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乳化劑促進結腸炎和代謝綜合征? >

乳化劑促進結腸炎和代謝綜合征?

2015年3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以快報簡訊形式發表了一項研究,題目是《膳食乳化劑影響小鼠腸道菌促進結腸炎和代謝綜合征》,引起了不少關注。在食品中,任何以前不知道的危害被發現都會引發巨大的話題。如果乳化劑有真的對人體健康有這樣的危害,那麼將會對食品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很多食品中都有油脂和水同時存在。但是油和水不能融合,就無法形成穩定均一的食物。乳化劑的分子中有一些「親水」的部分,同時有一些「疏水」的部分。親水的部分喜歡呆在水中,疏水的部分喜歡呆在油中,互相牽扯妥協的結果就是乳化劑分子喜歡呆在水和油的界面上,讓親水那部分去水裡,疏水那部分在油中。如果把油分成一個個的小滴,表面上包裹上這麼一層乳化劑,它們就能均勻分佈在水中了——就形成了通常所說的「水乳交融」的局面,豆漿、牛奶就是典型的例子,把油脂分散成小滴並且穩定存在,就是「乳化」。在食品中,乳化是廣泛存在的現像,比如冰激凌、奶粉、咖啡伴侶、沙拉醬、蛋黃醬等等,都需要把油脂均勻分散開,否則看到一層明亮的油,能夠吃下去的人實在不會多。還有一些含油很高的固體食品,比如蛋糕和火腿腸,也需要油脂乳化,在成膠固化,表面上就看不出油,不會影響食慾了。還有一些油多水少的食物體系,乳化劑是把水分散成小液滴,均勻分佈在油中,典型的就是黃油。

乳化劑在食品中的作用還不僅僅是乳化。它們也能夠與蛋白質或者碳水化合物作用,改變它們之間的互相連接,從而改善食物的口感。烘培食物中,合理使用乳化劑,可以在其他原料不改變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口感。而一些需要自己沖泡食用的粉末狀食物,比如奶粉或者蛋白粉,適當加入合適的乳化劑可以改善分散性能,使得沖泡更加方便。

這項研究選用了兩種乳化劑,羧甲基纖維素鈉(CMC)和吐溫80(P80)。模型動物是一種野生型的小鼠(C57Bl/6)和兩種基因改造的小鼠(Il10-/-andTlr5-/-)。這兩種基因改造小鼠的腸道菌群更容易被改變以及發生炎症。在它們的飲水中,研究者分別加入1%的CMC和P80,考察它們對小鼠生理狀況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對照小鼠中,腸道菌距離上皮細胞的最近距離平均為25微米,在距離上皮細胞10微米的距離之內沒有細菌存在。而通過飲水攝入CMC或者P80的實驗組老鼠中,這一最近距離平均減少了50%,還有的腸道菌與上皮細胞直接接觸。這一現像的理論推測是:腸道中有大量細菌,而腸道上皮細胞依靠多層粘液組織使菌群處在完全距離之外;而飲食中的乳化劑破壞了這層粘液結構,使得腸道菌更靠近上皮細胞,從而造成與腸道發炎有關的疾病。

這項研究還發現,CMC和P80並沒有增加三種老鼠糞便中的腸道菌總數,但在野生型和Il10-/-鼠中,附著於結腸的細菌增加了兩倍。在三種老鼠中,附著於小腸的菌群和糞便中的菌群的組成都發生了明顯改變。菌群組成的改變會影響細菌對先天免疫信號的激活。研究中用糞便去激活促炎基因表達,發現攝入CMC和P80促進了這種激活能力。此外,還觀察到CMC和P80也增加了野生型和Il10-/-型小鼠消化道的滲透性。這些現像表明,長期接觸CMC和P80侵蝕了粘液的保護功能,增加了腸道菌在上皮細胞上的附著,增加了促炎微生物的數量。

免疫細胞侵潤是活性結腸炎的標誌,通常伴隨著兩種現像:一是結腸形態的變化,二是白細胞髓過氧化物酶和促炎症標誌物的增加。把這兩種現像的出現作為判斷標準,CMC和P80促進了結腸炎在Il10-/-和Tlr5-/-這兩種基因缺陷小鼠中的發生,並加深了其嚴重程度。雖然它們在野生型小鼠中沒有誘髮結腸炎,但是導致了慢性腸道炎的細微病理變化,包括上皮損傷和結腸變短。這表明,CMC和P80會在易感宿主身上引髮結腸炎,在野生宿主中也會誘發低度炎症。

代謝綜合征經常伴隨著低度炎症,低度炎症也也可能是代謝綜合征的誘因。那麼,CMC和P80導致的菌群失調和低度炎症,是否會在野生型鼠小鼠中促發代謝失調呢?研究者對此也進行了檢驗,發現CMC和PS80都導致了小鼠的體重增加。雖然增加的量並不大,但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這一增加伴隨著食物攝取量的增加,也就是說攝取CMC和P80的小鼠吃得更多。此外,CMC和P80也破壞了對血糖的控制。

研究中是把CMC和P80分散於水中,而人類攝取這些物質是通過液體和固體食物。為了考察它們的影響是否與食物形態有關,研究者還考察了通過鼠糧來攝入CMC和P80的影響,結果與通過飲水輸入的影響一致。此外,研究者還探究了導致低度炎症和代謝綜合征的最低劑量,發現:0.1%的CMC會導致體重和血糖的增加,0.5%會導致明顯的低度炎症和增加肥胖;而0.1%的P80就會導致低度炎症和增加肥胖,0.5%會導致輕微的血糖代謝異常。

研究者也考察了另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亞硫酸鈉的影響,發現它沒有導致代謝綜合征。

CMC和P80導致的低度炎症和代謝綜合征在無菌老鼠中沒有發生,說明CMC和PS80是通過影響菌群的組成或者菌群代謝來發生作用的。檢測發現,CMC和PS80降低了小鼠糞便中短鏈脂肪酸的含量。而一些短鏈脂肪酸,比如丁酸,被認為對於減緩發炎有著重要作用。此外,CMC和PS80也改變了膽汁酸的水平,而膽汁酸的水平也會影響菌群組成。在無菌老鼠中,CMC和PS80沒有改變膽汁酸,沒有減少粘液厚度,也沒有改變上皮突起進入粘液的深度,這意味著CMC和PS80的影響並非完全通過改變粘液結構。這些現像說明,CMC和PS80導致小鼠腸道上皮細胞上的粘液改變,至少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對腸道菌組成的改變——當然,也不能排除它們直接作用於宿主的可能。研究者還從餵食了CMC和PS80小鼠中移植了菌群到無菌小鼠體內,結果無菌小鼠也出現了前面所描述的現像。這說明,CMC和PS80導致的菌群變化,至少對於它們導致的發炎和代謝變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從科學角度,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腸道菌對健康的影響,還依然是一個充滿未知的領域。尤其是膳食因素如何影響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改變又如何影響人體健康,人類還知之甚少。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中備受關注的方面,其安全性的評估是管理的核心。目前的評估通常是基於動物試驗,目標是找出「不產生可見的不良影響」的最大劑量,然後除以一個安全係數作為安全標準。如何判斷「可見的不良影響」,會受到檢測目標和檢測技術的限制。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以前沒有檢測的指標,即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以及腸道菌的改變導致的其他影響——比如這項研究中的結腸炎和代謝綜合征。如果對這些指標「不產生不良影響」的最大劑量比現在確定的劑量要低,那麼就意味著這些添加劑的安全劑量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也就是說,這項研究的結果,有可能增加目前的食品成分安全評估的項目。

這篇論文的標題《膳食乳化劑影響小鼠腸道菌促進結腸炎和代謝綜合征》,多少有一些「標題黨」。研究的內容,並不足以對於「膳食乳化劑」這個大類作出判斷。研究中使用了CMC、P80和亞硫酸鈉,其中P80是典型的乳化劑,CMC具有乳化性能,但主要功能是增稠。CMC和P80顯示了對腸道菌的影響,而亞硫酸鈉沒有,但這不足推廣到「膳食乳化劑」影響腸道菌。乳化劑的共同特徵是「乳化」,除此之外CMC和P80的理化性能相差巨大。P80是小分子表面活性劑,而CMC是高分子聚合物。在食品工業中,具有營養功能的卵磷脂和蛋白質也是常見的乳化劑,它們與CMC和P80的理化性質也相差巨大。如果要作出「膳食乳化劑影響小鼠腸道菌」的結論,那麼還需要證明CMC和P80能夠代表各種乳化劑——這需要證明它們對腸道菌的影響是通過其「乳化」性能來實現的。而在這項研究中,只能說明CMC和P80都能影響腸道菌,但沒有證據顯示其作用機制跟乳化有關。也就是說,這種影響有可能只是這兩種物質的特性,而跟「乳化」無關——如果這種可能成立,那麼依據它們的影響把結論推廣到「乳化劑」,就不合理。

此外,物質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攝入的總量,而非在食物中的含量。研究中依據FDA對於CMC和P80使用限量,採取了飲用水中1%的含量來進行研究。在飲食中,水的攝入總量要遠遠多於可能含有乳化劑的食物,這使得試驗中小鼠攝入的CMC或者P80總量遠遠大於人們可能從飲食中攝取的量。比如,按照水中1%的P80來算,如果一個人每天喝1.5升水,那麼攝入的P80量將是15克。而JECFA制定的P80的攝入限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25毫克,對於一個60公斤的成人相當於1.5克。這個量,相當於研究中得到的「最小有害劑量」。當然,從動物實驗結果來為人制定安全標準,還需要考慮到物種和個體的差異,從而需要使用安全係數來解決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有可能是人跟敏感,或者更不敏感。

在這些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評估中,是否該把這項研究的發現納入考慮,或者如何納入考慮,有待於監管部門的決策。對於公眾,可以關注,可以探討,但目前也沒有必要驚恐。畢竟,從食品中攝入的乳化劑劑量,還是要遠遠小於研究中所使用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