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咖啡歇是什麼 >

咖啡歇是什麼

今天打算聊聊coffee break(自作主張翻譯為「咖啡歇」),陪你度過難熬的週一。拎起手機,一邊看一邊下樓買杯咖啡或者起身泡杯咖啡去吧!

咖啡有助於減緩職業疼痛(的證據)

咖啡有助於緩解頸部、肩部、前臂和手腕的疼痛。很熟悉吧?如果你也是一天至少對著電腦和鍵盤8小時的打工仔,對這些部位的不適感應該不會陌生。誰能想到,也許買一張人工力學座椅(就拿AllThingsD上用Steelcase Leap WorkLounge來說吧,耗資2,699美刀),可能還不如喝一杯咖啡(就拿星巴巴tall美式來說吧,耗資22元人民幣)?P.S.據說在開始工作前1-1.5小時喝最佳(想看實驗詳細資料,自己動手,上NCBI網站查下吧)。

Coffee Break(這個詞)怎麼來的?

說到「coffee break」這個術語,毫無疑問,麥迪遜大道上的廣告人為咖啡歇做出了偉大貢獻。如果你看過《廣告狂人》,應該對三五秘書在辦公室裡邊吃買來的咖啡點心、邊八卦的情景有印象,後來他們也引進了自動售賣機,就不再有大媽在那賣點心了。

事實上他們還創造了「咖啡歇」這個詞。1952年之前,根本很少人用「coffee break」這個詞。這個詞廣為人用,要多謝麥斯威爾咖啡的廣告。這句廣告詞出自John Watson之筆,他是一名行為心理學家,為麥斯威爾提供服務,全文是這樣寫的:「Give yourself a Coffee Break—and What Coffee Gives to You.」

1952年登在報紙上的麥斯威爾廣告(從Google的新聞紙archive上找到的,Google我愛你)。

咖啡歇(這個習慣)又是怎麼來的?

「咖啡歇」更早的來源是英國人的「茶歇」。推著小車(trolley)、衝著你喊「回頭」的「茶大媽」(Tea Lady),是辦公室茶歇的靈魂人物。「茶大媽」這個職位最早誕生於1666年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就是倒賣鴉片那個)。東印度公司管家的太太兼職為該司領導們做茶,做著做著成了常規項目。打仗的時候,茶大媽也被認為是軍營裡的傑出代表,因為她們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士氣。(這個親身體驗過,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每到下午3點有阿姨發酸奶水果冰棍什麼的,它成為了我工作日裡一個重要儀式,一個「我上了班」的重要心理暗示。)

300年後美國人的辦公室裡也開始搞這套。美國人最早的所謂coffee break,也不過是老闆給予員工在工作期間離開一下辦公桌的權利而已,並不會像Google、Facebook這種大司一樣,免費提供吃不完的、琳瑯滿目的零食和咖啡,當然這在當時已是了不起的恩惠。「咖啡歇」真正流行起來是二戰以後的事,很多美國公司甚至把這一規定寫進員工合約。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瞭解,coffee break的意義顯然超出了歇一歇這麼簡單,還是辦公室生活的一個重要社交環節,除了咖啡、茶和點心,八卦和交流(mingling)也是咖啡歇的必備哦。

咖啡歇的最佳時間是午後2點左右

大英帝國的國家衛生部門研究發現,每天下午2:16,是人體精力最弱的時候。此時,並不是喝杯咖啡就萬事大吉。每個人的年齡,體重,對咖啡因的容忍度甚至性別,決定了你對咖啡因的吸收快慢。一般來說,如果你很困並喝下一杯咖啡,咖啡因至少需要15-30分鐘才能對你產生作用。最專業的做法,是在喝下一杯咖啡之後,再睡15分鐘。當你醒來後,咖啡因剛好起作用,你又可以繼續敲鍵盤了(話說,我很少看見同事或朋友們2點多溜出辦公室買咖啡的,如果你也是7點多才下班,3-4點是比較合適的時間。)

咖啡店是理想的工作地點

《消費者研究雜誌》(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曾公佈過一個科學發現,即一定分貝的噪音有助於創意的產生。這種「對你有利的噪音」可能來自哪裡呢?一家你經常去的咖啡館,更精確地說,那個你經常坐的咖啡館角落。美國就有個創業團隊做了個叫Coffitivity的網站(Coffitivity—Increase Your Creativity! ),它能幫你模擬出咖啡館的噪音。這樣你即使在家工作,也可以做上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打開這個網站,模擬出那個你最喜歡的角落了,然後盡情創作鳥。

如果可以,我希望每週能有一天在咖啡館工作。有喝的、有吃的,還有噪音……你喜歡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