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救護車到來前,你能做什麼? > 透過院前急救成功率,看社會的文明程度 >

透過院前急救成功率,看社會的文明程度

不少人都覺得醫生冷血,尤其是急救醫生,覺得我們每天面對死亡,應該對生命早就麻木、冷漠了。曾經有不少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你們整天和人命打交道,是不是拿人命都不當回事了?」

我每次都是這樣回答的:「事實上,恰恰相反,正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和人命打交道,對生命的感悟、對死亡的思考,肯定比一般人更多、更深刻,也更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更懂得維護生命的尊嚴。我們不是漠視生命,而是由於經歷得太多了,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強得多罷了。」

「急救」二字中,急,就是緊急,就是爭分奪秒;救,就是救治,就是全力以赴搶救。急救,就是和死神作鬥爭,就是要把那些掙扎在鬼門關的人拉回來。而猝死,就是那道鬼門關。被搶救存活的人,就是到閻王爺那兒轉了一圈又回來了,那些沒有被搶救過來的人就永遠留在閻王爺那兒了。

現代急救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院前急救、急診科的繼續救治、危重病監護病房(如ICU、CCU等)更加完善的救治。院前急救也叫院外急救或現場急救,是指在進入醫院以前,在醫院以外的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進行的救助,針對各種急性危重症以及突發性危機事件,使患者安全、迅速脫離危險環境,及時對病情或傷情進行快速評估、搶救、護理、轉運及途中監控病情,並將傷病者安全送往醫院,為挽救生命與院內的後續救治贏得時間、創造條件。

狹義的院前急救是由急救中心來承擔的;廣義的院前急救,應包括除急救中心和醫院以外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部、衛生所、醫務室、保健室等醫療機構,更應包括全民性的自救和互救。院前急救是現代急救醫學中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療戰線的最前沿,是挽救生命的主戰場,往往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什麼是急性危重症?比如,一個人突然發燒,你說急不急?當然急!但不重,一般不會危及生命,患者完全可以自己或在家人護送下去醫院看急診。再比如,一個肝癌的患者,你說重不重?當然重!但不急,可以不用救護車,甚至連急診都不用去,直接到門診治療或住院治療就可以了。

人類有很多的急症,有的是突發急症,有的是在慢性疾病的基礎上突然加重。這些急症,有的可能快速危及生命;有的可因病情的迅速惡化而危及生命;有的可能因病情延誤逐漸加重而危及生命;有的雖然不會引起生命危險,但令患者十分痛苦;也有既不危及生命,患者也無明顯痛苦的……可見,各種急症的危險程度不同。

那什麼時候需要我們急救醫生呢?還是以剛才那兩種患者為例。發高燒的患者突然抽搐、昏迷了,肝癌的患者突然由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而大出血了,這兩類患者都是「又急又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了,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此時就該我們急救醫生出手了!在撥打急救電話時,有幾點需要注意說清楚。

1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患者身份不明時說明性別、大致年齡。

2患者當前的簡要病情,已經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效果。

3患者當前位置的詳細地址,如小區的名稱、樓號、單元號、樓層、房間號。

4如果突發災難事故,應說明事故性質,比如火災、塌方、車禍等,並說明受傷的大概人數等。

5其他應該說明的情況,以及急救中心受理台詢問的其他問題。

6約定好等候、接應救護車的確切地點,盡量避免或減少救護車因地理環境生疏而造成的延誤,以便醫生能快速、順利地到達患者身邊。等車地點最好選擇在就近的公交車站、較大的路口、著名的單位門前、標誌性建築、醒目的公共設施等處,這至關重要。

等候急救中心受理台掛機後,再結束通話。結束通話後,盡量提前到約定地點,接應救護車;見到救護車後,應主動上前接應,帶著急救人員趕赴現場。在接到救護車前,應始終保證電話通暢,以便隨時與急救中心受理台或救護人員保持聯繫。在救護車到來之前,切忌提前將患者進行挪動,否則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發生猝死需要救命了,該指望誰?要我說,猝死的急救不能只是指望醫生和急救中心。為什麼這麼說?

從發病到想起打急救電話,到電話接通,描述完病情,說清楚地址,再到急救中心調配醫生和車輛,救護車飛速趕往患者發病地點;然後,急救醫生提著診箱、心電圖機、除顫器、氣管插管箱,可能還有電動心臟按壓泵等急救設備,全套裝備加起來一共30多公斤,急急忙忙趕到急救現場,這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需要花時間。如果一切順利,醫生可能在15分鐘之內就到了,而如果運氣不好,遇到急救電話打不通,或者醫院人手不夠無法派車,或者再遇到大堵車,醫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到,情況就不容樂觀了。

多少次,我們急急忙忙趕到現場,患者家屬卻一臉不高興:「你們怎麼回事啊?怎麼這麼晚才來?」此時,就算心裡有再大的委屈,我們也得忍著,家屬心裡著急,我們得理解。

美國每年平均約有45萬人發生猝死,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西雅圖地區的復甦成功率就高達43%;而中國每年平均約有54.4萬人發生猝死,復甦成功率不足1%。中國和美國的搶救成功率為什麼如此懸殊?

我手上有一份2008年的資料:美國西雅圖,急救反應時間在5分鐘內,急救半徑2~3公里,平均每2萬~3萬人一輛救護車,急救普及人口達到70%;而中國北京,急救反應時間平均15分鐘,急救半徑5~7公里,平均每10萬人一輛救護車。北京急救中心每天最多時可接到2萬多個急救電話,出2000多次車,還是無法滿足全部需要。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要求北京市民每80個人中有一個學會急救,即使這樣,急救普及率也遠遠不及歐美國家。

很多次,我們開著救護車以最快的速度衝到急救現場,看到患者已經停止了呼吸,而周圍的人卻一臉茫然、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施救,就感到我國公眾不僅缺少急救知識、急救技能和急救設備,更缺少急救意識。

包括心肺復甦在內的急救普及率和成功率的高低,不僅標誌著一個國家的醫學發展水平,也標誌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城市管理水平、社會協調能力、政府對民生的重視程度以及全體國民素質的高低等,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一個單位文明和諧的標誌之一。

政府和全社會應該把具有國際視野的健康教育、急救教育、死亡教育,列為全民終身普及教育的必修課程!尤其高危行業、服務行業,應把急救技能列為職業技能之一,各級各類學校,都應把急救普及教育列為必修課!

發生猝死,最重要的是患者身邊的人立即施救,要及時、正確、堅持下去!不要以為打了急救電話就萬事大吉,在急救醫生到來之前,及時開展現場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救己,這就是學會急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