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茶經 > 一之源 >

一之源

古時文人有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國人從何時開始飲茶,尚無定論,不過從西漢時,已有關於飲茶的文獻記載。不管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茶就這樣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開,參與見證著千百年來人間的繁華或寂寥。

【原文】

〔1〕者,南方〔2〕之嘉木〔3〕也。一尺〔4〕、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5〕,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6〕之。其樹如瓜蘆〔7〕,葉如梔子〔8〕,花如白薔薇〔9〕,實如栟櫚〔10〕,蒂〔11〕如丁香〔12〕,根如胡桃〔13〕。(瓜蘆木,出廣州〔14〕,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15〕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16〕,兆〔17〕至瓦礫18〕,苗木上抽〔19〕。)

【註釋】

〔1〕茶:多年生深根莖常綠植物,屬山茶科。茶樹分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等種類,葉子呈橢圓形或長圓形,為革質,邊有鋸齒。茶樹在晚秋時節開花,籽粒有棕褐色的堅硬外殼。其嫩葉經過加工,可成為供人飲用的茶葉。

〔2〕南方:唐代貞觀元年(627),把疆土分為十道,古時南方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幾個區域,和現在按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的劃分方式類似。唐代的產茶區也和現代行政區劃基本一致,大概在今廣西、廣東、福建、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浙江、江蘇、上海、安徽、陝西南部、河南南部等地。

▓〔清〕李際期宛委山堂說郛本

〔3〕嘉木:優質的樹木,形態美好的樹木。北宋蘇東坡把茶稱為“嘉葉”,和陸羽所稱“嘉木”一樣,用以讚頌茶之美好。

〔4〕尺:這裡指量度標準和今天“尺”不同的古尺,唐代的尺有大小之分,通常來說以大尺為準。唐代大尺的標準為一尺三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尺稍短。

〔5〕巴山峽川:指重慶的東部和湖北西部區域。

〔6〕掇:拾撿。

〔7〕瓜蘆:又稱皋蘆,生長在我國南方地區的一種樹木,葉和茶葉相似,味道非常苦。從晉朝開始,南方人就採摘瓜蘆煎茶飲用。宋代唐慎微在《證類本草》一書中記載了此種植物作為飲品,可以解渴消痰、醒神除煩以及明目的功效。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它的味苦而色濁,味道比不上茶葉。

〔8〕梔子:又稱黃梔子,茜草科常綠灌木,夏季開花,花色潔白,花香濃郁。其葉為長圓形,和茶葉相似。

〔9〕白薔薇:薔薇科的落葉灌木,樹枝繁茂,枝上多刺。一般在春末夏初開花,花形酷似茶花。

〔10〕栟櫚:即棕櫚,果實和茶籽內實很像,略小一些。

〔11〕蒂:瓜、果等跟莖、枝相連的部分。

〔12〕丁香:常綠喬木,又稱丁子香或雞舌香。葉子呈長圓形,花色淡紅,果實長球形。生長在熱帶地區,花可以入藥,籽粒可供壓搾丁香精油之用,為芳香劑的一種。另外一種丁香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葉呈卵圓形或腎臟形,一般生長在中國北方地區,春季開花,花色為白或紫,有濃郁香味。

〔13〕胡桃:核桃科屬深根植物,和茶樹相似,主根系長可達三米,伸向土壤深處。

〔14〕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在唐代以前數易其名,到唐武德四年(621)才被稱為廣州;後又數次易名,今仍稱廣州。

〔15〕蒲葵: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棕櫚科常綠喬木,葉片較大,呈掌裂狀,可做成蒲扇。這種植物花很小,成熟的果實為黑色、橢圓形。

〔16〕下孕:植物根部往土壤深處生長。

〔17〕兆:古代占驗吉凶時灼龜甲所成的裂紋。這裡引申為種子生長的力量使地面土層開裂。

〔18〕瓦礫:質地很硬的磚頭和瓦片,這裡形容土層的堅硬。

〔19〕上抽:向上生長。

【譯文】

茶是中國南方出產的一種優良木本植物。樹高有一尺、兩尺甚至幾十尺的。在巴山峽川一帶,有主幹粗到兩人才能合抱的茶樹,砍掉枝條,才能採到茶葉。茶樹的外形似瓜蘆木,葉子似梔子,花似白薔薇,種子似棕櫚,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樹。(瓜蘆木,出產在廣州一帶,葉似茶,泡茶喝味道苦澀。棕櫚是蒲葵類植物,種子像茶籽。胡桃樹和茶樹一樣,都是根向土壤深處生長,碰到非常硬的土中瓦礫,才撐裂地面向上生長。)

▓〔明〕周淑禧 茶花幽禽圖

【延伸閱讀】

茶指茶樹葉子,也指用茶葉沏泡而成的飲品。在茶的發展過程中,一些能夠泡製飲品的植物花葉、種子、根莖等,也被稱為茶,比如用有藥用價值的草本植物泡製的“涼茶”,用花瓣泡製的“花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國人自古就有飲茶品茗的習慣。茶樹的栽培和利用,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的茶樹種植面積之大,也是其他國家所不及的。綜合歷史、氣候、品類等條件,我國的茶區可分為四個:華南茶區、西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

從茶的製作工藝來分,有綠茶、紅茶、黃茶、黑茶、青茶、白茶。綠茶代表有蒙頂甘露、六安瓜片、龍井茶、碧螺春、信陽毛尖;紅茶有潮汕工夫茶;黃茶包括黃芽茶、黃大茶、黃小茶三大類;黑茶有雲南普洱茶、陝西茯磚茶、廣西六堡茶、四川邊茶;青茶有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茶;白茶中著名的有福建北部和寧波的白毫銀針、白牡丹。

【名家雜論】

古時文人有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國人從何時開始飲茶,尚無定論,不過從西漢時,已有關於飲茶的文獻記載。

東晉之後,安居江南的富庶之士,開始在青山秀水之間清談,茶本身的清雅內蘊,被一些文人發現,並將之作為精神寄托。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在《採茶錄》裡,記載了一則飲茶的逸事:晉朝畫家王蒙發現了茶之妙處,急於和人分享,便逮住誰就讓誰陪他喝茶。當時的士人還沒有完全接受這種高端飲品,有些人則根本無法忍受茶的味道。王蒙的好意,讓一些人惶恐不已,他們便為茶起了一個不雅的稱呼“水厄”。到了唐代,茶的醇香淡雅、悠長餘韻已得到世人的普遍認可。有個煮茶名士常伯熊,更為茶起了個雅稱“滌煩子”,即喝茶有忘憂解煩之效果。

唐代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便將飲茶解煩寫得別具一格: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唐代中期,甚至興起一種“斗茶”的風雅遊戲。據無名氏《梅妃傳》載:“開元年間,玄宗與妃斗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斗茶今又勝我點。”這是斗茶的最早記錄。

斗茶之風自唐代開始,至宋代達到高峰。宋時宮中不僅成立了專司茶事的部門,飲茶也規定了固定的禮儀。宋徽宗趙佶對此項遊戲樂此不疲,並寫了《大觀茶論》盛讚:“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聞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情尚也。”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更是在《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將“斗茶”寫得惟妙惟肖: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斗茶味兮輕醍醐,斗餘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冥。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不管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茶就這樣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開,參與見證著千百年來人間的繁華或寂寥。

【原文】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1〕。(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2〕;從木,當作“”,其字出《本草》〔3〕。草木並,作“荼”〔4〕,其字出《爾雅》〔5〕。)

【註釋】

〔1〕並:同屬一個部首。

〔2〕《開元文字音義》:編於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的字書,據記載共有三十卷,後基本遺失殆盡,僅有殘卷收在其他典籍中。這部成書時間比《茶經》早二十五年的官修字書裡,已經有“茶”字。

〔3〕《本草》:唐高宗時期由蘇敬等人編撰的《新修本草》一書,現稱《唐本草》。該書已散佚,敦煌、日本有其鈔寫本殘卷傳世。

〔4〕荼:原作“茶”,但《爾雅》為“荼”,今從之。

〔5〕《爾雅》:中國現存最早的字書,共十九篇。內容主要是考證詞義、古時名物,作者至今無定論。“爾”有貼近的意思,“雅”有正的含義,指某一時期正規的官方雅言。

【譯文】

從字形和部首來說,茶字有歸屬草部的,有歸屬木部的,也有同屬於草、木兩個部首的。(寫成“茶”字的,屬於草部,唐代《開元文字音義》中收錄了此字;寫成“”的,屬於木部,收錄在唐代《本草》一書中;同屬於草和木部的,是“荼”字,《爾雅》予以收錄。)

【延伸閱讀】

從研究史料中可知,茶的稱謂不下數十種,可說是琳琅滿目。比如,西漢辭賦大家司馬相如,在其文章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的一種稱謂;《神農百草經》把茶稱為“荼草”。不過,唐中期以前,用“荼”字稱茶最為普遍。

據資料記載,“荼”字最早出現於《詩經》。《詩·邶風·谷風》裡有這樣的句子——“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不過,《詩經》中的“荼”是否指茶,尚有爭論,有些學者認為是茶,有些則認為是平時所說的苦菜。

“荼”字稱為茶,最早來自《爾雅》。書中很明確地寫道:“檟,苦荼。”後來,人們把早採摘的茶叫荼,晚採摘的茶叫茗。

唐開元年間,《開元文字音義》編撰完成,這部官修的權威字書正式把“荼”改作“茶”。唐玄宗李隆基的親身參與,讓“茶”字很快普及開來,“茶”“荼”混用的時代結束。二十多年後,陸羽創作了《茶經》,完全使用了“茶”字。

後來愛茶的文人們,更是對該字進行了一番趣解:從茶字的部首看,由“草”頭和“人”“木”三部分構成,而“人”居中,似立於草木之間,寓意人與大自然親密無間,喝茶便有了體味自然野趣之意。

【原文】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1〕,三曰蔎〔2〕,四曰茗〔3〕,五曰荈〔4〕。(周公〔5〕云:“檟,苦荼。”揚執戟〔6〕云:“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7〕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

【註釋】

〔1〕檟:茶樹的古稱。《爾雅》“釋木”篇有“檟,苦荼”的說法。

〔2〕蔎:草香。《楚辭·劉向<九歎·愍命>》:“懷椒聊之蔎蔎兮。”王逸註:“蔎,香貌。”又用於茶的別稱。

〔3〕茗:古文獻記載,茗字作為茶的稱謂,來自長江中下游地區。它也是茶的重要別名之一。

〔4〕荈:此謂出現在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西晉之後成為茶的重要名稱,現在這種稱謂基本消失。

〔5〕周公:《爾雅》曾以周公為作者,故有此說。

〔6〕揚執戟:《方言》作者為西漢揚雄,與司馬相如齊名,曾擔任黃門郎的職務。漢朝時郎官要執戟護衛宮廷,因此後世稱其為揚執戟。

〔7〕郭弘農:《爾雅注》作者為東晉郭璞,字景純,死後追諡弘農太守,故後世也稱其為郭弘農。他是著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曾經為《爾雅》《楚辭》《山海經》《方言》等多部古代典籍作注。

【譯文】

茶的名稱很多,一為茶,二為檟,三為蔎,四為茗,五為荈。(周公曾說:“檟,指的是苦荼。”西漢的揚雄說:“四川西南部的人們把茶叫作‘蔎’。”東晉的郭璞說:“早採摘的叫茶,晚採摘的叫茗,有的也叫荈。”)

【延伸閱讀】

莊子在《逍遙游》裡說“名者,實之賓也”,可見名字的重要性。對於那些本就美好的事物,更需要有好名字以體現其本質。茶作為中國國飲,從古至今擁有的品類、品名,可以說繁雜繚亂。然而,深究細究下來,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第一類,地名加上茶本身的植物學名稱。看此類茶名,就可明瞭它的產地與種類,比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武夷肉桂。

第二類,用地名加上茶葉的外形特點。比如,君山銀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

第三類,地名加上很有意境的名稱。比如,廬山雲霧、恩施玉露、南京花雨、舒城蘭花。

第四類,用和茶相關的典故或傳說。比如,碧螺春、文君嫩綠、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綠牡丹。

其餘的可以統歸第五類,有些包含著濃厚的宗教色彩,比如佛手、普陀佛茶、金佛;有些蘊含著吉祥美好的寓意,比如太平猴魁;有些按採茶的時節命名,比如谷雨春、不知春。

總之,這些茶名或優雅醇厚,或清雅俏麗,或蘊含世俗風味,或充滿宗教色彩,卻無不顯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名家雜論】

茶的別名,從古至今,數不勝數,其中最為常見的要數 “茗”。古代的文人書畫作品中,以“茗”代“茶”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此字的風雅韻味。以茶的品性來命名的,也有很多,比方苦口師、冷面草、余甘氏、森伯、離鄉草、不夜侯、滌煩子。

絕大多數茶名都美好而優雅。唐宋時期,團餅茶比較流行,人們就稱呼茶為月團、金餅。人們對茶的品性極其推崇喜愛,稱呼茶為嘉木、清人樹、瑞草魁、凌霄芽、甘露、香乳、碧旗、蘭芽、金芽、雪芽、玉蕊、瓊蕊、綠玉、瓊屑。唐代著名詩人元稹,還專門為茶創作了一首“寶塔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此詩描摹茶之形狀,茶之內蘊,可謂奇絕。不過茶並不總是被人稱讚。除了《世說新語》中的蔑稱 “水厄”,茶還有另一個不雅的貶稱“酪奴”。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官吏叫王肅,因為與齊武帝有過節,便投奔了北魏。當時北魏人民喜歡吃奶酪,王肅是南方人,按南方的習慣,平時只喜歡魚羹和茶湯。有一次,王肅大吃羊肉、奶酪,人們很奇怪,就問王肅:“奶酪和茶湯相比,哪個更美味?”王肅回答說,茶是飲食裡面最低等的,給奶酪做奴僕尚可。

王肅是否口是心非,暫且不論,不過無論少數人怎樣貶低茶,後世愛茶之人還是越來越多,茗飲之風從南至北也越來越盛行。

▓〔清〕呂琮 茶花雙禽圖

【原文】

其地,上者生爛石〔1〕,中者生櫟壤〔2〕,下者生黃土〔3〕。凡藝〔4〕而不實〔5〕,植而罕茂〔6〕。法如種瓜〔7〕。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8〕陰林〔9〕:紫者上,綠者次〔10〕;筍者上,芽者次〔11〕;葉捲上,葉舒次〔12〕。陰山坡谷〔13〕者,不堪〔14〕采掇〔15〕,性凝滯,結瘕〔16〕疾。

【註釋】

〔1〕爛石:雜有碎石的土壤。

〔2〕櫟壤:含沒有風化或半風化的小石粒、砂礫的土壤。

〔3〕黃土: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黃色土壤,富含鐵氧化物。

〔4〕藝:栽種茶樹的技藝。

〔5〕實:紮實,牢靠。

〔6〕植而罕茂:種植後極少能夠生長旺盛。

〔7〕法如種瓜:北魏時期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一書,其中有對種瓜的詳細描述,陸羽認為種茶與種瓜的方法一致。這種方法的要點是精心鋤耬土地,挖一尺來深、一尺來寬的坑,在坑底施肥,播撒種子。

〔8〕陽崖:朝向太陽的山崖。

〔9〕陰林:枝葉繁茂、多濃蔭的樹林。

〔10〕紫者上,綠者次:評判茶葉時以紫色為佳品,綠色次一等,這和現今對茶葉的評判標準不一樣。

〔11〕筍者上,芽者次:筍者指茶樹的嫩芽,芽頭長而肥碩,形如竹筍,用這樣的原料制茶品質最好;芽者指茶樹生機不足,夾葉較多,芽頭短而瘦小,這種原料製作的茶品質不好。

〔12〕葉捲上,葉舒次:茶樹嫩葉剛長出,葉子會從兩邊反捲的就是上品的茶原料。如果嫩葉從開始生長就平展開,則為次品。這也是識別良種茶的特徵之一,至今沿用。

〔13〕陰山坡谷:山中不向陽的斜坡地,或指地勢深凹的地方。

〔14〕不堪:不可以,不能夠。

〔15〕采掇:採摘。

〔16〕瘕:腹內結塊的病症。

【譯文】

茶樹賴以生存的土壤環境, 如果是山間碎石堆積的土壤,就會出產上等好茶;如果是砂壤土質,就會出產中等茶;而黃土中只能產下等茶。種茶的時候,凡是種植技術不紮實的,種出來的茶樹極少會有生長茂盛的。應該採用種瓜的方法來種茶。通常種植三年即可採摘茶葉。一般來說,野生茶葉的質量最好,園圃裡種植的差一些。生長在向陽山坡上有林木遮蔽的茶樹:紫色的茶葉品質好,綠色的差一些;芽葉肥碩像竹筍形狀的質量好,而新芽展開像牙板形狀的差一些;芽葉的周邊會反捲的質量好,邊緣平展的差一些。生長在背陰山坡或谷地上的茶樹,不宜採摘,這樣的茶葉性質凝滯,飲用會導致腹脹。

【延伸閱讀】

茶的好與劣,與茶樹生長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土壤、氣候、光照條件等,都影響著茶葉的質量。

土壤是茶樹生長的最基本條件,茶樹成長所需的養料和水分,都來於此。如果土壤裡含的石礫多,不僅能保證土層的通透性,還能提供各種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生長在這裡的茶樹,就會非常健壯,茶葉中的營養物質也豐富。從氣候方面說,茶樹比較適應溫潤的氣候條件,雨量多、雲霧多、日照少的地方,都有利於茶樹的生長。茶樹成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充足的水可以保證茶樹葉在長時間內鮮嫩不老。茶樹在生長中需要陽光,但以弱光為宜,漫射光更有利於它的生長。

自古就有高山產好茶的說法,很多傳統的名茶,浙江華頂雲霧茶、江西廬山雲霧茶、江蘇花果山雲霧茶等,多出自高山,因此這些茶多以高山來命名了。

▓〔明〕佚名 茶花勃鴿圖(局部)

【名家雜論】

在中國各個民族,各種各樣的彩禮中,茶是非常特殊的一種。明代郎瑛編撰的《七修類稿》中,對於茶作為彩禮的意義,作了詳細的說明:“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喫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茶樹有認定一個地方絕不挪移的忠貞特性,所以它代表了婚姻“從一而終”的道德觀念。人們以茶為禮,大抵由此而來。

茶禮從何時開始,尚難定論,不過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裡,這一禮儀形式卻很常見。《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裡有這麼一段文字:“衙內道:‘既然好,已是見過,不必再相,命陰陽擇吉日良時,行茶禮過去就是了。’”湯顯祖《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三年,不說到納採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紅樓夢》第二十五回裡,鳳姐因為林黛玉向她要茶吃,便用寶黛的婚事來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從這些反映古時真實生活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茶禮在那個時候已經非常普及。

茶禮不僅在漢族中盛行,很多少數民族婚禮中也有這一環節。南宋文學家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湘西一帶,少數民族的未婚青年男女,會舉行一些集會,其間載歌載舞尋找意中人。其中有首歌,正展現了喝茶定親的一種風俗。歌中唱道:“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

【原文】

茶之為用,味至寒〔1〕,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2〕,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3〕〔4〕、百節不舒,聊〔5四五啜〔6〕,與醍醐〔7〕、甘露〔8〕抗衡也。

【註釋】

〔1〕茶之為用,味至寒:中醫理論把藥性分為五類,分別是寒、涼、溫、熱、平,而歷代的醫家普遍認為茶為寒物,不過對茶寒性輕重的說法不盡相同。有些醫家認為它只是輕寒,陸羽則認為茶的寒性極重,為“至寒”之物。

〔2〕精行儉德之人:為人精誠有節操、並且具有儉樸美德。

〔3〕四支:支同“肢”,即四肢。

〔4〕煩:身體疲乏。

〔5〕聊:稍微,略微。

〔6〕啜:飲,喝。

〔7〕醍醐:一種經過反覆煉製的奶製品,味道甘美。《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

〔8〕甘露:甜美的雨露。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常用甘露指代想像中味道最佳的飲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中引《瑞應圖》文:“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

【譯文】

茶性寒涼,作為飲品,最適合那些為人精誠、節操高尚而有儉樸美德的人。如果有人燥熱口渴,或者胸悶、頭疼、眼睛乾澀,或者關節不舒展,稍稍喝上四五口茶水,那效果就如飲用醍醐、甘露一般。

▓〔明〕佚名 宋人攆茶圖

【延伸閱讀】

茶葉作為我國的特有飲品,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歷代“本草”類醫書在提及茶葉時,都說茶葉的功效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煩去膩、驅困輕身、消炎解毒等功效。茶的其他功效不成系統者,尚有如下數條:《格物粗談》稱:“燒煙可辟蚊:建蘭生丸斑,冷茶和香油灑葉上。”《救生苦海》稱:“口爛,茶根代茶煎飲。”《本草綱目》則說,治“痘瘡作癢,房中宜燒茶煙恆熏之” 。

中國古人認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還具有消脂作用,我國古代許多醫書中提到,飲茶具有解油消食作用。如《本草備安》中說,“茶有解酒食油膩、燒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飲消脂肪,去油”。所以,古人都把茶葉作為消食飲料。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飲茶幫助消化的藥理作用主要是促進人體脂肪的代謝以及提高胃液及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量,增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名家雜論】

“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一說法,可說是中國古代“茶德”的濫觴,它標誌著飲茶這件生活小事,被提升到了精神層面。中國的茶文化精神,從此得以確立。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最俗的要算柴米油鹽醬醋茶,比較文雅的是琴棋書畫煙酒茶,無論雅俗,中國人的生活似乎都無法缺少茶。以茶比人,古之已有,蘇東坡曾說“從來佳茗似佳人”,可謂貼切之極。其香裊裊,韻味無窮,非佳人而無可比擬。

《紅樓夢》謂“千紅一窟”為茶中上品,暗示了世上女子千嬌百媚,但真能欣賞品味者卻寥寥無幾。而好茶也需好水配,更需會欣賞的人來品,正如才子愛佳人一般,真正的雅士都喜歡品味世間好茶。參透茶味,也參透了人生。《葉嘉傳》《晚甘侯傳》洋洋灑灑,把人生的得失放於杯中,一飲而盡的甘苦滋味,唯有自知。

茶從採摘、做青、揉捻、焙火、沖泡,直至被飲入腹中,可謂經歷萬般磨礪;茶葉經沸水沖泡,身上塵囂蕩滌一清,可謂洗淨鉛華;茶之香味由濃轉淡,正如繁華散盡萬事皆空的人生真味。

佛教有雲,茶可“滌隨眠於九結,破昏滯於十纏”,故而佛門弟子多喝茶,以助修行。而凡夫俗子亦可如此,等那五蘊之火上來之時,且飲一清茗,火氣便悄然降滅於未燃了。

▓〔清〕郎世寧 雪景行樂圖(局部)

【原文】

采不時〔1〕,造不精,雜以卉莽〔2〕,飲之成疾。茶為累〔3〕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4〕,中者生百濟、新羅〔5〕,下者生高麗〔6〕。有生澤州〔7〕、易州〔8〕、幽州〔9〕、檀州〔10〕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11〕,使六疾12〕不瘳〔13〕。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不時:不適時,不合時。文中指在不合適的時節採摘茶葉。

〔2〕卉莽:野草。

〔3〕累:麻煩,禍害。

〔4〕上黨:唐朝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5〕百濟、新羅:唐朝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家,百濟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的漢江流域一帶,新羅在朝鮮半島東南部。

〔6〕高麗:古時也稱高句麗國,位於今天朝鮮的北部地區。

〔7〕澤州:唐時為河東道高平郡,即為今天山西晉城。

〔8〕易州:唐時為河北道上谷郡,位於今河北易縣一帶。

〔9〕幽州:唐時為河北道范陽郡,位於今北京周邊地區。

〔10〕檀州:唐時為河北道密雲郡,位於今北京密雲縣一帶。

〔11〕薺苨:一種類似人參的野果。味甘,性微寒。可入藥,有清熱化痰、解毒功能。

〔12〕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等天氣所得的六種疾病。即為寒疾、熱疾、末疾、腹疾、惑疾、心疾。後來人們也用“六疾”來代指各種疾病。

〔13〕瘳:病症被治癒。

【譯文】

假如採摘茶葉不按時節,製作茶葉的工藝不夠精細,茶裡充斥著雜草枯葉,這樣的茶喝完後會讓人生病。茶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和人參是一樣的。最好的人參產自上黨,中等的產自百濟、新羅,最次的產自高麗。而產自澤州、易洲、幽州、檀州等地的人參,根本沒有任何藥用效果,更何況那些還不如它們的人參。如果誤把和人參類似的薺苨吃下去,就會延誤病情。知道劣質人參或假人參對身體的危害,也就明白了劣茶對人的危害。

【延伸閱讀】

對於茶的優劣,判別方法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是觀、聞、嘗、摸。

觀。每種茶都有它的外形特點,可以通過看葉的形狀,看干茶的色澤來判別茶葉的好壞。一般來說,好茶葉都是造型優美、表面光滑。另外,還可以看茶湯顏色,茶渣嫩度、色澤來辨別。茶湯清澈透亮為優,渾濁暗淡為劣。茶渣葉片表面光滑細膩,質嫩且呈現嫩綠色或綠色的為上;葉片上脈絡清晰、有鋸齒邊緣,顏色為褐黃色或褐綠色的為劣。

聞。香氣優雅濃郁,令人身心舒暢的,屬於好茶;味道香濃,但沖泡後沒有清新天然的茶香,屬於中等茶;劣質茶味道粗老,沖泡後也乾澀無清香。

嘗。嘗茶的時候,應該讓茶湯充滿舌頭的每個部位,這樣才能充分感受茶的味道。上等茶茶湯濃厚、醇爽,先苦而後味甘甜;劣質茶味道寡淡,有粗澀滯鈍感。

摸。從手的觸覺來說,好茶沖泡的茶渣葉片肥厚柔軟;劣質茶的葉質粗老,沖泡後摸起來硬而薄。

【名家雜論】

茶,無酒之烈,無糖之甘,無藥之苦。

它安然平和,香氣或甜潤馥郁,或清幽淡雅,或彌久高爽,不一而足。或清香、高香、濃香、幽香、純香、毫香、嫩香、甜香、火香、陳香,品類繁盛。

唐代詩人李德裕描述茶之香時寫道:“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則形容:“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在詩人筆下,茶的香氣餘味無窮,讓人飄然若仙。北宋文學大家蘇東坡則認為,茶不僅能讓人肌骨生香,它本身就是一個通體生香的美人,“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古人認為蘭花的香氣具有王者氣質,因此很多文人也用蘭香來形容茶香。王禹偁稱讚茶香為 “香襲芝蘭關竅氣” 。范仲淹讚美茶之香為“斗茶香兮薄蘭芷”。

奇妙的是,茶中含有七百多種香氣化合物,這些香氣的成分含量在不同類型的茶中也有所不同。有些在高溫度中發散,有些在低溫度中發散,有些則在冷水中就能香氣四溢。可見,享受茶香時,在不同溫度下品味,也許能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中國十大名茶甄別

西湖龍井

產自浙江杭州的西湖一帶。葉片細嫩,色澤綠黃,手感光滑,芽葉勻稱,沒有夾蒂和碎片,形態小巧玲瓏。龍井茶以色澤黃嫩、高香持久的獅峰龍井為上品。假冒的龍井茶不具清香味,一般是青草味,而且夾蒂多,手感澀滯。

碧螺春

產自江蘇吳縣洞庭山。純正的碧螺春外觀上銀芽顯露,一芽一葉,長度約一點五厘米,葉纖細,像蜜蜂腿或銅絲條。它捲曲成螺狀且披白毫,就是所謂的銀白隱翠。沖泡時投入杯中即沉到底部,細芽會逐漸舒展,茶湯碧綠清澈,葉底則嫩綠明亮,茶香濃郁清新。茶水第一道鮮爽,第二道甘醇,第三道微甜。有些在果樹間生長的碧螺春茶,還會有淡淡花果香。假碧螺春一般是一芽二葉,芽葉的長度不一,呈黃色。

信陽毛尖

產自河南信陽車雲山。真正的信陽毛尖干茶呈魚鉤狀或針狀,突出圓緊,沖泡時遇水即沉,味道濃郁清香,有獨特的竹枝雜質,能泡四到五遍,飲後喉部有回甘。假信陽毛尖通常是捲曲形,葉片發黃,茶葉無竹枝雜質,只能沖泡兩到三遍,且沒有回甘。

君山銀針

產自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外觀挺直、均勻,遍佈茸毛,色澤金黃光亮,茶香清鮮,茶湯淺黃,味道甜爽。最大的特點是沖泡時芽尖衝向水面,懸空豎立,再慢慢沉入杯底,如同竹筍出土。假銀針一般是青草味,泡入水中後銀針無法豎立。

黃山毛峰

產自安徽歙縣黃山。其外觀細嫩稍捲曲,芽肥碩均勻,有鋒毫,形狀類似“雀舌”,葉為金黃色,色澤油潤,香氣清鮮。茶湯清澈,為明亮的杏黃色,味道醇厚,有回甘。葉底的芽葉成朵,嫩厚鮮艷。假毛峰呈土黃色,味道澀苦,葉底不成朵。

武夷巖茶

產自福建崇安縣。外觀條索肥壯、緊實勻稱,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片背部有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其內質香氣馥郁綿長,味道醇厚回苦,潤滑爽口。茶湯呈橙黃色,清澈明麗,葉底光亮,葉邊朱紅色或有紅點,中部葉肉黃綠色,葉脈為淺黃色,可沖泡六到八次以上。假茶第一道味道就很寡淡,沒有韻味,干茶或茶湯的色澤亦枯暗。

祁門紅茶

產自安徽祁門縣。茶葉顏色為棕紅色,切成半厘米左右小片,茶味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祁門紅茶一般是人工色素染成,味道苦澀寡淡,條葉形狀也不整齊。

都勻毛尖

產自貴州都勻縣。茶葉外觀嫩綠均勻,葉片細小短薄,一芽一葉,狀如雀舌,長兩厘米左右。干茶條索緊細、捲曲,上有毫毛,色澤綠潤。其內質香氣清嫩新鮮,有回甘。茶湯清澈,葉底鮮嫩翠綠,且很均勻。假都勻毛尖茶葉底不勻,茶味苦澀。

鐵觀音

產自福建安溪縣。其葉體非常沉重,像金屬中的鐵,形狀美如觀音,通常是螺旋狀。葉面呈砂綠色而潤澤,有綠蒂,茶香為天然蘭花香。茶湯金黃而清澈,味道醇厚甜美,始入口稍苦,立即轉甘甜。茶葉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葉片肥厚明亮。假鐵觀音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沒有青翠紅邊,茶葉泡三遍以後就寡淡無味了。

六安瓜片

產自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茶葉外形平展,所有葉片都沒有芽和莖梗,葉有光潤且為綠色,稍稍向上重疊,狀如瓜子。它的內質香氣清高,茶湯碧綠,味道回甜。葉底嫩厚明亮。假六安瓜片的味道較苦,顏色也比較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