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救護車到來前,你能做什麼? > 第四章 考驗家長急救知識的時刻來了! >

第四章 考驗家長急救知識的時刻來了!

70%的兒童意外傷害發生在家裡!

為什麼要單列一章來說兒童急救?不是因為兒童急救和成年人急救在施救方法上有特別大的區別,而是因為兒童這個群體的特殊性。

孩子發育很快,剛生下來連轉頭都不會,轉眼就會走了。根據嬰兒的發育規律“2個月會抬頭,4個月能翻身,6個月會坐,7個月能滾,8個月會爬,1週歲會走”,在不同時期,孩子可能會面臨不同的危險。

4個月之前,孩子還不會翻身,這時候,如果孩子不小心被衣物、毛巾或被子掩住了口鼻,他們是沒有辦法拉開這些東西或者移位的,很可能會發生窒息。孩子4個月後會翻身了,8個月會爬了,從床上跌落的危險就大大增加了。生活中,很少有孩子從來沒從床上掉下來過。

1歲以後,孩子具有獨立行走能力了,活動範圍擴大,可能接觸到的危險也增多了,燙傷、觸電等意外傷害屢有發生。

2~3歲的孩子好奇心強,好動,判斷力不足,內心卻又特別自信,底氣很足,所以常常發生意外傷害。

到了小學和中學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知識、閱歷、經驗、獨立意識、活動範圍與日俱增,接觸危險的機會也在不斷增加,溺水、車禍等意外傷害越來越多。

另外,孩子往往缺乏生活經驗和危險意識,辨別能力和預見性都比成年人差,對危險反應遲鈍,缺少避險逃生的知識和能力,這也是造成兒童意外傷害的重要原因。比如過馬路,成年人知道開過來的那輛車是否會撞到自己,是否應該快走幾步或停下來讓車先過,但是孩子做不到這一點,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過馬路是安全的,所以孩子被車撞到的概率就比成人高得多。

幾年前,我曾經看過一個統計報告,說中國每年有240多萬14歲以下的小孩因為意外傷害死亡。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每年有幾十萬個家庭要忍受巨大的悲痛,可能幾代人都會陷入無盡的哀傷中!

在我的急救生涯中,我搶救過無數病情危急的患者,但最讓我痛心的,莫過於見到孩子遭受意外傷害,甚至死亡,例如兩三歲的孩子不小心被花生、瓜子、果凍等異物卡住而窒息;由於家長的疏忽大意,孩子被燙傷、燒傷,或從樓上摔下;放暑假出去玩耍,孩子落水、溺水……這些意外傷害,都有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有關數據顯示,兒童的意外傷害70%發生在家裡。異物窒息、燙傷、溺水等是導致孩子受傷致死的重要原因。

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為何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威脅孩子安全的因素卻越來越多?作為監護人,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力為何如此薄弱?

我認為,一方面是很多家長缺乏監護意識。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80後”,甚至是“90後”,大部分又是獨生子女,即使做了父母,可能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加上又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照顧孩子更是毫無經驗;而如果由家裡的老人來帶孩子,雖然他們的經驗稍微豐富一些,但因為其護理觀念老舊,加上反應過慢,也可能無意中讓孩子受到一些傷害。

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面對意外,很多家長不會急救,或僅憑經驗、感覺對孩子施救,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甚至會加重孩子的傷害,後悔已經晚了。記得有一次,一位媽媽剛剛給暖壺灌完開水,順手就把暖壺放在五斗櫥上了,心想五斗櫥這麼高,孩子才剛滿1歲,絕對夠不著。沒想到剛剛離開幾步遠,就聽“通”的一聲,孩子立即哇哇大哭起來,怎麼回事兒?孩子的媽媽跑過來一看,暖壺掉地上了,開水澆了孩子全身。暖壺擱那麼高,怎麼掉的?答案就是五斗櫥上面鋪的檯布。孩子一揪檯布,暖壺就從上面掉下來了。不要小看檯布,我還碰到過有的孩子扯檯布把放在上面的刀子、剪子扯下來,結果把臉劃傷了,或是把腦袋紮了。問家長們的時候,他們都說萬萬沒想到。所以,我建議有孩子的家庭就別鋪檯布了,以防萬一。

避免家庭環境中的安全隱患,除了不要用檯布,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

比如,給窗戶加裝護欄,有沒有必要?如果家裡有小孩,無論住在幾層,窗戶、陽台等都應該安裝護欄,不只為了防盜,更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經常聽到孩子從幾層甚至幾十層的高樓掉下去的事情,那真是凶多吉少。另外,安裝防護欄不是簡簡單單安裝好就可以了,有很多細節上的講究。比如,護欄要麼是封閉式的,要麼高度不能低於1.1米,否則孩子很容易爬過去;護欄欄杆的間距不能大於11厘米,否則孩子很容易鑽過去;還有,護欄必須是縱向的,要是橫向的,不就等於給小孩安裝了一個梯子嗎?

對於專門的兒童活動場所,如幼兒園等,建議地面最好用木板,並鋪上地毯,所有傢俱都做成圓角。孩子摔在水泥地上肯定比摔在鋪有地毯的木板地上要嚴重;而圓角和尖角的傢俱,肯定是圓角對孩子來說更安全些。

這些常識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基本保障,誰能說不重要?否則,孩子很容易處於危險當中,作為家長,應該格外警惕。從孩子一出生,很多家長就想著如何注重孩子營養、早期教育等問題,但比起這些來,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更應該放在第一位。

讓孩子從小樹立急救觀念和安全意識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生命時報》的駐美記者曾寫過一篇報道,叫作《18歲前必須學會急救》,文章對比了中國跟美國的急救教育狀況,讓我深深感到,中國學校教育裡最缺失的一環就是急救教育。

美國的法律規定,任何一個公民在18歲之前必須掌握全部基本的急救知識。國外的家長在孩子2~6歲時就會告訴他們什麼是危險的,比如說,玩刀子會拉口子,玩火會燒著皮膚,塑料袋往腦袋上套會憋死人等。家長不光會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有危險,還會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這種危險的感覺,並告訴孩子如何躲避危險。這些對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意識非常重要。

到了小學,雖然孩子還沒有真正接觸急救,但國外的老師會教他們如何打911(美國的報警、急救電話):要說清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的話,打完電話要打開房門,要是夜晚,就打開房間所有的燈光,讓急救車能盡快找到。此外,盡可能說清目前最危急的狀況,比如需要救助的人是意識不清還是胸痛等情況。最重要的是,說明等車的地點,比如一個高大的建築物,或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物。老師會教孩子,要對急救人員說清自己家住在哪個小區,自己在哪個商場或是馬路的哪個方向等急救車,因為急救車隨時隨地都能停,不受交通標誌線限制,自己要盡可能主動接應一下救護車,把救援人員帶到患者身邊,這樣可以節約很多時間。

這些急救教育,會對孩子樹立急救意識起到很大作用,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相對來說,美國因急救失誤造成的死亡率要比中國低得多。

前面講過,意外傷害已經成為扼殺孩子生命的第一殺手。家長不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守護著孩子,為他們避開所有風險。所以,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防範危險的意識,適時教會孩子正確的急救知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方面能夠規避風險,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急救意識,在遇到危險或當身體出現不適時,孩子具備自救、互救的急救知識和有效的急救技能。

另外,家長應該知道,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說得多不如做得多。孩子的好奇心很強,什麼東西都想要摸一摸、動一動,家裡的電源插座、煤氣灶,孩子都想“伸把手”。就是因為這樣,每年因燒傷、觸電導致孩子發生意外傷害的事故不在少數。小孩玩火柴把家裡點著的例子,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我還聽過小孩在電器上撒尿被電死的事例。

雖然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護,但危險不得不防範。

比如,家裡裝修的時候,電源插座位置應該高於1.6米,避免兒童接觸,電線也不應暴露在外;電風扇、電熱器等電器應該有防護罩;家裡的火柴、打火機等,最好都放在孩子看不見、夠不著的地方;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觸到煤氣灶、燃氣熱水器等。孩子大一些,家長就要及時對孩子進行防火、防觸電的安全教育,可以把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告訴孩子。

一般來說,形象的東西更能讓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可以帶孩子去醫院看看燙傷的患者,或許比對他說一千遍不能碰開水更有效。

“衝動是魔鬼”,教育孩子要用對方法

除了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急救意識外,很多家長也要培養自己的急救意識,不僅僅是急救方面的知識,有的家長嚴重欠缺醫學常識,我稱這種人為“醫學知識盲”。我遇到的最痛心疾首的例子,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下手沒輕沒重的,把孩子逼上死路,而孩子出了問題,家長由於自己無知,最後釀成了慘禍。

我曾經遇到過這麼一件事兒。有一天夜裡三點多,我到了患者家裡進門一看,一個8歲左右的孩子趴在床上,已經沒有了心跳、呼吸,身體冰冷。他父親呆坐在一旁,完全傻了眼,兩隻手揪著自己的頭髮,嘴裡一直喃喃自語:“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這種情況下,我顧不上安慰家長,趕緊一邊搶救孩子一邊問。

“怎麼回事啊?”

“哎呀!是我把他害死了。”

“什麼叫你把他害死了?是工作不好,還是惹什麼事兒了?”

“我打他來著,給打死了。”

“打哪兒了?”

“就打屁股,沒打別處。”

“什麼時候打的?”

“昨天晚上七點多。”

哦,已經八個多小時了。這是個單親家庭,由於孩子不聽話,父親“恨鐵不成鋼”,用木板狠狠地教訓了孩子。打完孩子後,就讓他睡覺去了,半夜起來再看孩子時,已經為時已晚。

我趕緊脫掉孩子的褲子一看,孩子的屁股全都青紫了,兩邊都有大片的皮下出血,而且都腫脹了,下手太狠了。

明知救不活,我們還是進行了全力搶救,孩子最終沒能救過來,他父親後悔得連連把頭撞在牆上,“咚咚”作響:“我怎麼也沒想到,打屁股能打死人。我就是想教訓教訓這個不爭氣的孩子。早知道這樣,我絕不會打他。”但天底下沒有後悔藥賣,這件事說明什麼呢?不要打小孩,屁股也不要打!

不少人認為:屁股肉厚,打不壞。其實,恰恰是因為屁股肌肉豐厚,打屁股打得厲害,造成了肌細胞破裂,釋放出大量的鉀離子,還有肌紅蛋白。鉀離子會造成心臟停跳:肌紅蛋白進入血液循環後,流經腎臟的時候,會堵住腎小管,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這跟地震中長時間被壓的傷員在被解救出來後會馬上死亡是一個道理。

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家長懂一些醫學知識,發現孩子情況不對勁,趕緊停下,趕快到醫院檢查一下,讓醫生採取必要的措施,孩子也許就不會死了。當然,不體罰孩子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

記得有一次,一個12歲的男孩因為和父親頂嘴,你一句、我一句,吵得越來越激烈。父親後來怒不可遏,順手抄起一把茶壺砸向兒子,頓時兒子左側前額、眉毛、眼皮上,斜著裂開一個大約5厘米長的口子,傷口外翻,血流如注,衣服上也沾滿了殷紅的鮮血,茶壺落地摔了個粉碎。我趕到現場後,孩子的母親正用手摀住孩子頭上的傷口,鮮血還在順著母親的指縫流淌、滴落。

母親一直在數落父親,父親坐在一旁吸著煙,默不作聲。

我趕緊用無菌敷料繼續給孩子壓迫止血,幾分鐘後出血停止,又用繃帶包紮了傷口。

我小聲兒對孩子的父親說:“你看看多懸(北京話,“危險”的意思),再稍微往下一點兒,眼睛可能就瞎了。”看得出,父親的目光中透露出的是悔恨、內疚和心疼。

還有一次印象也比較深刻,那是個週一的早上,我們來到一戶人家,一個13歲的男孩躺在床上,昏睡不起。我大聲叫他,他還能睜眼,但表情淡漠、雙手顫抖,回答問題遲緩,說自己出虛汗、頭暈眼花、心慌、全身無力、手腳發麻。

經過詢問才知道,因為學習不好,孩子的兩門功課考試不及格,父母為了教訓他,兩天多沒讓他吃飯。我連忙給這孩子查了個血糖,結果是2.6毫摩爾/升(一般空腹全血血糖為3.8~6.1毫摩爾/升),絕對是“飢餓性低血糖”。我馬上給孩子靜脈注射了50%的葡萄糖60毫升,孩子很快就精神了許多,後來又把他送到了醫院,做了進一步診治。

說到底,對孩子的教育,家長還是要講道理,文明教育,不要採用暴力的方式。不管是打頭還是打屁股,都會出問題,而一旦出了問題,往往都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再後悔也晚了。

氣道異物:海姆立克急救法一招搞定

逢年過節,也是急救中心最忙的時候,一家人難得聚在一塊兒,平時不喝酒的人一高興也會多喝幾杯。孩子更是得到全家人的關注,奶奶抱抱,爺爺親親,叔叔哄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往往就是在這個時候,“隱藏”的危險就來了!

2014年春節,有條消息在微博上被網友瘋轉:一個2歲半的小娃娃被親戚餵了一顆開心果,結果開心果就進入了氣管,孩子立馬呼吸不暢,臉憋得青紫,家裡人嚇壞了,趕緊送醫院。儘管接受了氣管切開搶救,但孩子還是沒有被搶救過來。

很多人都斥責那個親戚說他手賤,但大家仔細想一想,在這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不能亂給孩子喂東西吃呢?又有多少人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呢?如果那一大家子人裡面,有一個人會海姆立克急救法,並能及時實施,或許開心果就不至於要了孩子的命。

抽樣調查顯示,意外傷害已佔0~14歲兒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吸入異物又是造成兒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人群為0~4歲的孩子。

很多人可能要問了,為什麼孩子的氣管如此容易進異物?且一旦吸入異物,情況又如此凶險?原因在於喉嚨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

咽喉是人體“氣道”和“食道”並行的地方。所謂“氣道”,就是吸入與呼出氣體的通道,也就是氣管,只供氣體通過,容不得任何其他液體、固體物質進入;而“食道”則是吞嚥食物的必經之路,也就是食管,同樣,氣體也不應進入,如果較多的氣體進入食管,可能會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

將氣體和食物分流的裝置是“會厭”——喉腔開口處的一個舌形活蓋。會厭向上開放,人就能進行呼吸,會厭向下蓋住喉腔,水和食物就不能進入氣道。一般來說,會厭分流功能受神經系統自動控制,但孩子神經系統發育多不完善,吞嚥反射功能尚未發育健全,所以最容易發生液體、固體物質誤入氣道,出現“竄道行駛”。異物進入氣道,可能出現兩種情況:氣道完全阻塞和氣道不完全阻塞。不完全阻塞很多見,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通常是液體,比如喝水的時候,突然被嗆,就屬於這種情況。一般我們馬上會控制不住地劇烈咳嗽,這種咳嗽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它可以利用肺部的氣體把異物衝擊出來,從而解除氣道梗阻,使人轉危為安。如果遇到嘔血或咯血被嗆入氣道,可以立即採取頭低腳高位,利用重力進行“體位引流”,把氣道裡面的液體引流出來。

異物進入氣道後,孩子會出現一些有特徵性的症狀,家長要能馬上識別出來,以便迅速進行急救。如果進入氣道的異物較大,把氣道完全阻塞,就是說氣道裡面完全堵嚴了,機體不能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孩子馬上會出現“三不”症狀:不能咳嗽、不能呼吸、不能發聲。接著會出現呼吸困難,面色青紫,煩躁不安,大腦就會嚴重缺氧,意識喪失,心跳也很快隨之就停止了,情況非常緊急。

如果異物較小,進入氣道後,孩子會馬上出現劇烈嗆咳、吸氣性呼吸困難等,異物也可能因劇烈咳嗽或由肺內的氣體從氣道被衝擊出來,也可能衝擊不出來,甚至越堵越厲害,導致孩子呼吸停止,繼而心跳停止。

如果異物已經進入一側氣道(多見於右側),孩子會出現咳嗽、喘鳴,之後還可能引發肺部炎症。如果誤入氣道的異物含有脂肪酸,如花生米、杏仁等,則氣道炎症會較明顯,孩子會咳嗽、咳痰;如果誤入氣道的是小紐扣、小彈珠等較小的異物,剛開始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數周或數月後,孩子會反覆發熱、咳嗽、咳痰,出現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炎、支氣管擴張等病症。對於反覆不愈的支氣管炎、肺炎,父母要特別注意,應盡快帶孩子去醫院。

在我個人看來,從危險程度上講,氣道異物梗阻導致的氣道完全阻塞是僅次於心臟驟停的急症之一,所以要分秒必爭,及時施救。怎麼救?國際上通用的氣道異物排除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是一位美國的外科大夫。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的意外死亡中,氣道異物窒息排在第6位,這讓他感到很震驚。當時美國的醫生在急救時多採取拍打背部的方法,認為這樣能夠把異物拍出來,或者用手指直接伸到患者咽喉裡去摳,結果越弄越深,效果並不好。

鑒於此,經過長期摸索,海姆立克發明了“腹部衝擊法”。1975年10月,美國醫學會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急救方法,並在報刊電視等媒體廣為宣傳推薦,到1979年,短短4年時間裡,美國就有3000多人因這種方法被搶救成功。到目前為止,此方法至少救活了10多萬人的性命。《世界名人錄》稱海姆立克教授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成人氣道梗阻的“海姆立克法”

上腹部衝擊法:此法是通過衝擊上腹部而使膈肌瞬間突然抬高,肺內壓力驟然增高,造成人工咳嗽,肺內氣流將氣道內異物衝擊出來,從而解除氣道梗阻。有兩種方法:成人立位或坐位上腹部衝擊法和成人臥位上腹部衝擊法。

成人立位或坐位上腹部衝擊法適用於意識清楚的成人患者。患者取立位,搶救者站在患者身後,一腿在前,插入患者兩腿之間呈弓步,另一腿在後伸直;同時雙臂環抱患者腰腹部,一手握拳,拳眼置於肚臍上兩橫指,另一手固定拳頭,並突然連續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後上方快速衝擊,直至氣道內異物排出或患者意識喪失。

成人立位上腹部衝擊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後,一腿插入患者兩腿間,另一腿後伸,雙臂環抱患者腰腹部。

成人臥位上腹部衝擊法適用於意識喪失的患者。搶救者騎跨於患者大腿兩側,將一手掌根部置於患者臍上兩橫指的正中部位,另一手重疊於第一隻手上,並突然連續、快速、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後上方衝擊。每衝擊 5次後,檢查一次患者口腔內是否有異物。如有異物,立即清理出來;如無異物,繼續反覆進行。

胸部衝擊法:此方法適用於肥胖者或孕婦,同樣有立位或坐位胸部衝擊法和臥位胸部衝擊法兩種。

立位或坐位胸部衝擊法適用於意識清楚的肥胖者或孕婦。患者取立位或坐位,搶救者站在患者身後,一腿在前,插入患者兩腿之間呈弓步,另一腿在後伸直;同時雙臂環抱患者胸部,一手握拳,拳眼置於兩乳頭之間,另一手固定拳頭,並突然連續用力向患者胸部的後方快速衝擊,直至氣道內異物排出或患者意識喪失。

施救者的拳眼要置於患者肚臍上兩橫指的上腹部。
如果用拍背法,一定要讓患者盡量彎腰,然後再拍擊其背部。
對意識喪失的孕婦用臥位胸部衝擊法,按壓部位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每衝擊5次,檢查一次其口腔有無異物。

為什麼要把腿插在患者兩腿之間呢?第一,可以起到穩定的作用;第二,如果患者的意識喪失了,可以讓他坐在腿上,隨即將其身體平放在地,繼續搶救。這樣既省力,也不會造成患者摔傷。

臥位胸部衝擊法適用於意識喪失的肥胖者或孕婦。施救者跪在患者任何一側,將一手掌根部放在兩乳頭連線中點,另一手重疊其上,雙手十指交叉相扣,兩臂基本伸直,用力垂直向下衝擊。每衝擊5次後,檢查一次口腔內是否有異物。如有異物,立即清理出來;如無異物,繼續反覆進行。

·成人氣道梗阻自救法

如果發生氣道異物阻塞時,周圍沒有人幫助,一定要在兩三分鐘之內,趁著自己意識還清楚的時候趕快自救!可以利用桌子、椅子、床頭,或是比較寬的窗台,頂在臍上兩指位置,仰頭,把氣道拉直,伸直脖子,用力衝擊,把異物衝出來。

發生氣道異物阻塞時,如果周圍沒人,用好身邊的椅子、桌子,馬上進行自救。

·嬰幼兒氣道異物梗阻處理法

嬰兒氣道異物梗阻處理可採用背部拍擊法及胸部衝擊法,一手固定嬰兒頭頸部,面部朝下、頭低臀高;另一手掌根部連續叩擊肩胛區 5次,再將嬰兒翻轉成面部朝上、頭低臀高位;或用食指、中指連續按壓其胸骨下半部 5次。兩種方法反覆交替進行,直至異物排出。

幼兒氣道異物梗阻處理可採用如下方法:

施救者可以單腿跪地,或取坐位,把孩子腹部放在大腿上,頭低臀高,連續用力拍擊背部(兩肩胛骨之間)5次,然後檢查異物是否排出,如未排出,繼續拍背。如此反覆進行。這個方法的原理,一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二是利用振動的作用。

一手固定嬰兒頭頸部,使其面部朝下,頭低臀高,另一手掌根部連續叩擊肩胛區。

也可以用上腹部衝擊法。施救者在患兒身後,坐在椅子上,或站立、身體下蹲,或單腿跪地上,都行。然後,用一手兩三指橫放在患兒肚臍上一兩橫指的上方,另一手的兩三指重疊在上,連續向患兒的後上方衝擊。

還可以用幼兒臥位上腹部衝擊法(可參看“成人臥位上腹部衝擊法”)。如果患兒意識喪失,立即將其身體平放在地,騎跨在患兒身體上方,一手手掌根部放在肚臍上方一兩橫指處,然後衝擊五六次,看孩子嘴裡有沒有異物,沒有再接著衝擊五六次,如此反覆。

托好嬰兒,將嬰兒翻轉成面部朝上姿勢。
嬰兒胸部衝擊法,此方法可與拍背法交替進行,直至異物排出。

果凍“鎖喉”:用口腔負壓吸引法

台灣地區的一個統計顯示,91.2%的氣道異物都是食物,其中最多的是花生仁,還有瓜子、釋迦籽、豆子、糖塊、果核等,另外還有一些玩具也會導致孩子窒息,常見的有玻璃球、別針等。這些年搶救的孩子當中,氣道異物還遠不止這些,比如紐扣電池、鑰匙、釘子、各種果核、果仁等。蘋果核、梨核進入氣管後,一般不至於導致死亡,要是氣道進了一個荔枝核或是杏核,就很有可能要命了。另外,給孩子餵藥時,如果孩子哭鬧、不配合,有的家長會捏緊孩子的鼻子強行灌入,這也很可能導致藥粒進入孩子的氣道,很危險,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另外,孩子在嬉笑、哭泣時,不要讓他飲水、進食,以免食物誤入氣道,引起窒息。

除此之外,還有的孩子喜歡往鼻孔裡塞東西,有可能是花生,也有可能是玩具的小零件之類的東西。這些小東西塞進鼻子裡,如果只是停留在鼻腔,趕緊抱起孩子,讓孩子低著點兒頭,拍一拍,也許異物就出來了,必要時,去醫院請耳鼻喉科醫生取出來。怕就怕異物進入孩子的鼻腔深處,然後通過後鼻孔進入氣道,那就危險了。

上面說的進入氣道的異物種類很多,這些都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果凍!每年因為果凍進入氣道導致窒息而死的孩子為數不少。

國家現在有新規定,杯形凝膠果凍杯口內徑或杯口內側最大長度應大於或等於3.5厘米,長杯形凝膠果凍和條形凝膠果凍內容物的長度應大於或等於6厘米,但很多時候,市面上仍然有小果凍在銷售,讓人防不勝防,一不留神,孩子就吃進了“殺人果凍”。

我遇到過這樣一起事件。爸媽是開餐館的,非常忙,平時沒時間看孩子,就讓孩子自己在一邊玩兒。有一天,旁邊用餐的人發現一旁玩的孩子臉色發青,手不停地揮舞。看到桌子上擺放著的果凍殼,旁人喊道:“孩子吃果凍被噎著了。”沒過兩分鐘,孩子就出現了窒息症狀,呼吸急促、滿臉青紫,急得孩子的爸爸快哭出來了。

怎麼辦?小小的果凍一下子難住了在場所有的人。孩子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嘴唇憋得烏紫,兩眼發直,有人試著拍背也沒拍出來。後來爸媽趕緊送孩子上醫院,可惜,孩子被送到醫院時,已停止了呼吸——因果凍窒息而亡。

這樣的事太多了,說真的,果凍進入氣道很難排除,即使到醫院也不好弄。大家想想,果凍是軟的啊,還很大一塊,就算用喉鏡、氣管鏡或支氣管鏡去取,也不容易取出來,因為既不能鉤出來,也不能夾出來。

果凍還有一個特點,柔軟易變形。如果氣管裡進了一個扣子,那它就那麼大,也不會變形,一般不會把氣管堵死,孩子不會很快窒息死亡。但果凍的形狀會變化,可能會將氣道完全堵死。

如果果凍進入了孩子氣道,除了前面介紹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之外,我再教大家一個獨門秘籍:口腔負壓吸引法。父母學會這個方法真的太重要了,我曾在新浪微博介紹過這種方法,後來分別有兩位家長留言說:我就是用您這個方法救了孩子的!

首先,要把孩子的頭後仰,拉直氣道,否則果凍吸不出來。然後,用嘴包住孩子的嘴,捏住孩子的鼻子,用力吸,讓孩子口腔內形成負壓,通過負壓吸引把果凍吸出來。當果凍被吸到口腔裡面,把孩子的頭偏向一側,再用手指把果凍摳出來,可千萬別越捅越深。果凍取出來以後,如果發現孩子沒有呼吸,馬上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就跟心肺復甦中介紹的口對口吹氣是一樣的。

還要特別提醒家長一點,果凍這東西沒什麼營養,少給孩子吃(最好別給孩子吃)。如果孩子非要吃,要盡量購買較大的果凍,防止孩子一口吞下,也可以購買“可吸果凍”,降低危險性。還可以先用勺子把果凍攪碎再吃,這樣,即使進入氣道,造成氣道完全阻塞的可能性也會小些。另外,最好不要讓幼小的孩子單獨一人吃果凍,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邊看護。

溺水急救: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

每到暑期,被送到急救中心的溺水的孩子總是特別多。雖然在放假前,學校都會教育孩子要注意安全,不要游野泳,但總有不聽話的孩子,暑假偷偷跑到自然河、湖裡去游泳,遠了不說,北京什剎海幾乎每年都有孩子淹死,其他天然水域也是如此。

現在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家長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要是因為游泳出了意外,真是太讓人痛心了。家長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樹立安全意識。孩子想要游泳,家長一定要帶他們去正規的游泳場館,真正起到監護人的監護作用。

人為什麼會溺水?不會游泳這種情況肯定有,不用多說。但有句話叫“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這些會游泳的人,甚至熟悉水性的人為什麼會被淹死呢?

一是疲勞。孩子玩起來往往什麼都忘了,不知不覺游泳時間就長了,人也累了,二氧化碳呼出過多,容易引起呼吸性鹼中毒,這時候人就會頭暈、抽搐,嚴重的甚至可能出現意識障礙,那就會發生溺水。

二是抽筋。大家對這個都很瞭解,由於冷水的刺激,游泳時腿抽筋了,無法順利做出正確的游泳動作,再加上著急、慌亂、恐懼,就很容易溺水。

三是飢餓。這個原因在孩子中也很常見,孩子為了玩兒什麼都不顧,很多都是沒吃飯就去游泳了,結果,出現了低血糖、頭暈,甚至意識障礙,這些也會導致孩子發生溺水。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疾病發作引起的溺水。這個在孩子中不太常見,比較常見的是中老年人。即便孩子沒有太嚴重的疾病,也要注意,有癲癇、哮喘的孩子,如果要游泳,家長要特別注意看護,以防萬一。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容易導致溺水,就是酒後游泳,這個在兒童當中很少發生,在青少年中經常出現。

孩子從發生溺水到死亡,也就幾分鐘,在這段時間裡,溺水的孩子經歷了極其驚恐、痛苦的過程。

落水後,出於求生的本能,孩子會奮力掙扎。剛開始,孩子一掙扎,頭部就能露出水面,吸幾口氣,但很快又會沉下去。然後,孩子又掙扎著上來,再沉下去,幾經掙扎就筋疲力竭了,沉下去後就再也上不來了。

窒息、身體缺氧,再加上剛才的掙扎和心理上的緊張,缺氧會更加嚴重,孩子很快就會發生嚴重的腦缺氧,意識逐漸喪失,接著,孩子的呼吸會完全停止,然後,心跳也停止了。如果無人施救,孩子很快就會死亡。

在救落水的孩子時,施救者如果水性好,可以游到孩子身後,用雙手固定孩子的頭部,讓其頭部和口鼻露出水面,採用仰泳將孩子拖上岸,或者用雙手摟住孩子腋下,同樣保證其頭部和口鼻露出水面,將孩子拖上岸。如果不會游泳,施救者可以在周圍找長的繩子、木棍兒、竹竿等,拉住一端,另一端扔給孩子,將其拉過來;如果找不到,趕快大聲叫其他的人來幫忙,不能魯莽行事。

溺水的孩子被救上來之後,要馬上進行心肺復甦。

這裡要注意,孩子溺水急救的心肺復甦要按照ABC(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的順序,即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而不是前面講的CAB順序,即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為什麼?

因為絕大多數的心臟驟停,都是心跳先停,而後呼吸停止,所以要先做胸外心臟按壓;而溺水、哮喘等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為窒息性心臟驟停,是呼吸先停,然後心跳才停。心臟停跳是被呼吸停止連累的,所以,復甦的關鍵就在恢復呼吸上。當然了,在心肺復甦的同時,別忘了撥打急救電話。大家已經知道,心跳、呼吸停止的時間超過4~6分鐘,腦組織就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鐘,就腦死亡了,不可能被救活。但對溺水導致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不能輕言放棄,這是為什麼?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潛水反射。潛水反射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呼吸停止後,心跳不會立即停止,而是心率減慢。心跳沒停,腦部的供血就不會中斷,同時,心率減慢,心肌耗氧量下降,能使心跳維持相對更長的時間。第二個方面是周圍血管收縮。所謂的周圍血管可以理解成皮膚、四肢的血管,或者相對不太重要的器官的血管。這些血管一收縮,血就被擠出來了,就可以流到更需要它們的地方去,以保證腦組織等重要臟器能得到相對更多的血供。

第二個理由——低溫環境。低溫環境可以使人體代謝率降低、耗氧量降低,從而可以使腦組織耐受相對更長時間的缺氧。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警惕溺水孩子“隱藏”的顱腦、頸椎損傷

溺水的孩子被救上來以後,經過初步的搶救,可能恢復了呼吸、心跳,暫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這不代表就萬事大吉了,家長還要注意孩子有沒有外傷,尤其是顱腦、頸椎損傷。有時會發生這種情況:孩子淘氣,跳水玩兒,一個猛子扎進水裡,磕到了頭部,導致了溺水。孩子有點兒擦傷、碰傷,哪怕骨折都不怕,就怕孩子有顱內損傷,或者頸椎損傷。

通常,孩子受傷後的24小時內,應該嚴密觀察,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在這段時間的表現和狀態,如果孩子出現下列任何一種情況,都要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

1哭鬧30分鐘以上,怎麼安慰也沒用;

2反覆嘔吐兩次及以上;

3鼻孔或外耳道出現流血或流“水”一樣的液體;

4眼眶的周圍出現瘀青;

5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頭疼、總想睡覺、抽搐、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不醒、說話或走路的能力下降。

如果孩子睡覺,可根據情況每兩小時叫醒孩子一次,如果叫不醒,應迅速帶孩子去醫院診治。

另外,我們都有這麼個印象,溺水的人救上來之後要控水,甚至新聞裡還有背著溺水的孩子跑圈,把孩子救活的報道。我在這裡說一下,這樣的孩子不背著跑也能救活,他的呼吸、心跳肯定沒有停止,只是暫時喪失意識了而已。

把溺水的孩子救上來後,到底要不要給他控水?不要!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要控水呢?其實,學術界對這個事也經歷了幾次認識的更新。

最初,大家都認為溺水的孩子被救上來後需要控水;後來,大家又認為海水溺水需要控水,淡水溺水不需要;現在,大家都一致認為一律不需要控水。

我跟大家說說不控水的理由。

第一,有一部分人的呼吸道根本就沒進水。因為在嗆水的一瞬間,孩子由於緊張,加上冷水刺激,聲門閉鎖了,這樣水根本無法進去。呼吸道裡沒水,當然就不用控水了。這時,因為聲門閉鎖,孩子無法進行氣體交換,同樣會發生窒息。

第二,就算是水嗆進孩子的呼吸道了,這部分水也可以被吸收,然後進入血液循環,用不著控出來。

第三,給孩子控水時,很有可能使分泌物進入孩子的呼吸道,反而引起窒息。

第四,控水會佔用給孩子做心肺復甦的時間,得不償失。

所以,孩子被救上來後,家長不用想著控水了,趕緊判斷孩子的情況,盡快按心肺復甦法ABC的順序進行施救,讓孩子盡早脫離危險。

說到溺水,有一個情況,父母們也要提高警惕,就是孩子在自家浴缸裡發生溺水的情況。我就曾經碰到過這麼一次:那家有一個很大的衛生間,裡面放著一個很豪華的搪瓷浴缸,上沿距離地面大約有60厘米高。那天,家裡的大人在浴缸裡放完水,因為一些事走開了,沒想到,家裡小孩自己跑進衛生間去玩兒了。等大人發現時,孩子已經溺死在浴缸裡了,我們趕到他家也沒能把孩子搶救過來。我推測那個孩子是先把一條腿跨進浴缸,在抬另一條腿時,滑倒並滾落到水中的。因為人小,當時又慌了神,沒能抓到浴缸邊緣站起來,肯定一會兒工夫就淹死在浴缸裡面了。

聽到這兒,有人可能會說,自己家裡沒有浴缸。即便沒有浴缸,澡盆總有吧,給孩子洗澡總歸要用吧。如果把澡盆放滿水,跟浴缸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孩子跌倒,只要口鼻浸入水中,不管深淺,同樣有窒息而死的危險。不光是澡盆,水桶對孩子來說也是個威脅,特別小的孩子一頭扎進去,就能被淹死。所以說,做家長的千萬別大意,別放一盆水擱在那兒又去幹別的事。如果家裡有放滿水的浴缸、浴盆、水桶,家長就要特別留神,一定別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免得出意外。

說到浴缸、浴盆,再多說幾句關於盆浴放水先後順序的問題,兌洗澡水要先放涼水,後放熱水,這是非常重要的常識,千萬別不當回事。我們就碰上過家長先往盆裡倒上開水,人就走開去接涼水了,結果孩子一看盆裡有水,一屁股坐進去,燙掉一層皮,孩子整整一夏天屁股不能著地,別提多痛苦了。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溺水搶救的注意事項

1.判斷意識和呼吸情況,按ABC(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的順序進行心肺復甦。

2.注意一律不用控水。

3. 24小時內孩子出現以下情況,趕緊送醫院,很可能孩子出現了顱腦、頸椎等損傷:

·哭鬧30 分鐘以上,怎麼安慰也沒用;

·反覆嘔吐兩次及以上;

·鼻孔或外耳道出現流血或流“水”一樣的液體;

·眼眶周圍出現瘀青;

·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頭疼、總想睡覺、抽搐、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不醒、說話或走路的能力下降。

如果孩子睡著,可根據情況每兩小時叫醒孩子一次,如果叫不醒,也應迅速帶孩子去醫院診治。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防止嘔吐所致窒息最重要

早些年,到了冬天,家家都生煤火爐子,我們時常去搶救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記得最嚴重的一次死了10多個人。這幾十年北京都用暖氣取暖了,生爐子的家庭少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也少多了,但是燃氣熱水器安裝或使用不正確,也可導致一氧化碳中毒。記得有一次,我們到達事發現場的時候,母親和孩子都已經死亡了,究其原因,母親用煤氣熱水器給孩子洗澡,門窗沒有打開,結果釀成了悲劇。

如果家裡住的是平房,還需要生爐子,那可一定得注意家裡的煙道千萬別堵了。那麼,如果發現有人一氧化碳中毒了怎麼辦?

首先,施救者要放低身體姿勢進入現場,因為一氧化碳比空氣輕,正好處在人的呼吸帶,如果以站姿進入現場,會吸進去更多的毒氣,更加危險。進入現場之後,趕快開窗對流通風,然後把患者移到室外。如果是輕度的一氧化碳中毒,通過呼吸新鮮空氣,患者往往很快就能恢復。當然了,如果大冬天在外面,肯定得注意保暖,要不然凍病了就麻煩了。

對於已經昏迷的患者,首先要確保其氣道通暢,防止因嘔吐導致的窒息,可以取“穩定側臥位”,並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盡快去醫院,進行高壓氧治療。

關於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民間有一些土方法,基本上都是幫倒忙的,不能亂用。被普遍使用的方法如灌醋、灌酸菜湯等,一是對緩解一氧化碳中毒毫無作用,二是容易造成患者窒息。

還有一種土方法,是讓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凍著,這就更不可信了。前面說了,不但不能凍著,還得保暖。一氧化碳中毒後,患者本來身體就虛弱,抵抗力就差,大冬天的,還讓患者在外面凍著,很容易發生肺炎。

誤食生活用品:是否催吐要分情況

孩子誤服藥物、毒物、清潔用品的事,時有發生,尤其是藥品,很多藥片外面包著糖衣,孩子舔一舔,發現是甜的,就當糖豆吃了,結果出了事兒。還有的家長把農藥裝在雪碧瓶子裡,孩子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打開就喝了一口。還有不太常見的,孩子把工業用的亞硝酸鹽當食鹽吃了的。

發現孩子誤食了藥物、毒物,首先要看看孩子意識是不是清醒,如果意識清醒,問他問題知道答應,那就趕快催吐。具體怎麼操作呢?

先讓孩子喝300毫升左右的水,喝完以後,再用牙刷柄之類的不尖銳的東西刺激他的舌根,就是咽部,引起嘔吐,讓孩子把剛才喝的水連同胃裡的藥物、毒物一起吐出來。吐完以後,再喝水,再吐出來,反覆幾次。這樣做,也叫“口服洗胃”,跟去醫院洗胃的道理是一樣的。

催吐有3個注意事項:

一是喝水的量要根據孩子的體重來,成人通常是300毫升,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那就少喝點,跟他平時喝一頓奶的量差不多就行,要不然太多水一下子灌下去,胃內壓力高了,反而會促使毒物進入腸道,不利於毒物的排出。

二是孩子喝進去多少要讓他吐出來多少,千萬別喝進去300毫升,吐出來200毫升,剩下的那100毫升可就留在胃腸道裡被吸收啦!

三是吐出來的東西要留起來,最好讓孩子直接吐在玻璃瓶裡,去醫院的時候帶著,方便醫生做毒物鑒定。

另外還要注意,最好喝接近體溫的水,別太冷也別太熱。水溫過高,胃腸黏膜上的毛細血管就會擴張,反而促進了毒物的吸收。水溫過低,胃受到刺激,就會收縮,導致胃內壓升高,促進毒物進入腸道,同樣會使毒物更容易被身體吸收;另外,胃黏膜皺襞一收縮,毒物就夾在裡面了,就不容易洗乾淨了。

給孩子催吐之後,要趕快送醫院。

如果孩子意識不清,那就不要催吐了,否則會導致孩子誤吸窒息,這時只能撥打急救電話,盡快送孩子去醫院。

孩子中毒被送醫院了,醫生會怎麼處理呢?最理想的方法是用特效解毒藥解毒,比如亞硝酸鹽中毒用亞甲藍,有機磷中毒用解磷定等,但這種有特效解毒藥的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中毒都是對症支持治療,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洗胃。一般孩子在中毒6小時以內,都應該洗胃,超過6小時,毒物基本上已經全都被吸收了,就沒必要洗胃了。

在醫院裡洗胃時,如果孩子意識清醒,要注意讓他經常變換體位,一會兒左側臥位,一會兒右側臥位,一會兒俯臥位,這樣就能夠把胃裡各個地方都洗到。

還要提醒一句,很多孩子農藥中毒,農藥不是喝進去的,而是通過皮膚接觸,被皮膚吸收的。如果孩子不小心接觸了農藥等毒物,應該趕快把他的衣服脫掉,用與體溫接近的溫水擦拭沖洗,減少皮膚對藥物的吸收。

另外,除了藥品,家裡的洗滌用品、清潔用品,也經常被孩子誤食。

過去家裡消毒都用來蘇水,來蘇水的顏色跟咳嗽糖漿一樣。我遇到過一個病例,有一家的孩子咳嗽,孩子的奶奶之前是喂孩子喝咳嗽糖漿。有一天,這個孩子拿了一瓶來蘇水,奶奶也沒仔細看,就把它當咳嗽糖漿餵給孩子喝了。來蘇水是有腐蝕性的,後來,那個孩子的口腔和食道全都被燒壞了。

現在每家都有潔廁靈、84消毒液之類的洗滌用品,這些都屬於強鹼性物質,都是有強腐蝕性的,千萬別讓孩子碰,更不能用飲料瓶來裝這些危險品。因為把鹽酸、消毒水等裝在飲料瓶裡而被孩子誤食的情況,年年都會發生很多起,非常令人痛心。

如果孩子誤服了洗衣液等弱鹼性或中性洗滌劑,這些溶液沒有太大的毒性,孩子喝得不多,一般沒什麼影響的,催吐,讓孩子嘔吐出來就可以了;如果量比較多,而且孩子的症狀反應嚴重,就要盡快去醫院,一般也沒有多大影響,多給孩子喝水,增加尿量,排出來就好了。

如果孩子不小心喝了碘酒或來蘇水等有強烈刺激和腐蝕作用的藥物,立即讓孩子口服稠米湯或麵糊等含澱粉的液體,減輕對胃黏膜的損傷;如果孩子喝的是潔廁靈等鹼性很強的毒物,立即讓孩子喝醋、檸檬汁、橘子汁等來弱化鹼性。如果是酸性很強的毒物,如濃鹽酸消毒液等,盡快讓孩子喝蘇打水、肥皂水來中和酸性。這裡要特別強調,如果孩子誤服了強酸、強鹼性毒物,千萬不要催吐,否則會給孩子的消化道帶來二次損傷。家庭基本處理完後,盡快送孩子去醫院進行救治。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家長千萬不要把藥品、清潔劑等非食用性的液體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更不能裝在食品容器裡,一定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最好集中鎖起來,使用的時候再拿出來,避免孩子誤服。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孩子誤食,催吐的注意事項

1.喝水的量要根據孩子的體重來,成人通常是300 毫升,比較小的孩子,少喝點,跟他平時喝一頓奶的量差不多就行;

2.孩子喝進去多少就要讓他吐出來多少;

3.吐出來的東西要留起來,最好讓孩子直接吐在玻璃瓶裡,去醫院的時候帶著,方便醫生做毒物鑒定;

4.最好喝接近體溫的水,水溫過高或過低,都會促進毒物被身體吸收。

警惕家裡的“小物”變“大患”

很多時候,為了防止孩子被扎傷、劃傷,家長都比較小心,家裡的銳器,像刀子、剪子,一般都會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但是有一個細節,很多家長都忽略了,那就是喝水、吃飯使用的杯子和碗。

很多家庭習慣用玻璃杯、陶瓷碗,這種器皿,萬一掉地上摔碎了,很容易扎傷孩子,因為被玻璃碴扎傷而來急救的孩子我們遇到過不少。對於孩子,家長最好還是給他們用不銹鋼的碗和杯子,就算掉地上了,也摔不碎。對於筷子、牙籤這些小東西,也要跟孩子強調它們的危險性,不要讓孩子拿在手裡玩,否則扎到孩子的眼睛,可不是鬧著玩的。

另外,孩子們做遊戲的時候,父母也要注意他們的安全,尤其是男孩子,他們喜歡“打仗”,手持各種“兵器”,互相擊打,往往容易樂極生悲。孩子大多喜歡奔跑、跳躍,還有的孩子會爬牆、上房、爬樹,很容易摔倒,甚至摔傷。另外,上體育課也容易出事兒,要讓孩子聽從老師的教導,遵守課堂紀律,遵循運動規律。

根據我的實際經驗和一些資料,以下這10類玩具危險係數比較大,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玩兒,或者讓孩子在自己的看護下玩兒。

1 彈射玩具,如有子彈的玩具槍,殺傷力很大。

2 帶繩的玩具,如溜溜球,容易纏在孩子的手指或脖子上,輕則指端缺血壞死,重則窒息。

3 面具,長時間佩戴容易造成大腦缺氧,使孩子頭暈、眼花。

4 氣球,氣球爆炸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尤其是氫氣球還會引起劇烈燃燒。

5 體積較小的玩具,如小積木等,容易誤食,成為氣道異物。

6 金屬製玩具,含鉛,有毒。

7 不光滑的玩具,容易劃傷孩子。

8 兒童玩具車,容易導致孩子跌落受傷。

9 音樂玩具,劣質音樂會損害孩子的聽力。

十 毛絨玩具,毛絨易導致孩子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痙攣、咳嗽、哮喘等,部分孩子會出現濕疹、皮膚過敏。

另外,家裡的一些小電器也要注意,比如接線板。它就是一個引起觸電的安全隱患,有孩子的家庭一定要注意,盡量把接線板固定在孩子摸不到或看不到的地方,不要放在有水的地方;定期更換,不要讓它們超期“服役”,千萬別為了省點兒錢,拿生命開玩笑;不用的時候最好拔下來放好,下次用的時候再接上。

如果發現孩子觸電了,家長首先要做什麼?讓孩子脫離電源。怎麼脫離?用手拉?肯定不行,家長也會跟著觸電的。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家裡一個人觸電了,第二個人去拉,也觸電了,第三個人又拉,又觸電了,結果一家人一串觸電的。這可不是杜撰。

發現孩子觸電,直接伸手拉是萬萬使不得的,即使是救人心切,家長也要講求正確的方式、方法。這個時候,應選擇最好也是最省事的辦法——拉閘斷電。

現在,一般家裡都有配電箱,俗稱“閘盒”,發現孩子觸電了,家長要趕緊奔向閘盒,把所有的閘都拉了。家裡沒電了,孩子自然就脫離電源了,這時候再去把孩子移開。如果沒法拉閘,家長也可以用絕緣的東西,比如木棍、木板、繩索、衣物等,但必須是乾燥的,來拉開觸電的孩子或者挑開電線。

孩子脫離電源後,家長要馬上檢查一下孩子的狀況。一般來說,家用電觸電,通常會有兩種狀況:一是什麼事也沒有,孩子就是感覺麻了一下;另一種就是心跳驟停,孩子失去了意識。

如果孩子什麼事也沒有,那當然最好。但也要注意細心觀察孩子一段時間,因為在24~48小時之間,孩子有可能出現遲髮型反應,導致心跳驟停。比如,有的孩子觸電後,外表看起來挺正常,但會感覺頭暈、心慌,這個時候要盡快帶孩子上醫院檢查一下,很可能有心肌損傷。

如果孩子出現了心跳驟停,應該立即給孩子進行心肺復甦,同時撥打急救電話。有一點特別要注意,有的孩子觸電後,會表現出一種心臟、呼吸都極其微弱的“假死狀態”,有的孩子是呼吸停止,心跳還存在;有的是心跳停止,呼吸存在;還有的孩子可能心跳和呼吸都存在,但兩者都十分微弱。這時候,千萬別以為人死了,就放棄急救了。另外,有的孩子觸電後會出現身體強直,千萬別以為是屍體僵硬了就放棄急救。當然,也有極少數,會發生電擊傷,屬於燒傷,應該趕快送到有燒傷科的醫院進行治療。

另外,很多人喜歡在屋裡、陽台、庭院養很多花花草草。如果有了孩子,也要格外注意,因為有的植物含有一些特殊的物質,被孕婦或孩子吸入以後,會產生不良影響,這樣的植物就不要在家裡放了,免得弄傷或毒害孩子。如水仙、含羞草、夾竹桃、鬱金香、一品紅等都或多或少含有毒性,不適合有孩子的家庭養。

無論是家裡的一些小物品、小器件,還是小花小草等,家長們一定要安裝、放置得當,避免給孩子增加隱秘的生命危險。

外出旅行,孩子不能遠離家長視線

現在很多人都有私家車了,經常一家人開車出去玩兒,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大人下車後,千萬別把孩子單獨留在車裡面。

我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對年輕夫婦,把車停在馬路邊,沒熄火,把孩子擱車裡頭,就上路邊的小店買東西去了。後來,孩子把頭從車窗伸出去玩兒,一不小心按到車窗按鈕了,自動窗就升起來了,把孩子腦袋給夾住了。幸好旁邊走過來兩個年輕人,趕緊把手伸進去,把車窗降了下來。這個孩子也不知是夾疼了,還是嚇壞了,父母回來後一直在哭,停不下來。他的父母怕有什麼危險,就打急救電話把我們喊去了,我們到了以後,給孩子檢查了一下,還好沒什麼大問題。這個孩子真是命大,要是當時沒那兩個年輕人路過,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有人說車窗不都是自動的嗎?不是人一碰它自己就會降下來嗎?大家還真別信這個,我看過電視台專門做的實驗,用萵筍或者黃瓜試車窗的自動降落功能,結果很多車根本沒這個功能,而且車窗特別鋒利,一下子就把這些東西給夾斷了。我還看到過孩子被車窗夾死的報道,多危險,家長可得注意了。

另外,有些家長把車停路邊,熄了火,把孩子反鎖在車裡,這更不可取。因為車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氧氣很快就會不足,如果天氣炎熱,車裡會更熱,孩子很快就會中暑,嚴重的會昏迷,甚至死亡。

說到開車,還有幾點安全問題不得不提。千萬不能抱著孩子坐在汽車座位上。一個16公斤重的孩子在時速70公里的時候,相當於一個280公斤的物體,一般人根本抱不住,這時第一個被甩出去的就是孩子,而且孩子的頸椎最容易被傷到;坐在時速40公里的車上,頸部的承受力高達上千公斤,孩子的脖子會瞬間被扭斷!另外,也不能讓孩子單獨系成人安全帶坐在副駕駛座上,因為在快速撞擊下,成人安全帶會割傷孩子頸部,或造成孩子窒息!也不能讓孩子隨意在後排座位上爬動,一旦車發生側翻或者急剎車,很容易把孩子甩出去!

那到底應該如何放置孩子呢?應該給孩子配備專門的安全座椅,並且把孩子安置在後排。如果孩子不到4歲,安全座椅要背靠前進方向放置,大點兒的孩子就可以朝前放置了。

家長帶孩子出去,必須要看緊孩子,別讓孩子到處亂走,以免發生危險。

有一次,一對父母帶孩子去野外旅遊,孩子活潑好動,就到處跑。後來,父母一個疏忽,僅2分鐘沒看好孩子,孩子竟然爬上樹了,隨後一個不小心,從樹上摔了下來,前臂骨折,當時痛得哇哇大哭。幸好附近有個人學過包紮、固定,對孩子進行初步處理,隨後送進了急救中心。

說到這兒,我要提醒一下,我們經常會聽到“正骨復位”這樣的詞,也經常在電視裡看到一些所謂給骨骼復位的場面。但是,如果家裡的孩子受傷骨折了,千萬不要試圖給他復位,因為很可能會加重損傷。家長可以用手邊的材料給孩子做好固定,然後趕緊送醫院,其他的事情都交由醫生來處理。另外,孩子骨骼發育不完全,很容易脫臼,甚至有的時候大人拉著上下台階,或者早晨起來大人給孩子穿衣裳,一拉胳膊,就脫臼了,這在醫學上叫“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對於胳膊脫臼,大家可能見過醫生往上一托,關節就復位了,孩子的胳膊就沒事了,似乎很輕鬆。但實際上,醫生這手上的功夫也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家長可千萬別給孩子瞎試。

另外,有的孩子在野外玩的時候,很可能因為絆倒撞到牙齒,導致牙齒脫落,應馬上找到脫落的牙齒,爭取牙齒再植成功。

如果脫落的牙齒已經髒了,可以用生理鹽水輕輕沖洗,沖洗時捏住牙冠不要捏牙根,絕不能用手或布擦洗牙根。脫落的牙齒也不能用紙、干布或棉花包裹,以免損傷牙周膜組織。

洗淨的牙齒應盡快放回牙槽窩裡,保持原位,並及時去醫院。如不能立即復位,應防止牙齒乾燥,可將牙齒放入新鮮的冷牛奶或生理鹽水中,或將牙齒含放在舌下,使牙齒有適宜的溫度及保持牙齒表面的濕潤,這是牙齒再植成功的條件之一。為避免幼小的孩子誤將牙齒吞入氣道造成窒息,家長可放在自己的舌下保存。

如能在半小時內進行復位,成功率就能達到90%以上;反之,脫落的牙齒在口腔外兩個小時以上,再植成功率會大大降低,成功率不足10%。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旅遊時,一定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也不能讓孩子離得太遠,否則很容易出問題,例如孩子墜落摔傷、觸電、溺水、被蛇蟲咬傷、擦傷、扭傷等,父母千萬不可大意。如果遇到,可以按前面講到的相關急救方法進行處理。

咬傷急救:結紮傷肢,盡快去醫院

外出旅行期間,家長要看好孩子,除了不能讓孩子離自己太遠以外,還有一個情況需格外留心,那就是孩子很可能被隱藏在草叢、灌木叢等處的蛇咬傷,幾乎每年都有這樣的事例發生。所以,帶孩子外出旅遊,一方面應該盡量選擇安全的路線,另一方面,家長應該掌握毒蛇咬傷必要的急救知識。

如果孩子被蛇咬了,家長應該先判斷一下蛇是毒蛇還是無毒的蛇。一般來說,頭部呈三角形的蛇是毒蛇,頭部呈橢圓形的蛇是無毒蛇;尾部較粗的蛇是毒蛇,尾部較細的蛇是無毒蛇;身上色彩、花紋鮮艷的蛇是毒蛇,身上色彩不鮮艷的蛇是無毒蛇;一張嘴有兩個大鉤子一樣的毒牙的蛇是毒蛇,一張嘴沒有毒牙的蛇是無毒蛇。如果沒有觀察到這些特徵,應該觀察蛇的咬痕,也就是說如果傷口上有兩個大而深的牙印,就是毒蛇咬的,如果只是細密的牙印,就是無毒蛇咬的。當然了,這是絕大多數情況,也有例外。

毒蛇的毒素有兩種,一種是血液毒,主要引起嚴重的局部症狀,疼痛比較嚴重,最後會造成出血、腎功能衰竭、心肌損傷而致人死亡;另一種是神經毒,引起的局部症狀比較輕,但全身症狀比較重,如被咬的孩子會出現昏迷等。有的毒蛇只有一種毒素,有的兩種都有。

如果難以判斷是不是被毒蛇咬傷,都按照毒蛇咬傷處理。當然了,即使很肯定不是毒蛇咬傷,也不要掉以輕心,應該盡快去醫院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如果發現孩子被毒蛇咬傷了,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讓孩子坐下來,不要動,把手上肢體放低。因為活動會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的擴散。然後,在傷口的近心端距離傷口5厘米的地方用止血帶結紮肢體,鬆緊度以能放進去一根手指為宜,做完這些,就趕緊把孩子送去醫院,請專業的醫生救治。在送往醫院的路上,每30分鐘松一次止血帶,每次松一兩分鐘。

看到這兒,有的讀者可能會說:“不對呀,賈大夫,我看電視裡演的、書上寫的,還好多步驟呢,什麼用嘴吸毒啦,切開傷口啦,好多措施呢,您怎麼都沒講啊?”不是我不講,而是這些步驟沒必要做,做了還可能會加重損傷。

根據最新的急救指南,這些措施帶來的好處都很小,如果操作不當,反而會帶來一些危害。比如吸蛇毒,無論用嘴吸也好,用負壓吸引也好,吸出的毒素量都極少,而且還會加重傷口的損傷,並且,如果是用嘴吸毒,還有可能造成施救者中毒。至於切開傷口,一般人大都不能正確操作,反而會增加感染的危險。而擠壓傷口排毒,手法不當很容易促進毒素擴散。所以說,多做無益,做好最基本的結紮,就趕快將孩子送往醫院接受專業救治吧。

除了蛇蟲一類的動物咬傷外,被家裡的寵物咬傷也很常見。

現在很多人家裡喜歡養寵物,如養狗、養貓,還有養倉鼠、養烏龜的。對空巢老人、沒孩子的年輕夫妻或者單身人士來說,養點寵物挺好的,感情上也是個寄托。但如果家裡有孩子,尤其是孩子還比較小,家長就要注意了,一個不小心,孩子很可能被咬傷、抓傷,這個時候怎麼辦?

如果孩子被寵物咬傷或抓傷,家長應該馬上用流動的涼水給孩子徹底沖洗傷口,至少要連續沖洗20分鐘,用肥皂水最好。沖洗的同時,可以用雙手擠壓傷口四周,幫助把傷口中的病菌最大程度給擠出來。對於皮膚比較豐厚的部位,也可以先用拔火罐將病菌吸出來,再用流動的涼水進行徹底沖洗。

傷口沖洗後,可以用酒精、碘酒、碘伏等進行消毒,因為傷口不只有狂犬病毒,還可能有諸如破傷風桿菌等病菌;處理後,不用包紮、不用上藥,趕緊帶孩子去醫院。另外,無論寵物是否打過狂犬病疫苗,孩子被咬傷或抓傷後,最好都去醫院打狂犬病疫苗,因為雖然寵物沒有狂犬病,但不代表它們沒有攜帶狂犬病毒。尤其是孩子被咬破或抓破了,更要盡快打疫苗,否則很危險。

狂犬病的發病率雖然比較低,但是一旦發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所以,孩子被寵物咬傷後,為了以防萬一,最好盡快到醫院打狂犬病疫苗。

在這裡,還要提醒一下,寵物可以養,但要注意警惕寵物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還要確保寵物的免疫、驅蟲等工作,經常給寵物洗澡、修剪指甲等,這對保護孩子及他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被毒蛇咬傷後,先讓傷者坐下來,不要動,把手上肢體放低。在傷口的近心端距離傷口5厘米處用止血帶結紮,鬆緊度以能放進一根手指為宜,然後趕緊去醫院。不要用嘴吸蛇毒,因為很有可能加重傷口損傷,還可能造成施救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