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四人幫」興亡 > 成為梁實秋的部屬 >

成為梁實秋的部屬

青島是鑲在黃海之濱的一座美麗城市,碧綠的海水有節奏地拍打著米黃色的沙灘。一群紅瓦別墅掩映在綠樹叢中。這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城市。

國立青島大學在當時剛剛創立不久,坐落在萬年山麓。那裡過去是德國的萬年兵營。五六座樓房,便成了這所新建的大學的校舍。校門口,高懸著蔡元培題寫的「青島大學」四字。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在教育界頗有聲望。他那時擔任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也住在青島大學內,所聘教師,不少來自北大、清華,如楊振聲、聞一多、梁實秋等。

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是楊振聲(又名楊金甫),教務長便是趙太侔[5]。

■ 作家、教育家楊振聲

梁實秋擔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江青在梁實秋手下擔任圖書館助理員。

對於江青來說,她在青島大學所受到的影響,深刻地決定了她此後的人生道路。她曾這麼自述:

1931年的初春[6],我來到青島。寒冷的大霧和港灣裡帶著鹽味的海風,多奇妙啊!我從前的一位姓趙的老師,也是我的一個街坊(他曾任山東實驗劇院的導演),現在是青島大學一個學院的院長,同時也在文學系任教授。既然有這層關係,他就安排我到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

在一張青島大學圖書館館藏的1931年全館工作人員合影中,既有戴眼鏡、穿棉袍的館長梁實秋,也有穿西式大衣、打扮入時的助理館員李雲鶴(見後面)。

根據江青的回憶,維特克在《江青同志》一書中這麼記述:

雖然趙先生的邀請使她的心情輕鬆些,但是要搬到青島這個完全不熟悉的環境,仍使她感到不適意。為了鼓勵她,趙先生應允在大學裡建立一個她感興趣的藝術系,而且答應支付她的青島的旅費。她的那些實驗藝術劇院的同學們都極力主張她接受邀請。最後她同意了。

「實際上趙先生屬於國民黨的改良派。他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的觀點與胡適的那些觀點很接近。我曾很欣賞資產階級的觀點和意識,」她帶著一絲笑容進一步地說,「那時胡適的那個團體的成員為數不少,這些人當中包括梁實秋和聞一多等。他們試圖把我拉到他們那邊。聞一多是我青島大學的一位老師。我旁聽了他的許多門課。」

「我們最大的反面教員的例子就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瀋陽事變』以後,我國東北三省(滿洲)被日本帝國主義者佔領。我們絕不能容忍這樣的事實。我們不能成為一個外國的奴隸。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強烈地反對日本人的侵略。到那時,全中國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一個高潮。許多學生舉行罷課,或者到政府權力機構請願,而且得到了工人們的支持。這場運動吸引了廣泛的各階層人民。

「這種形勢喚醒了我,於是我對趙老師說,『我想參加請願活動。』他把我頂了回來,『那麼你也想惹麻煩嗎?』我被嚇得啞然,幾乎沒有說出任何反駁的話。於是我調轉身走開了。我完全清楚,他對我的行動感到極為不快。我獨自走上了一座小山,在樹林中徘徊,深深陷入思想混亂之中。按照他說話的含義也就是學生的愛國運動是『製造麻煩』。最後,我終於認識到他的觀點是錯誤的。因此我決定在青島加入左翼戲劇家聯盟。

「在青島大學,有大量學生抵制上課和考試。在這種情況下,我拒絕了我老師給予我的更多幫助。於是我加入了大學的教職員工隊伍,成為一名圖書館職員,我的工作就是填寫卡片。與此同時,我還繼續旁聽大學課程。每個月我可掙到三十元錢(約合九美元),並給我母親寄去十元。由於青島的生活費用非常高,所以我留下的二十元錢是不夠我花銷的。正如你們所知,我不能只養活我自己,我還必須掏腰包為抗日救國運動支付演出費用──沒有人在經濟上給予我們幫助。當我們把演出送到工廠或農村時,受到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和幫助。但是他們也很缺錢,不可能給我們更多的經濟援助。在那時,我並不可能知道解放全中國必須依靠窮人才能奪取勝利。」

■ 1931年在青島大學做圖書管理員的江青(左三),圖中戴眼鏡者(右三)為梁實秋先生。

梁實秋也曾憶及他的部屬江青。1981年1月13日台灣《中央日報》所載報道《梁實秋先生今慶八秩華誕》,有那麼一段:

席間歡然道故,談到在大陸慘死的小說家老捨……由老捨又談到正在北平受審的江青,江青曾是梁氏的部屬,時在五十年前梁氏擔任青島大學圖書館長,當時叫李雲鶴的江青,是圖書館中的辦事員。根據青島大學同仁名冊上的記載,館長月薪四百元,江青的薪水是三十元,有人說:「難怪她後來要造反。」

據梁實秋夫人韓菁清女士從台北來滬時對筆者述及[8],梁實秋一邊看公審江青的電視,一邊說過:「當年,在青島大學,她忽地向我借兩角錢。我問她幹什麼用,她說買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錢,到現在還沒有還我呢!」梁實秋說罷,大笑不已。

2004年5月28日,筆者在旅美畫家李斌、王亞卿夫婦處看到一幀從未見過的江青17歲時的照片:這是四人合影,李雲鶴(江青)17歲(前左)。前右為鄧宛生,後左為鄧譯生,後右為楊蔚。

■ 江青1931年秋在青島的照片

鄧譯生和鄧宛生為姐妹,青島大學校醫主任鄧仲純之女。鄧譯生又名方瑞,後來成為劇作家曹禺的夫人。楊蔚是國立青島大學校長、作家楊振聲之女。

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為1931年秋,地點為青島黃縣路7號。那是一幢米黃色外牆、二層帶閣樓的洋房,住著楊、趙、鄧三家。楊即楊振聲,趙即趙太侔,鄧即鄧仲純。

當時,李雲鶴住在趙家。

李斌先生告知,這幀照片是在香港鄧宛生女士家翻拍而得。他當即致電83歲的鄧宛生女士,徵得她的同意,把這一珍貴的歷史照片供我收入《「四人幫」興亡》一書之中。

據江青自述,17歲的她一邊在圖書館當管理員,一邊在青島大學中文系旁聽。她很喜歡聽聞一多的課。她曾向趙炳歐教授請教,學著寫了一個劇本《誰之罪?》。她結識了沈從文的姐姐沈楚楚,常去看望沈楚楚,認識了沈從文。她寫過短篇小說,向沈從文請教。沈從文曾經非常仔細地修改過她的習作,使她在寫作上大有進步。她也寫過詩,只是未敢拿出來請聞一多指點。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的她,那時很想在文學上有一番作為。

眾所周知,從抗戰開始,由於沈從文與左翼作家們的關係惡化,在「與抗戰無關論」、「戰國策派」、「反對作家從政論」、「自由主義文學」等一系列論爭中,沈從文幾乎每次都成為批判對象。1949年後沈從文一直處於逆境之中,只能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古代服飾。然而江青一直記得他。1973年,江青曾經特意安排沈從文在人民大會堂看演出,但是沈從文只願意坐在一個角落裡。

就在青島大學,一個物理系19歲的學生,深刻地影響了江青的一生。

江青結識他是很自然的,因為他是趙太侔的妻弟。

趙太侔之妻俞珊,中國話劇界的明星,南國社的一員。

俞珊乃浙江山陰(今屬紹興市)人氏,望族名媛,1908年生於日本東京。俞珊少時就讀於天津南開女中,後來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及南京金陵大學。她天生麗質,精通英語,才貌雙全。

1929年,田漢帶領南國社劇團到南京金陵大學演出話劇《湖上的悲劇》,發現該校女生俞珊有一雙「金色的眼睛」,而且有演劇才華。應田漢之邀,俞珊加入南國社。當時,田漢正在籌劃演出英國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的名劇《莎樂美》—田漢早在1925年就翻譯了《莎樂美》劇本,田漢聘請俞珊主演,自任導演。

21歲的俞珊初出茅廬,一炮而紅。1929年7月29日至8月5日《莎樂美》在南京、上海演出,引起轟動。當時的評論認為,俞珊「容貌既美,表現又生動」。她那張求愛不得便割下所愛者頭顱捧著親吻的劇照,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形象。直至2003年出版的《插圖中國話劇史》一書,還把這張劇照作為標誌性的畫面用在封面和封底上。

1930年,俞珊又主演了根據法國作家梅裡美的小說《卡門》改編的同名話劇。《卡門》的改編者仍是田漢。她,成了名演員。就連著名詩人徐志摩也傾慕俞珊,在自己上海四明村的書房裡掛起一幅俞珊在《莎樂美》中的劇照。

在俞珊的熱心觀眾之中,還有梁實秋。《莎樂美》在上海首演時,梁實秋就是捧場者之一。梁實秋與俞珊相識。

就在俞珊在演員之路上登峰造極之時,遭到父親俞大純的激烈反對。俞大純以為,女兒當戲子有損名家門,警告俞珊,倘若再上舞台,他就要登報脫離父女關係。俞珊無奈,只得遵從父命。

1930年,俞珊在上海患瘧疾和傷寒。待身體稍好,醫生勸她到風景宜人之處休養。正巧,梁實秋接受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的邀請,到青島大學執教,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青島當然是風景宜人之地。於是,俞珊隨梁實秋前往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任職,權且休養。

俞珊的到來,引來趙太侔的追求。趙太侔與原配妻子離異,愛上比自己小19歲的俞珊,並與俞珊結婚。「蜚聲戲劇界之名閨俞珊女士與趙太侔君新婚」,在當時的青島,一時間成為新聞。

江青在青島住在黃縣路7號趙太侔家。江青翻閱著俞珊的劇照相冊,對俞珊極為羨慕。雖然俞珊只比江青大6歲,但是江青稱她為師母,而且喊得很親熱。

在趙太侔、俞珊那裡,江青邂逅了俞珊之弟俞啟威,陷入了熱戀之中……

據鄧宛生女士在電話中告知筆者[9],當時她還充當信使,在江青與俞啟威之間傳遞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