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四人幫」興亡 > 《紀要》是江青上台的「宣言」 >

《紀要》是江青上台的「宣言」

3月30日,劉志堅[4]和陳亞丁在北京為《紀要》的通過履行最後的手續。因為《紀要》經中央軍委常委圈閱通過,劉志堅、陳亞丁為軍委起草了致中央、毛澤東的請示報告——

中央、主席:

軍委常委同志一致同意《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認為這是一個在文藝工作方面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的很系統很完善的文件,部隊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現送上這一紀要和林彪、江青同志的兩封信(指江青3月19日致林彪信及林彪3月22日致賀龍等軍委常委信——引者注),請審批。

軍委 1966年3月30日

毛澤東不在北京,這份報告照理應送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鄧小平也不在北京。於是,送到了彭真手裡——彭真當時是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

彭真讀罷《紀要》,異常震驚。不過,知道這一《紀要》經過毛澤東三次親自修改,是「林彪同志委託」的,來頭不小,只得「公事公辦」。翌日——3月31日,彭真辦公室通知劉志堅,為中共中央起草一個批語,以便以中共中央的名義批轉《紀要》。彭真說了一下批語的大概意思,無非是例行公事式的幾句話。劉志堅急召李曼村、謝鏜忠、陳亞丁,起草了批語。也就在這一天,康生向彭真和周恩來傳達了毛澤東杭州談話的內容。

4月1日,彭真把《紀要》、中共中央批語,以傳文形式,直送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共中央負責人。內中未送劉少奇,是因為自3月26日至4月19日,劉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出訪巴基斯坦、阿富汗、緬甸三國。

毛澤東在4月1日當天,便在杭州寫下批示:已閱。

4月10日,《紀要》作為中共中央「紅頭」文件,印發全黨。這時,中共中央的批語,已換成劉志堅在4月3日起草的另一個批語,新批語對《紀要》作了高度評價。於是,《紀要》迅速下達到「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中央各部委,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各黨委、黨組,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軍隊發至團黨委,地方發至縣委和文化機關黨委」。

對於江青來說,4月10日,是「歷史性」的日子。「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作為標題,顯赫地印在中共中央文件上,這清楚顯示江青的崛起。這一文件,闡述了江青的文藝觀,並把江青對文藝工作的意見要各地貫徹執行——因為這是中共中央文件,而不是發在報上的一篇文章。

最為重要的,還是在於文件中說明《紀要》是經過毛澤東「三次親自修改」,是「林彪同志委託」,充分表明了江青的「後台」是何等之硬。

在上海策劃發表梁壁輝、姚文元的文章,江青畢竟只在幕後操縱。推進「京劇革命」,抓「樣板戲」,江青的那篇《談京劇革命》,也遲至1967年5月10日才得以公開發表。這一回,江青以一顆「政治新星」的姿態,在全黨亮相!

中共中央的批語,對《紀要》作了高度讚許:「這次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是一個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的座談會。經過毛主席三次親自修改的座談會紀要,對當前文藝戰線上階級鬥爭的許多根本問題,作了正確的分析,提出了正確的方針、政策,是一個很好的、很重要的文件。中央完全同意這個文件。它不僅適合於軍隊,也適合於地方,適合於整個文藝戰線。各級黨委應當聯繫本地區、本部門文藝工作的實際情況,認真討論,認真研究,貫徹執行。」

《紀要》為「文化大革命」的發動,作了輿論準備,說明了「文化」方面非來一個「大革命」不可。《紀要》的核心段落,是這麼一段話:

文藝界在建國以來,被一條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這條黑線就是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現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所謂三十年代文藝的結合。「寫真實」論、「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的深化」論、反「題材決定」論、「中間人物」論、反「火藥味」論、「時代精神匯合」論,等等,就是他們的代表性論點,而這些論點,大抵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早已批判過的。電影界還有人提出所謂「離經叛道」論,就是離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經,叛人民革命戰爭之道(所謂「離經叛道」論加上前面提及的「寫真實」論等七論,後來被稱為「黑八論」——引者注)。在這股資產階級、現代修正主義文藝思想逆流的影響或控制下,十幾年來,真正歌頌工農兵的英雄人物,為工農兵服務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間狀態的作品;還有一批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毒草。我們一定要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搞掉這條黑線之後,還會有將來的黑線,還得再鬥爭。所以,這是一場艱巨、複雜、長期的鬥爭,要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努力。這是關係到我國革命前途的大事,也是關係到世界革命前途的大事。

過去十幾年的教訓是:我們抓遲了。只抓過一些個別問題,沒有全盤的系統的抓起來,而只要我們不抓,很多陣地就只好聽任黑線去佔領,這是一條嚴重的教訓。1962年十中全會作出要在全國進行階級鬥爭這個決定之後,文化方面的興無滅資的鬥爭也就一步一步地開展起來了。……

基於《紀要》對全國文藝界的「左」的估計,一場「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興起。這場「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後來改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雖說後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遠遠超出了「文化」的範疇,但最初便出自於《紀要》。所謂「文革」,就是從《紀要》中提出的「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開始的。

江青以為,過去抓電影《武訓傳》、《紅樓夢》研究的批判以至批《海瑞罷官》,「只是抓一些個別問題」,這一回,要「全盤的系統的抓起來」了!

《紀要》,成了江青上台的「宣言」。雖說在《紀要》中,江青尚無任何頭銜,只是「江青同志」罷了,只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為了黨的事業」,跟部隊的同志「平等地進行交談」;但《紀要》的下達,表明江青要「出山」,即將擔任要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