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 > 有溫度的科學家 >

有溫度的科學家

菠蘿,李治中,是2001年入學清華生物系本科,比我畢業還晚一年,所以在學校是沒有機會認識的。到現在,我們倆也只見過一面。是2014年我去聖地亞哥出差,和很多讀博士時候的同學朋友見面,他開車老遠來「湊熱鬧」。

雖然並不認識,而只見過一面,但我卻感覺和菠蘿是神交的「密友」。這一方面要感謝微信(企鵝,不謝),讓時空距離不見,另一方面是由於和菠蘿認識以來他對我一些認識中的「顛覆」。

第一,是對「南方男生」的印象。我承認,作為北方人,對南方男生有很多固有的偏見(對,我很狹隘,早承認了,呵呵)。不過身為蜀人的菠蘿雖然「老劉拿牛奶」絕對說不利落,但有視野、有擔當、有情懷,更不必說有料有趣了。這對狹隘的我算是顛覆了一把。

第二,是對「理科男生」的印象。其實我得承認,上高中的時候文字功底好的男生,大學都去學物理了。所以對理科男生不是沒有敬畏之心。不過學理科的男生後來大都出國,讀博,千老(千年老博士後,好淒慘的稱呼),學生物的熬出來的大都在藥企,成為灰頭土臉,每天為了學區房奔波的中產階級。所以菠蘿這個生物男經過了所有我描述的「路線圖」,卻沒有變的灰頭土臉,反而是眼裡有光,腦裡放電,心裡柔軟…… 我不得不收回成見。

第三,是對「人才」的定義。有一次我和菠蘿討論回國的問題,他說自己想回清華水平不夠。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受的教育,以及什麼樣的人是「人才」。我自己「不端不裝」地總結下,真正的人才,就是有意願有眼光「沒事找事兒」,而且有能力把「小事兒」折騰成「大事兒」的人。

菠蘿寫癌症科普系列,就是「沒事找事兒」。他自己吭哧吭哧寫,放在人人網上。我發現的時候,都寫了將近十篇了。後來發在我和先生華章整的微信公眾號「奴隸社會」上,文章累計有百萬閱讀(這還不包括盜版)。他不僅越寫越好,還糾結了小夥伴們做了「健康不是鬧著玩」這個微信公眾號,好文不斷。最近他還不聲不響地搞了向日葵兒童癌症信息網站,找了100多個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做了大量的總結和翻譯工作,不到半年就上線了,而且有門有臉,有貨有料——「小事兒」折騰成了「大事兒」。

菠蘿自己寫過一篇向日葵網站的介紹文章,原文叫「無處安放的信任」。他說關於「回國」,大家考慮的最多的是信任感的缺失。他的這些行動,希望在自己有知識的領域,給大家的信任一個出口。

我們每天在自己柴米油鹽的生活裡,其實經常會想一些「大」問題。不是因為我們身居高位,是因為各種柴米油鹽裡的小事情也會促使我們想大問題:

中國問題多麼?多。

國人素質低麼?嗯。

令人沮喪嗎?經常。

信任缺失麼?肯定。

有無力感嗎?總有。

沮喪之餘,退一步想想,雖然我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但畢竟是中國一流的大學畢業,出國深造,做了有一定影響力的工作。如果我們也沮喪和無力,那希望在哪裡呢?所以面對無力感我們能做的,只有行動。用行動「沒事找事」,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小事折騰成大事。

路才剛剛開始。和菠蘿共勉。

李一諾

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微信公眾號「奴隸社會」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