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有多少孩子真的需要奶粉? >

有多少孩子真的需要奶粉?

在沒有喝奶傳統的中國,「每天一斤奶,健康十億人」的營銷口號使得牛奶深入人心。在營銷廣告的強大攻勢下,奶粉似乎又成了一種「剛需」。最近香港的「奶粉限購」,更把這種需求凸顯出來。比如一位網絡上被稱為「女王」的明星就說:「……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母乳餵養兩年後,孩子還是要喝奶粉……不光孩子,病人、老人都需要奶粉的營養補充……」

不知道這位明星對奶粉的認知是不是從廣告中學來的,但可以肯定她沒有看過、或者沒有看懂世界衛生組織的原文,甚至可能沒搞清楚「奶粉」和「奶製品」的區別。雖然,的確有一些孩子需要奶粉,但中國社會對奶粉的需求,大多數是奶粉廠商的營銷和父母「安心」的需要,而並非孩子生長發育的需求。

中國所說的「奶粉」通常特指「嬰兒配方奶粉」。其實它跟「奶」的關係已經不大,只是含有來自牛奶的成分而已——甚至,有的配方奶粉根本不含有牛奶成分,比如基於大豆蛋白的配方奶粉。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把各種營養成分按照比例混在一起的產物。在英文裡,它的名字「infant formula」,都看不出跟奶有關。在食品工業上還有真正的「奶粉」,就是把牛奶乾燥之後的產物。把這樣的奶粉加水攪拌,就得到了「復原奶」。

嬰兒配方奶粉的出現是為了「替代母乳」。從人類演化角度和實際的餵養試驗來看,母乳都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總是會有嬰兒無法實現母乳餵養。在這種情況下,配方奶作為「母乳的山寨版本」,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嬰兒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善,能夠消化吸收和代謝的食物有限,所以需要「用最少的食物為他們提供所有需要的營養」。配方的目的,就是「按需提供」——該有的不能少,沒必要的就不該給。用配方奶來實現「按需提供」的目標,基礎是「在週歲之前(即使開始添加輔食之後),嬰兒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營養來自於奶」。週歲之後,應該過渡到營養主要來源於常規食物。營養取決於所吃的所有食物,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的營養組成無法決定孩子的營養是否全面均衡。對它的「配方」,也就沒有什麼意義。從這個年紀開始,直到青年、中年、老年,「配方」在營養上都沒有必要。

實際上,所謂「二段」、「三段」、「孕婦」、「老年」等各種奶粉的出現,只是奶製品行業營銷的需求。為了提倡母乳餵養,世界多數國家都禁止嬰兒配方奶粉進行廣告與促銷。在這個市場飽和之後,奶粉廠家琢磨出了所謂的針對幼兒以及其他人群的奶粉,用「新概念」來誇大市場。這樣的營銷在中國尤其成功,許多人接受了廣告信息之後,就變成了奶粉的積極捍衛者。實際上,不管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科學界或者各國健康主管部門,都只主張「在週歲之前,無法母乳的情況下使用嬰兒配方奶粉」,而沒有推薦幼兒以上使用配方奶粉。週歲之後到老年,WHO推薦的「奶製品」,可以是鮮奶、常溫奶、酸奶、奶酪、普通奶粉或者復原奶等等。這跟奶粉廠家的宣傳與「女王」的鼓吹,實在是相去甚遠。

作為全麵食譜的一部分,奶製品得到了推薦,而且這一推薦不分性別,也無關年齡。推薦它不是因為它有什麼不可或缺或者特別的營養,而是因為:它能夠提供優質蛋白和鈣,而且經濟實惠、食用方便。換句話說,如果失去了「經濟實惠、方便易得」的特點,它可能就不再是值得推薦的好食品了。

對進口奶粉癡迷的一個常見理由是「國產的奶製品不安全,只能買進口奶粉」。首先說即使是因為安全方面的考慮,購買各種價格便宜、容易買到的進口奶製品也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去追逐「奶粉」。其次,奶製品只是中國各種食品中的一種,沒有人能保證哪種食品「一定安全」,奶製品出現安全問題的可能,並不比其他食品更高。

結論

奶製品僅僅是食譜中的一小部分。追求這一小部分的安全並非沒有意義,但是為這一小部分付出超常的代價,就不夠明智了。人體的全面營養就像是一支萬人軍隊分工協作完成的任務,追逐奶粉就像是把大部分的軍費用在在幾百個「全能士兵」身上。那幾百個士兵好不好是另一個問題,但如此帶兵的,一定是個蹩腳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