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戰火之外 > 後記 >

後記

關於作者

1975年4月,當西德尼·尚伯格決定要留在柬埔寨,採訪瘋狂的紅色高棉佔領全國的事件時,他主要是希望能夠繼續採訪一個故事。在那之前的五年裡,他一直在為《紐約時報》報道故事——美國是如何將越南戰爭一步步推向它這個弱小的鄰國,併吞沒了它的。他每天發回的報道如電影一般,細節生動。這些報道經常在晚上發回的,白天他則冒著極大的危險行走於戰場和轟炸中採訪。因對柬埔寨的這場戰爭和深重災難的採訪,他「在極大的險境中」獲得了普利策國際新聞報道獎,還獲得了喬治·伯克獎和無數其它重要的新聞類獎項。奧斯卡金像獎獲獎電影《戰火屠城》這部使世人對柬埔寨的悲劇開始關注的電影,正是根據尚伯格的經歷改編的——當時柬埔寨正處於陷落的邊緣,他被迫離開柬埔寨,留下柬埔寨籍同事狄潘一個人。這個極度個人化,關於他如何搜尋潘的故事——在殘暴的紅色高棉奪取政權之後,潘充滿恐懼地迷失在野蠻的混亂中——最初發表於1980年1月份的《紐約時報》雜誌,這篇文章也鞏固了尚伯格20世紀最優秀的戰爭記者之一的聲譽。

然而,西德尼·尚伯格採訪過的軍事衝突並不僅限於柬埔寨和越南。他曾於1971年接受《紐約時報》的海外委派——在英迪拉·甘地當權時期,在新德里任分社主編——來到孟加拉獨立戰爭的前線,報道了印度與巴基斯坦軍隊之間的衝突。離開亞洲之後,尚伯格回到報紙的本部,升任都市版編輯。1981年,他開始寫專欄,開創了《紐約時報》第一個關於紐約的專欄——揭露權力濫用、政府腐敗和城市權力精英享有的特權。四年之後,《紐約時報》終止了該專欄。

此後,尚伯格在《紐約時報》工作了二十六年之後,離開了那裡,並在《紐約新聞日報》繼續工作。他在《紐約新聞日報》仍繼續撰寫專欄,直到1995年該報停刊。從那以後,他先後為犯罪新聞網站(APBNewscom)做過調查性新聞報道,為《鄉村之聲》寫過媒體評論,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做過一學期的教研工作,成為詹姆斯·奧特維客座教授計劃的訪問研究員。尚伯格一直都在撰寫關於國際事務、新聞出版問題和仍在越南下落不明的美國戰俘命運相關的評論。

西德尼·尚伯格生於馬塞諸塞州的克林頓,畢業於哈佛大學。他的時間基本都在紐約城和哈德遜山谷紐約州立大學的一處森林木屋中度過。

《戰火之外》是他關於戰爭及其後果作品的第一部合集,時間跨越了四十年。其中包括了越南、柬埔寨和伊拉克等地發生的衝突事件報道,以及成為《戰火屠城》電影故事基礎的故事原文。

關於本書英文編輯

羅伯特·米拉爾迪是位屢屢獲獎的新聞記者和作家。2004年他的著作《筆鋒如劍》(帕爾格雷夫出版社)獲得了弗蘭克·莫特獎美國最優秀新聞類書籍獎。他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教新聞學,長達二十九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