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什麼是:鮮 >

什麼是:鮮

前幾天飯本上有個飯友向大家提問說,怎麼向老外形容「鮮味」?且不說怎麼向老外形容,恐怕向剛識字的小孩子形容也不太容易吧,可能得拉去吃幾頓海鮮什麼方能解釋清楚。

好在此時儲備的裝逼詞彙發揮作用了,「鮮」真是有對應的單詞的,叫「umami」,讀作/uːˈmɑːmi/。看這造型就知道,肯定是個外來詞,再看規則又知道,肯定是個日語外來詞了。

什麼是鮮?

家裡有一本袁枚的《隨園食單》,書裡滿佈袁大師對「鮮」的追求,但他也沒能準確說出到底這是一種什麼味。中國人說的「五味」是指酸﹑甜﹑苦﹑辛(後來改為辣)﹑鹹,鮮味若果存在,也是第六味了。老外更絕,他們只有「四味」,就比咱們少了辣。老外去掉辛辣味其實也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其餘4種味道都有對應的標誌物,唯獨辛味是籠統的,它更多是一種嗅覺和感官刺激。簡單來說,感覺到辛辣的不是味蕾,而是你的神經組織(把辣椒水潑到手上試試)。

鮮味不是基本味,既然辛辣味都無法具象化,鮮味更是難了。譬如有人說清蒸的魚很鮮,有人覺得那是腥味。另外,鮮味是一種必須口鼻配合才能感受到的味,如果你感冒的時候喝海鮮湯,其感受是大大打折的。我自己覺得,它更像是一種鹹甜混雜、帶點金屬質感的味道。

「Umami」這個單詞直譯過來的意思是「可口的、令人愉快的美味」。也許舉例會清楚一點。在這些(中西餐)食物裡,富含被我們統稱為「鮮」的味覺感受:海膽、口蘑、昆布(日本人叫法,kombu,也就是海帶),雞湯,帕爾馬火腿,帕爾馬乾酪,甚至還有番茄。在本省廣東,鹹魚和鹹鮮味道的魚類肉類廣受喜愛(雖然醫生們虎口婆心地勸說不要吃太多容易致癌),也是因為這些醃製食品裡富含所謂的「鮮味」——不好意思,本人也是用繩命愛好鹹魚者。

池田,The Cook

話說中國人奉鮮味少說也幾千年了,老外知道鮮味居然只是近10年的事。準確地說,是他們正式把「鮮」列為他們的「第五味」,而這居然是由於很多開在西方的亞洲料理使用味精引起的。

菜品裡如果味精放太多,人吃了以後就容易口渴。化學家們說,其原理跟鹽吃太多是一樣的,因為裡面含有大量的鈉(以前寫過的,美國健康部門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主張餐館不要在餐桌上提供鹽罐)。味精的英文簡稱是MSG,就是谷氨酸,它是日本人池田菊苗在1900年代發明的,以下是他本人(在那個年代,大概就是一名日本Alberquerque版的Walter White吧!!!),umami這個詞本身就是他和他的企業「味素」(Ajinomoto)締造的。

2000年,美國食品科學家們出台了很多報告證明「鮮味」的確存在,這些研究很多正是在味素公司贊助的。

長得跟阿婆香水「保心安油」似的各式味之素調味品,1920年時的包裝。(圖片來自味素官網)

味素被發明之後,愛鮮的中國人自然不甘落後,吳蘊初的天廚味精廠隨後也創立了。20世紀30年代後,除了在烹飪中使用醬、醬油和湯汁以外,中國廚師(尤其是南方廚師,以前他們只用白糖來提鮮)也開始使用味精了。再後來,這些漂洋過海的廚師在海外中國餐館也廣泛使用味精,再再後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味精被過度妖魔化,以及老外把什麼頭暈身熱都歸咎為「中國餐館症候群」等等。

被解放的鮮味

其實味精只是把鮮味工業化了,變成一種可被固化、可被購買的味道。據發明了味精的日本人根據大量統計研究後發現,鮮味其實是食物含有蛋白質的信號。雖然科學家們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存在鮮味,但通過某些化學作用,廚師的確可以將鮮味「烹調」出來(這個這個,有能說得清楚這個過程的同學請補充,沒查到具體過程,這裡就不瞎寫了)。

籠統地說,任何有助於把蛋白質打碎的烹煮過程,都有利於釋放鮮味。例如風乾、熟成(寫牛排那篇寫過的哦)、醃製、慢燉等烹飪技巧,都是可以帶出食物的鮮味的方法。通過這些手法,原來束縛於蛋白質裡的、呈鮮味的谷氨酸就被解放了,so自由that我們人類的舌頭都可以辨認出來。

所以你將雞精、味精等富含谷氨酸的東西溶解到水裡,也可以獲得鮮味。當然,如果你足夠有錢,也可以學米其林大廚讓·喬治(Jean-Georges Vongerichten),他奢華地向食客提供的「終極奢華鮮味餐」,採用帕爾馬乾酪蛋派加白松露做成(均未吃過,不知道會不會被鮮味熏暈?),售價高達185刀。如果想便宜一點嘗鮮,也可以點12美刀的黑麵包配海膽。

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外居然發明了這種Taste No. 5 Umami Paste(姑且翻譯為「第五味鮮醬膏」),在Amazon上售價大概19刀3條,有多種口味可選,堪稱味道界的NO.5。(圖片來自亞馬遜網站)

最後,補充一嘴,在追求鮮味這事上,狹隘點說反映的是飲食文化的高低,敞開了說反映了文化差異性。老外是真不懂鮮的。連法國人、意大利人都不懂,英國人美國人咱就不說他們什麼了。不是搞什麼歧視,只是飲食文化以及其背後的烹飪手法的確與地區文化差異很有關係。宋朝人活得有多精細大家都瞭解,他們就非常講究「鮮」以及能創造鮮味的烹飪手法。直到現在,南方人也普遍比北方人更能接受鮮味,當然,南方人在烹飪上比北方人事兒,北方人活得比較豪放比較粗獷嘛。老外呢,什麼東西就是拿來烤,容易控制嘛,食物風味中的香可被鮮來得容易多了。(對於這部分的研究,《揚州大學烹飪學報》上有篇《鮮味的尷尬》的論文,對此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也覺得活膩了的嗎?給生活加點味精,鮮一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