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生氣就不生病:郝萬山說健康2 > 情緒到底如何界定 >

情緒到底如何界定

關於情緒在心理學上的確切含義,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已經討論了一百多年。1884年,美國哲學家、醫生、心理學家威廉姆·詹姆斯(William James)將情緒定義為一種能表現在生理變化上的精神狀態。就是說,每產生一種情緒,我們的肌肉、血管、神經、內臟、內分泌腺,甚至細胞的生理活動,就會發生變化。伴隨著這些變化能為人感知的精神狀態,就是情緒。這個定義將心理反應、生理變化與自我感知聯繫起來了,但沒有涉及行動趨向。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意指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以及一系列行動的傾向。」這一定義把心理、生理和行動行為聯繫了起來。

歸納上述關於情緒的定義,我的表述是,情緒是指對外界事物或體內感覺的心理反應,包括內心感受、情感變化,並隨著心理反應而引發的生理變化和行動傾向。也就是說,情緒不是簡單地指心情、感情,或者情感,而是包含了心理感受、生理變化和行動傾向。

比如,劍齒虎要吃嬰兒是外界刺激,媽媽憤怒就是本能的心理反應,這種情緒變化使腎上腺素、甲狀腺素分泌增加,使血液流向上肢和大腦,就是生理反應,利於調動起身體最大的潛能,爆發出最大的力量,迅速與劍齒虎搏鬥就是行動趨向。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情緒,我舉一個現代人的例子。

那還是沒有小靈通、手機等這些便捷通訊工具的時代,也沒有互聯網。我與國外同行的教學工作聯絡,主要是到我家附近一個大單位的電話傳真服務部,打國際長途電話或者收發傳真。一天晚上,我發傳真後,等待對方回復。值班員是一個30多歲的女士,姓李,興高采烈地與我聊她的孩子在幼兒園的趣事。正在這時,一個中年男子來打長途電話。從他與值班員小李的對話中,我瞭解到他是小李的同事,彼此十分熟悉。男子進入隔音間打完電話出來說:「我和孩子她媽吵架,她回外地娘家都一個多月了,還不回來,剛才又在電話裡和我吵了一通。其實吵架的起因還是因為我的不對,我一直後悔。明天我還要給她打長途,電話費明天一塊兒結吧。」小李回答:「我們的規定你是知道的,當次話費當次結,每個電話都有自動記錄,會計就按照記錄和我結賬,你不交,我就要給你墊上。明後兩天我都不值班,你還是把今天的話費結了吧。」這位男子很不情願地結完話費,匆匆離去。

大約過了20分鐘,我等待回復的傳真還沒有到,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兒衝進了服務部,二話不說,抓起電話就撥了出去,連隔音間的門都沒有關。電話接通了,只聽她哭著說:「媽,你快回來吧,我爸死了!」

值班員小李說:「你這孩子真能胡說,你爸爸剛才還在我這裡給你媽打電話呢,催你媽回來,你也不能胡說是你爸死了呀!」女孩說:「阿姨,就是從您這裡打完電話出去,到大門外我爸就被車給撞死了。」

頃刻間我看到,值班員小李臉色煞白,面部呈現出驚愕、恐懼、悲傷的複雜表情,雙手捂著胸口,斷斷續續地對那個女孩說:「太突然了,太突然了,真想不到,想不到……」女孩哭著走了。

值班員小李先是喝了好幾口水,一會兒又用手捂著胃部對我說:「郝大夫,我怎麼突然胃疼?」我摸摸她的脈,每分鐘脈搏在120次左右。

這個過程,就是情緒反應或者說情緒表現的過程。這個情緒反應,包括了她對熟悉的同事突然意外死亡的心理情感反應,進一步引發了生理反應和行動傾向。小李面部肌肉的變化,出現了全世界人都可以看得懂的驚愕、恐懼、悲傷的複雜表情。劇烈的心理情緒變化,迅速引發了小血管收縮痙攣,於是面色蒼白、心率加快,隨後就出現了胃痙攣。這些顯然都是情緒變化所引發的生理變化。在這樣的驚恐心理和生理的反應下,行動上先是出現了雙手捂胸口的動作,以減輕心慌、心跳的症狀。隨後出現了不斷喝水的行為,以減輕驚恐、緊張導致唇乾口燥的症狀。用雙手捂著胃部,提示已經出現了胃痙攣的身體反應,這樣本能的動作,是為了緩解胃痙攣而出現的胃痛。從心理情感反應到生理反應再到行為趨向,就是我這裡所說的情緒。

小李同事被車撞死,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偶然事件,但實際上也和情緒有關。他和妻子吵了架,妻子回外地娘家,久久不歸,他有自責和內疚的情緒。他給妻子打電話,雙方沒有和解,他的情緒自然更不穩定,出門過馬路神不守舍,不能專心觀察往來車輛,於是才釀成了慘禍。

當然,導致情緒變化的並不僅僅是外在的事物,也有從體內來的感覺。一個人在吃飯時,突然覺察到有吞嚥困難的感覺,於是他就認為自己可能患上了食道癌,緊張、恐懼、焦慮,每天都去醫院檢查,焦慮恐懼的情緒一直持續到醫生完全排除了食道癌為止。這種焦慮恐懼的情緒被激發,並引起了一系列的看病行為,就來自於體內異常感受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