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四人幫」興亡 > 第二十一章 與鄧小平對著干 >

第二十一章 與鄧小平對著干

鄧小平成了江青的「眼中釘」

就在周恩來病勢漸重之際,鄧小平重新崛起,分擔了周恩來的重任,成了「周恩來第二」,成了江青新的政敵。

鄧小平在1973年3月10日恢復了國務院副總理職務,開始成為周恩來的副手。

只是由於他復出不久,在中共十大上,鄧小平只是中共中央委員。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未能進入中央政治局。

中共十大結束才三個多月,1973年12月12日,毛澤東批評:「政治局要議政。軍委要議軍,不僅要議軍,還要議政。軍委不議軍,政治局不議政,以後改了吧。你們不改,我就要開會,到這裡來。」(1)

毛澤東提出,由鄧小平出任軍委委員、政治局委員。毛澤東說:「現在請了一個軍師,叫鄧小平。發了通知,當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我請回來了,政治局請回來了,不是我一個人請回來的。」(2)

這是因為毛澤東事先跟周恩來等商議,得到大多數政治局委員的同意、支持。

於是,12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遵照毛澤東主席提議,中央決定:鄧小平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待十屆二中全會開會時追認;鄧小平為中央軍委委員,參加軍委領導工作。

這樣,鄧小平復出後,邁上了第二個台階:由國務院副總理,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兼總參謀長。在黨、政、軍三方面,鄧小平都擔任了重要職務。

鄧小平1974年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

1974年4月10日,穿著中山裝、留著短平頭的鄧小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現在紐約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的講台上。面對各國的代表,鄧小平侃侃而論毛澤東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見解。這是鄧小平自從被「文革」風暴刮倒之後第一次在國際講壇上公開露面,成為外國記者目光匯聚的焦點。

外電紛紛預測:「精力充沛的矮個子鄧小平,毫無疑義將成為周恩來的接替者,中國未來的總理。」

讀著內參上登載的外電評論,張春橋那黑眼珠頓時成了兔子般的紅眼珠。在副主席的希望落空之後,張春橋一直把雙眼盯著國務院總理的位子。顯然,只要周恩來健在一天,周恩來就是總理。眼下張春橋所要力爭的,是「第一副總理」。因為「第一副總理」有雙重意義:第一,現在總理正病重,「第一副總理」意味著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第二,一旦周恩來故去,「第一副總理」理所當然地成為總理。

周恩來已正式向毛澤東建議,設立「第一副總理」。毛澤東呢,也覺得需要設立「第一副總理」。不論周恩來,還是毛澤東,都深知鄧小平和張春橋勢不兩立,同為副總理,平起平坐,倘不明確誰「第一」,國務院的工作會亂套。

此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派誰前往聯合國時,江青激烈地反對鄧小平去。

這樣,毛澤東在1974年3月27日,給江青寫了一封信(3):

江青:

鄧小平同志出國是我的意見,你不要反對為好,小心謹慎,不要反對我的意見。

毛澤東

三月二十七日

見了毛澤東此信,江青不得不收斂了。

鄧小平從聯合國回來後,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更為活躍了。他陪同周恩來,接待了一位又一位外國國家元首的來訪。毛澤東會見外賓,鄧小平也總是在側。

周恩來住院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由王洪文主持,國務院工作由鄧小平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由葉劍英主持,形成新的黨、政、軍「三足鼎立」的局面。

不過,王洪文雖是黨的副主席,職務高於鄧小平,可是論政治經驗、工作能力、理論水平,他怎能跟鄧小平匹敵?

另外,鄧小平的個性明顯不同於周恩來。匈牙利記者巴拉奇·代內什對鄧小平的評價是「敢於發表意見,任何時候都不追求時髦口號」;「鄧小平不是周恩來,他的作風不同。周恩來注意策略,使自己能夠停留在水面上,但不能改變激流的主要方向。鄧小平卻不順從這股激流,而是馬上築壩堵住洪水」。

周恩來對鄧小平無限信賴。當年,在勤工儉學時,周恩來便與鄧小平在巴黎相識。半個世紀的友誼,彼此親密無間。正因為這樣,鄧小平在1980年8月回答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的提問時說:「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對我來說他始終是一個兄長。」(4)

1974年,毛澤東和周恩來親切握手。中為鄧小平。(杜修賢 攝)

雖然周恩來不得不躺在病榻上,鄧小平卻在政治局裡成了新的「周恩來」,而且他不順從江青的那股「激流」。於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裡,又構成新的衝突:一方是鄧小平,另一方是江青——江青聯合了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

鄧小平成了江青的「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