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白棉花,紅棉花 > 後記 >

後記

在這本書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之前,有很多親友和同事流著熱淚讀完了這本書的初稿。他們當中很多人問我:康家山之行結果如何?真的找到了康家山的故地和故人嗎?

我在這裡統一回答:母親帶著我們一大家子回康家山,受到當地長者們的熱情接待。在熱情的康家山鄉親們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曾家的「七人六墓」,也找到了曾章甫的墳。母親還見到了曾家原先的伙夫、已89歲高齡的「四叔」曾國治,見到了與曾慶雲爭當鄉長打過官司的曾憲鼎的媳婦兒、92歲高齡的憲鼎嬸,以及李春舫的兒子李長榮、「慧堂姨」的兒子曾憲仔、代四翁媽的孫子代學開、毛坨童年的小夥伴張國安。毛坨的兒子劉達宇、兒媳侯梅婚禮後不久,趕在清明之前,在康家山鄉親們的幫助下,將曾家祖墳及「七人六墓」修整一新……康家山的故事沒有結束,康家山的後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將不斷演繹新的故事。講述這些新的故事的任務,就交給我的子侄們及他們的後代吧。

請讓我的思緒回到這本《白棉花,紅棉花》上來。

首先,我希望親愛的讀者像我一樣,接受並喜歡以「白棉花,紅棉花」作為書名。我認為這個書名很好地統領了整本書的故事。

然後,我想跟親愛的讀者再探討一下「白棉花」與「紅棉花」在這本書裡的含義和意義。在這本書裡,白棉花的花開花落,伴隨和見證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及各種各樣的事件。有游擊隊隊員、有地主、有日寇、有解放軍戰士、有農民、有農民工、有從農村湧進城市的老老少少,還有抗日、土改、「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這些人物的逐一出場和事件的逐一展現,是這本書的一條明線,也是我著重潑墨的地方。

紅棉花的花開花落,同樣也伴隨和見證了數不清的人和事。即便是寫湖南的故事,也幾乎處處折射出廣州的影子,也展現了自清朝以來直到改革開放廣州對湖南的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益陽的繡莊為十三行組織繡工刺繡、反清革命義士劉楷東跟隨黃興在廣州策劃和領導黃花崗起義、鍾發湘為革命理想報考黃埔軍校、曾章甫負笈求學廣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湖南農村幾乎傾巢而出奔赴廣州打工,海外赤子把廣州作為回國報國的首選城市之一……我是把它當作一條暗線來展示的。

當然,在我的筆下,賦予了白棉花、紅棉花更深刻的象徵意義。

讀者不難領會,對白棉花而言,無論它是在田地裡盛開、被佩戴在胸前,還是在風中戰慄、在鮮血中凝結,它都成為湖南的一個個事件的象徵,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也成為一段段歷史的象徵。在它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的有暴風雪、有寒冷、有貧窮、有飢餓,還有勤勞、堅韌、對命運的不屈和對社會的奉獻……

對紅棉花而言,在這部作品裡,它象徵著革命、象徵著愛情、象徵著廣州、象徵著先行先試、象徵著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人民的火熱生活,也象徵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最後,我由衷地感謝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東方出版社,從總編輯李斌,到編輯部主任魯艷芳,再到責任編輯梁欣,還有其他幕後的老師,對這部作品給予了厚愛和巨大的支持;我由衷地感謝著名學者、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九十高齡的雕塑藝術大師潘鶴先生與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館長張澤明先生為本書聯袂創作插圖;我由衷地感謝廣州市宣傳文化出版資金管理審核小組對本書出版給予的大力資助。

此外,這部作品的創作和出版,還得到了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人民日報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及湖南省委宣傳部、廣東省委宣傳部等部門有關領導和老師們的關懷和鼓勵,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劉鑒

2015年9月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