈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2017年美國、... 更多

  7. [內塔尼亞胡]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1949年10月21日-),出生於特拉維夫,以色列政治人物,他是以色列第九任總理(1996年—1999年)和當時利庫德集團的黨魁,他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2003年任以色列財政部長。2005年8月9日,因反對時任總理阿里埃勒·沙龍單方面從加沙地帶撤軍的政策而辭去財政部長一職。2005年12月20日他再任利庫德集團黨魁。2009年3月31日,他再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2015年3月17日,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第20屆議會選舉中取得勝利。2018年6月12日,內塔尼亞胡接受以色列警方新一輪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國防部官員採購作弊案及牽涉其本人的利益交換案。... 更多

  8. [以色列國防軍] 以色列國防軍(IDF),創立於1948年,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作為世界上最有戰爭經驗的武裝力量,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 更多

  9. [盧甘斯克] 盧甘斯克(烏克蘭語:俄語:)位於烏克蘭東部,原名伏羅希洛夫格勒,是盧甘斯克州的首府,緊鄰俄羅斯,為蘇聯建國五大元帥之一伏羅希洛夫的家鄉。人口445,900人(2004年),大多講俄語。盧甘斯克是東歐重要的工業中心,尤其以鐵路機車製造而著名。(註:盧甘斯克一般指盧甘斯克市,其他請查閱:盧甘斯克州)... 更多

  10. [小布什] 喬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政治家,1946年7月6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於1995年-2000年間擔任第46任的得克薩斯州州長。於2001年-2009年擔任美國第43任(第54屆-第55屆)總統,任內遭遇了2001年的9·11事件,他因此發動了一連串反恐戰爭。在2001年10月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以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剷除基地組織勢力,接著他在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推行了1.3萬億元的減稅計劃、以及對於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體制的改革和社會保守主義的政策。布什政府在反恐戰爭的正當性、關塔那摩灣事件、虐囚門事件、以及颶風卡特裡娜救災工作的處置上遭遇到眾多批評,執政民調認可度在911事件之後也有逐漸下滑的趨勢。在美國在線於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布什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6位,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布什仍在總統任內。... 更多

  11. [得克薩斯] 得克薩斯州(英文:State of Texas),簡稱得州,是美國南方最大的州,也是全美第二大州,僅次於阿拉斯加州。州名來自於印地安Hasinai族中的Caddoan語“tejas”,意味著“朋友”或是“盟友”。西班牙的探險家在命名得州時將這個本應該為人稱的詞誤以為地名,就由此沿用下來。... 更多

  12. [費盧傑] 費盧傑位於伊拉克最大的安巴爾省境內,在首都巴格達以西約69公里處,有約30萬人口。幼發拉底河依城而過流向南方與底格里斯河匯合。200多座清真寺散落在費盧傑城內及周邊村鎮。因此,在伊拉克,費盧傑擁有“清真寺之城”的美稱。... 更多

  13. [William the Conqueror] 英國諾曼王朝House of Norman :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又名:威廉一世、征服者威廉、征服王威廉。英國國王威廉一世以“征服者”聞名於世,他一生其實只做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後來被稱為諾曼征服,他的動機也許只是來源於自己的野心,但卻對英國,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更多

  14. [愷撒大帝]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史稱愷撒大帝,又譯蓋厄斯·儒略·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等,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並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裡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 更多

  15. [埃爾多安] 土耳其現代史上第12位總統、正義與發展黨(正發黨)主席,土耳其第59和60屆總理,出身於貧寒穆斯林家庭,早年是職業足球隊員,後畢業於馬爾馬拉大學經貿學院。1994年3月當選伊斯坦布爾市市長。1998年因當眾頌揚宗教詩篇被判刑入獄10個月,2002年大選獲勝,2003年底單獨組閣至今,土耳其在他的帶領下,人均收入翻了三倍,對內鎮壓庫爾德起義,對外激烈反對以色列,並謀求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2011年,當選美國《時代》雜誌年度人物。埃爾多安試圖恢復奧斯曼帝國,被《經濟學家》稱為“新時代的蘇丹”。埃爾多安打擊利比亞,並且派兵進入伊拉克及敘利亞,且表示不會撤軍。埃爾多安及親屬參與走私極端組織的石油,以此手段為其提供資金。埃爾多安是土耳其政壇老將。2001年,埃爾多安創建了正義與發展黨(正發黨)並任主席。2003年3月,他出任土耳其政府總理。此後,執政的正發黨又贏得2007年和2011年大選,埃爾... 更多

  16. [東條英機] 東條英機(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侵華日軍甲級戰犯,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二戰甲級戰犯,侵略中國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罪犯之一。東條英機是昭和的手下,因獨斷專行、凶狠殘暴,在關東軍中有“剃刀將軍”之稱。1948年11月12日,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犯有發動戰爭、侵略別國、反人道罪等罪行判處絞刑;12月23日執行。東條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希特勒、墨索里尼齊名的三大法西斯頭目之一,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侵略亞洲的首要戰爭罪犯之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