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茶經 > 十之圖 >

十之圖

陸羽所說的圖,是用白絹把採茶制茶的全部工程繪製書寫出來,以做日常指導之用。據考證,古時家用屏風多以四六幅為主,陸羽所述之圖可以是掛於牆壁的掛圖,也可以做成屏風放置家中。

【原文】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1〕,分佈寫之,陳諸座隅〔2〕,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註釋】

〔1〕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用四幅或六幅白色絲絹。絹素:素色絲絹,即白絹,常用於書畫製作。幅:古時候一幅長為一尺八寸。

〔2〕 座隅:挨著座位的角落,就是座位的旁邊。

【譯文】

將《茶經》內容分別寫在四幅或六幅的白色絲絹上,然後懸掛於座位旁邊。如此一來,茶之起源、採摘製作工具、制茶之法、煮茶方法、飲茶方式、關於茶事的記載、產地以及茶具、茶器的使用方式等內容,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從頭至尾關於《茶經》的敘述就完備了。

【延伸閱讀】

陸羽這裡所說的圖,是用白絹把採茶制茶的全部工程繪製書寫出來,以做日常指導之用。據考證,古時家用屏風多以四六幅為主,陸羽所述之圖可以是掛於牆壁的掛圖,也可以做成屏風放置家中。屏風之上繪畫題字的傳統,在唐代還非常盛行。

隋唐五代時期盛行書畫屏風的傳統,在史書及繪畫作品中都有記載。《新唐書·魏征傳》中說:“帝以旗上疏列為屏障。”《新唐書·李絳傳》中也有這樣一兩文字:“李絳元和二年為學士,憲宗命與崔群、錢徽、韋弘景、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敗五十種,為連屏。”“舊紀元和四年,御制君臣事紀十四篇,書於六扇屏風。”皇帝把屏風作為治政的一種載體,時時不忘用它來記錄一些具有警示或訓誡性質的言行。

除此之外,屏風上作畫的傳統也非常悠久,最為著名的算得上五代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畫中出現了大幅屏風,屏風上又繪有山水,可謂畫中有畫,技藝超絕。古人也常把政績卓越的帝王將相或聲名傳世的節婦烈女事跡繪於屏風上,以生歌頌傳揚、說教警誡之效。

▓〔民國〕 藍釉茶具

【名家雜論】

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是唐代。飲茶之事向來就是風雅的,很多詩人、書畫家也積極參與這件風雅事,茶畫自然出現。

世界上第一幅茶畫,當屬唐人閻立本所作《肅翼賺蘭亭圖》。畫中是儒士與僧人一起喝茶的場面,旁有一老一少兩個僕人正在煎煮茶水。畫中出現了風爐、茶鐺、茶碗等茶器,可以看出當時下層儒士、僧人還是以簡樸的飲茶方式為主。唐張萱所繪《明皇和樂圖》是一幅反映宮廷帝王飲茶的圖畫,畫中宮女手捧茶食、茶器,且茶盤中有水注,後人認為此情景證實了書中所載“淹茶法”的散茶沖泡飲法,在當時是確實存在的。唐代佚名作品《宮樂圖》,描繪了宮廷眾女子飲茶的大場面,此畫對烹茶、飲茶具體細節描繪比較具體、細膩,是研究茶文化發展的珍貴物象資料。

▓〔明〕文征明 惠山茶會圖(局部)

五代至宋,茶畫的表現內容較之唐代更為豐富。從宮廷士大夫階層到布衣平民,各種茶宴、閒飲、斗茶,無所不有。在反映貴族飲茶方面,五代時期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表現的是宮飲場景;北宋徽宗皇帝所作《文會圖》,則非常具體地描繪了皇家園林中舉行的一次茶宴,其中都籃、風爐等茶具具備,果品、茶食等也非常齊全。在反映民間茶食方面,南宋畫家劉松年做出了不俗的貢獻,其傳世作品《攆茶圖》《茗園賭市圖》《盧仝煮茶圖》等,把民間茶事活動描畫得栩栩如生,不但有茶器、茶藝的細膩表現,還有飲茶的一些風俗活動的記錄。

明朝時期,仿製前朝的茶畫不少,不過以文征明和唐伯虎為代表的著名畫家,也獨創了大量優秀畫作。文征明的《陸羽烹茶圖》《品茶圖》《惠山茶會記》等,突出了飲茶環境的幽雅,唐伯虎的《琴士圖》和《品茶圖》則飄逸壯闊,它們都是茶畫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