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輪胎人那些事:摘星 >

輪胎人那些事:摘星

上兩篇介紹完了米其林體系的基礎知識,以及密探是怎麼工作的。這次說說「摘星運動」的過程。Quora上有個大廚(Jonas M Luster)分享過他知道的摘星過程是咋樣的(原文鏈接),有興趣可以直接點鏈接讀原文。這裡部分內容參考了他的答案。

正三觀

前面兩篇雖然已有提到,但這裡有必要再正下三觀。米其林指南是一本比較權威的美食指南,但它不是「最好餐廳指南」,也不是「最貴餐廳指南」。那為什麼會給人這種感覺呢?必須提醒,餐飲業是微利行業。開餐廳通常只有兩種方法可能掙錢,一是提高客單價,二是開連鎖。

被米其林看中的餐廳,本來在同行中就鶴立雞群,這意味著食材、餐廳佈置、大廚等無論哪方面支出本來就比別人高,加上需要把控質量,很少能大開連鎖的,所以它們必須把客單價搞上去才可能活得下去。而當一家餐廳順利摘得星星,它必須趁機提價,一來是趁熱打鐵賣貴點,二是維持星星的成本本來就很高(歷史上,不勝「保星」高開支負荷死掉的餐廳不是沒有過)。

好,下面入正題。

怎麼才能被星探看上?

怎麼樣能被米其林密探看上呢?首先你得身處一個米其林有設置評級的地區。你的餐廳如果開在上海開在北京,暫時是沒戲了,人家不評你啊。在歐洲,米其林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在美國、日本等地,則是按城市或者地區走的——這主要是因為開拓新市場時,密探人數跟不上所致,上篇寫過的。

當你已經把餐廳開到了比如米其林已覆蓋的紐約、拉斯維加斯或者香港,你就開始期待讓本地美食博主,點評網站、《美食與美酒》雜誌等等行業媒介先報道你,因為密探有可能對本地飲食生態並不熟悉,他們也要看別人推介。在美國米其林僱傭了一大批人專門四處從這些渠道發掘餐廳,作為星探去試吃(不是入選星星哦)的備選列表。除此以外,你也可以想方設法擠進米其林針對新餐廳的「Rising Star」列表,這樣也能讓星探有機會走進你的餐廳。

假如有一天米其林殺到了上海,你作為餐廳老闆,可能最想做的就是刷高你在大眾點評上的評分,邀請沈宏非老師等人去你餐廳試吃,爭取上一次《外灘畫報》。

看過《波吉亞家族》的你肯定忘不了所謂的「Walk to Canossa」(各國使節到梵蒂岡朝聖,跪下來親一下教皇的戒指)。多年前,米其林體系也流行這麼個節目。很多希望摘星的餐廳老闆也會千里迢迢跑到法國,拜見米其林指南的總編輯,討論一下自己為什麼摘上了或者沒摘上星星。但是現在還想這麼做已經很難了。

事實上這麼做只是求個心安。很多總編輯連密探的面都沒有見過,更沒有權力決定餐廳應得幾顆星星。除非是被行賄了或做出有違規章的事情。但很多廚師還是認為見一見,總比不見好,至少人家能記住你。

米其林星星到底能給你帶來多少生意上的影響?說個案例吧。紐約三星級餐廳Le Bernardin在獲得第三顆星星以後,營收(流水額)增長了大概18%,但相應地,為了滿足星星標準的開支也跟著上來了,這一算,人氣是提升了,但bottom line(利潤)卻沒有得到提升。可是一旦上了船,就不好下來了。除非你牛逼如法國的 Le Lisita 等餐廳,直接把星星退換給米其林了(驕傲的米其林還不收,說除了輪胎人自己以外,沒有人能拿掉星星)。

怎樣能增加中選機率?

開一家法國餐廳,是最「保險」的。之前有提過的,米其林評級是行當「法餐主義」的。這個不怪別人米其林,指南是從法國來的,而它針對的受眾大部分又是法餐愛好者或者叫「正式餐飲愛好者」。人家好歹也要賣書嘛。所以很不幸,如果你開在美國,又是一家地道美式(通常簡單、快捷,也相對粗糙)餐廳,你中選的機會就低點。而像讓·喬治(Jean Georges,在奢華的上海外灘也有店了)這種從法國開到紐約的店,只要它水準不出大錯,就比較容易摘得星星。

很久以前西班牙一直作為歐洲飲食界的二等公民存在(大概除了足球以外,在其他方面,其實也差不多)。但自從2011年,風水輪流轉,西班牙一舉成了孕育米其林星星的國度以後,大量好廚師都跑到西班牙去開館子,即使西班牙已經開始經濟衰退。

當米其林的星星閃耀時

「Bonjour(你好)!我是米其林指南的XXX。我專門致電是為了通知您,您已經被最新一期的《XXX(地區)米其林指南》收錄了!」接到這通電話,就表明你的餐廳成為了一家星星餐廳,或者Bib Gourmand或者Rising Star餐廳。抹把汗吧。

在迎接星星正式來到餐廳之前,你還面臨兩件重要的事:找錢和迎客。先不要著急慶祝,剛被通知獲得星星,是你見投資人的最佳時刻。雖然不是所有投資人都會被星星吸引,但總有一些人會的。身處這個傳統行業,還有什麼比這更佳的契機來擴張你的生意?

與此同時,那些收到風又喜歡跟風的狂熱食客就會開始瘋狂到你的店來吃飯。此時你最好保證你有一套成熟的預訂系統,而不是還在依賴破本子記錄,否則你很可能應接不暇(這又成為了你急需資金注入的又一原因)。很多嘴刁的食客,都會趁星星還未正式掛到餐廳時跑去吃,他們自以為是地認為,隨著客人數量的增加,以後這家餐廳的水平必然會有所下降,所以試吃最佳時機是這個從評級確定到星星被掛上的「窗口期」。

假如你同時是餐廳的老闆和大廚,拿到星星以後你最好天天待在店裡。拿到星星以後,輪胎人密探還要反覆走訪,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又殺來吃飯。其次,你還得時刻準備著接待前來採訪的各路人馬,如果你的餐廳開在東京、紐約、三藩市這些星星密集的地方還相對好些,如果你的店恰好處於德國Franconia(巴伐利亞北部一片小區域,以紅酒、啤酒出名)這樣的地方,就等著接待蜂擁而至的旅客和記者吧——並且還得一邊注意維持餐廳水準。

如何維持一家星星餐廳?

法國南部餐廳The Lisita在2006年把自己獲得的一顆星退回去了,因為餐廳不想只做fancy的法國大餐,而希望成為「潮流、有活力並且吃得起的平民brasserie(提供啤酒簡餐的餐廳)」。

摘星之後,餐廳知名度和曝光度獲得了超大的提高,但這也意味著別人開始總是以「米其林餐廳」來要求你。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米其林餐廳1星,2星和3星到底有啥區別——反正你是米其林!當他們誇讚你時,你一切一切的好,都是因為你是米其林;當他們批評你時,你一切一切的不好,都是因為你提供的服務或者餐食「沒有其他米其林餐廳好」。此時,如果一個大廚在獲得星星之後不夠內心強大,對待這些批評和讚譽不夠做到「愛誰誰」,甚至照單全收,餐廳可能就離關門歇菜不遠了。星星給予大廚的精神壓力是巨大的。

獲得星星就跟中了彩票一樣,問題是這彩票折現能力不太行:你必須不斷為保級投入,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保證盈利、甚至break even。假如你是開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小餐廳就可能慘上加慘。1996年,星星大廚Pierre Gagnaire的餐廳破產了。他的餐廳開在一個工業小城鎮,那裡既沒老饕吃貨,也很難吸引遊客;但是作為一家米其林星星餐廳,它不僅不能降格搞促銷,更不能因此就停止投入。同一年,另一名倒霉大廚Marc Veyrat也因此背上九百萬美元債務,不得不讓餐廳歇業一月,他的債務很大一部分都來自餐廳獲得星星以後的豪華大裝修(包括把廁所搞成金的)。與Gagnaire類似,他的餐廳開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根本就不能像其他巴黎餐廳一樣,接待源源不斷的客流。

所以呢,那些表面上熠熠的星星,真可謂餐廳老闆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除非你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和能夠不斷給你注資的金主,又或者開在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否則,也許還是期待星星不要輕易蒞臨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