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益生元」是什麼元? >

「益生元」是什麼元?

當人們有了更多的錢和時間來關注健康,各種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物就層出不窮。通過吃進「益生菌」來改善健康的理論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提出,近些年更贏得了巨大關注。而另一個容易讓人們與之混淆的概念——「益生元」,又頻頻出現。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與「益生菌」又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生物學家們已經知道,我們的體內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細菌生態群。據估計,總重量大概在1.5千克左右。它們最集中居住的地方是大腸。一般而言,多數細菌與人體相安無事。有一些能夠搗搗亂,代謝產生一些有毒或者有害的物質。還有一些能夠為保護它們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比如通過代謝產生一些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這些「好細菌」在科學上被稱為probiotic,中文通常翻譯成「益生菌」。

補充「益生菌」的思路是直接吃進活的細菌,類似於空投一些「好細菌」來抑制「壞細菌」。而補充「益生元」的思路則是,通過提供好細菌喜歡的食物來扶持它們,從而壓制壞細菌。能夠實現這樣功能的食品成分也被叫做prebiotic,一般翻譯成「益生元」。這一思路直到1995年才被提出,隨即獲得了巨大關注。十幾年來,相關研究越來越多,也有相當多「益生元」食品投入市場。

顯然,「益生元」不是一種特定的食物成分,而是所有能夠實現類似功能的食物成分的總稱。它的精確涵義在學術界還有不完全相同的理解,不過基本特徵都有這種食物成分必須完好達到大腸,也就是說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它不僅需要能被「好細菌」代謝利用,還得不能被「壞細菌」利用;好細菌代謝利用之後,必須為人體帶來明確的好處。

這樣的要求確實不低,不過在理論上可以實現。在現代食品工業裡,理論上的「可能存在」只能用來引導人們去開發產品,而不能用來作為產品功能來推銷。同樣的東西,如果要宣稱它具有「益生元」特性,就必須拿出明確可靠的證據證明它符合上述要求。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學術界和工業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來尋找這樣的東西。迄今為止,比較公認滿足「益生元」要求的有三種:菊糖、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它們存在於一些常規食品之中,不過含量高低不等。還有許多其他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和低聚糖也在某些方面滿足「益生元」的要求,不過總體來說證據還不夠充分和完善。這樣的東西,也是「健康食品」,不過就還不能稱為「益生元」。

在中國,人們往往把「益生元」這一類的食品當作兒童甚至嬰幼兒的保健品。實際上,就它們的功能來說,對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有意義。需要明白的是,它們只是食品,對於身體健康能夠有一定幫助,但是不能指望它們來治病防病。比如,針對許多嬰幼兒食品中加入了益生元成分的市場現實,《兒童與青少年醫學檔案》期刊在2009年發表了一篇文獻綜述,總結了科學論文數據庫中找到的11項針對足月新生兒的研究,結論:足月的新生嬰兒對於配方奶中加入的益生元沒有出現不良反應,並且獲得了一些短期的益處,比如增加了大便中雙歧菌和乳酸菌的數量,降低了治病細菌的數量,增加了大便的頻率並且降低了硬度,從而使之更接近母乳餵養的結果等。不過,作者認為這些研究都是短期的,規模也不大。補充益生元對於孩子的長遠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還缺乏大規模和長期的跟蹤研究。因此,他們認為「目前,在配方奶中常規補充益生元低聚糖還不能被推薦」。不過,工業界和學術界有很多人不贊同這種看法,比如2010年《循證護理》雜誌就發表了對這篇綜述的評論,認為母乳是配方奶的「模仿標準」。而母乳中含有各種低聚糖,在配方奶中補充低聚糖益生元使得配方奶更接近母乳。

或許,益生元產品能夠進入市場,甚至是非常敏感的嬰兒配方奶或兒童食品市場,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食品成分本身就有著長期的食用歷史,因而安全性很容易得到肯定。成為「益生元」,只是它們的「健康功能」得到了額外的驗證而已。

不過,對於消費者來說,麻煩的地方也就在於:「益生元」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種具體的產品。當你面對一種號稱「益生元」的具體商品時,自己很難知道它是否真的符合「益生元」的幾條標準。你不得不去相信看得到的信息來源:主管部門的「審批」,以及商家自己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