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生氣就不生病:郝萬山說健康2 > 兒童排便難,家長焦慮是根源 >

兒童排便難,家長焦慮是根源

我說:「當然有,不過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多來自家長。」我給趙穎講了一個病例。有一次,一對老夫婦帶著一個小男孩來看病,小男孩三歲左右,活蹦亂跳的很招人喜歡。

「大夫,您快給我們孫子看看吧,哪都好,就是不拉大便。」爺爺一臉急切的樣子。「他一般幾天大便一次?」「哪還敢幾天呀,兩天不拉,他爺爺就急死了。」這回是奶奶搶著說。「兩天一次算基本正常,您不用這麼著急。」「可他費勁呀!這每天一到時候,我就抱著,他爺爺打盆熱水,一手端著,讓熱氣熏著小屁股,一手還得幫著揉肚子,整個是他拉屎我們使勁。只要一天不這樣就拉不出來。」

你看這哪裡是孩子便秘,分明就是大人的過度焦慮、關注和干涉,導致孩子每到解大便的時候,也就緊張起來了,於是腸蠕動也就異常了。

小孩子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大人關注他們,如果家長忙於家務或者學習、工作,孩子們就常常會用各種方法引起家長的注意。有一個女孩小麗,從小是爺爺奶奶幫著帶。爺爺有習慣性便秘,所以也就特別關注孫女的大便問題,每天都要盯著孩子解大便。孩子發現,每到解大便的時候,爺爺、奶奶、媽媽都會圍在她周圍,她感到她在解大便的時候,最能受到大人們的關注,於是盡量延長排便時間,不到半小時,這個大便就解不完。

那時候孩子還小,坐在馬桶上,雙腳夠不著地面,爺爺立即拿來小板凳,或者用小盆子扣在地上墊在腳下。有一次,一家人到外地旅遊,在旅館裡小女孩要解大便,找不到墊腳的東西,解不出來。還是奶奶急中生智,用兩條浴巾疊起來墊在腳下,才算解決了問題。

慢慢孩子就養成了三個毛病:一是大人不催就不去排便,二是排便時間長,三是腳下不墊東西就排不出大便。一來二去,也就導致了孩子腸蠕動緩慢,肚子容易痛、容易脹。這些不良習慣的養成,顯然和家長過度關注有關,當然也和孩子的心理有關。爺爺奶奶以為是病,經常帶著孩子找醫生看便秘。但這三個毛病一直沒有改觀,一直到孩子上了小學。

後來爺爺、奶奶走了,有一天孩子剛到衛生間坐在馬桶上,正好有同學來找她玩,媽媽說小麗剛進衛生間,讓同學等半個小時,不料小麗玩耍心切,不到一分鐘就解完了。我對趙穎說:「你看看孩子的便秘,和情緒有沒有關係?」

「對的,老師,我的女兒就是姥姥、姥爺帶大的,原來我在醫院工作,經常值夜班,沒有辦法帶孩子,就把孩子放在姥姥家。等孩子要解大便的時候,姥姥、姥爺就會如臨大敵,生怕孩子便秘,結果孩子一到解大便就跟著緊張,於是常常憋著不解,就造成了便秘的毛病,一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