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鐵在燒:中國人民志願軍鐵原大戰實錄 > 轎巖山之戰 >

轎巖山之戰

轎巖山之戰,發生在1953年夏季,當時,劉老所屬第68軍隨同20兵團司令部一同入朝,在金城正面與美韓軍進行拉鋸戰。劉老提到,第67、68軍出現在前線,曾在美韓軍中引發恐慌。理由也很簡單:中國人的「首都兵團」出動了,這個仗不好打!

為何67和68軍被稱作「首都兵團」呢?因為這兩個軍的部隊是1949年開國大典上的閱兵部隊。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這兩個軍被選為受閱部隊,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當時的駐地離北京最近而已。

對於轎巖山反擊戰,也就是金城戰役第三階段的戰鬥,我方戰史是這樣描述的:「金城戰役是朝鮮戰爭進行的最後一場戰役,自1953年7月13日起至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歷時15天。這場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以來進行的惟一一次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此次戰役志願軍集中了20兵團的第21、第54、第60、第67和第68軍以及第24軍,總兵力達到24萬人,同時集中了1360門火炮,形成強大的進攻力量,在金城以南——牙沈裡至北漢江間22千米地段上對對面韓國第3、6、8、9共4個師團展開進攻。其中,7月14日凌晨,志願軍第203師609團第2營和第607團的一個偵察班組成的作戰支隊,穿過韓軍的炮火封鎖區,摧毀了位於二青洞(利川洞)的韓軍首都師團第1團團部,這是該戰役中最經典的戰例,由於在此團部繳獲一面繡有白虎頭圖案的旗幟而聞名為「奇襲白虎團」。至7月16日下午時分,志願軍戰線已向南擴展192.6平方千米,達到既定戰役目標。與此同時,部分韓軍陣地由美軍及韓軍預備隊接防,從16日開始,美軍第3師、韓國軍第5、7、11師團以及3、6、8、9師團的殘餘部隊向志願軍連續反撲,截至7月27日停戰的11天裡,志願軍第20兵團打退了美軍和韓軍的連續反撲1000餘次,韓軍攻佔了的白巖山、黑雲吐嶺等地點,但志願軍守住了其餘的、新佔領的約180平方千米的地區。此役志願軍損失20000餘人,韓國軍隊損失50000餘人。」

如果單從戰績而言,似乎轎巖山之戰並不突出。其原因有三。第一,此戰敵我傷亡比例而言,大體是2.5:1,與第三次戰役追擊韓軍15:1的紀錄相比有相當差距。第二,此戰我軍打垮美韓軍之後,達到戰役目的,將其在金城以南的陣地奪取,拉平了戰線。但是轎巖山所處的金城以南陣地,本由志願軍67軍部隊駐守,後被美軍攻佔。所以,此地屬於此前我軍一度丟掉的,金城戰役屬於收復而已。

第三,此戰打的主要是韓軍,在技術層面上,比美軍要低一個檔次。據劉老講,此戰之前,我軍當時的主要目標,是打美軍,通過打擊美軍,迫使其收斂在談判桌上的囂張氣焰,為我軍在板門店的談判代表撐腰。然而,在轎巖山戰役打響之前,上面的精神卻為之一變,這次作戰,主要的目標是把韓軍打痛。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當時「聯合國軍」內部也出了分歧:經過多年的戰爭,美國將領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即便在鐵原這種形勢上佔盡上風的作戰中,中國軍隊也是一個難以擊敗的對手。同時,美國國內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這樣的情況下,美方對談判越來越熱心。然而,韓國總統李承晚卻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強硬,力主把戰爭打下去,甚至以獨自繼續戰爭相要挾。由於美國此前把李承晚吹捧成了一個鬥士和英雄,面對這種要挾十分頭疼又無可奈何。美國在前線的作戰逐漸消極。接替李奇微的克拉克將軍甚至表示,應該讓中國人給李承晚一個教訓。

此時,中國和美國的看法倒比較相似,也認識到戰爭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這個國家的問題。所以,也準備給阻撓談判的韓國軍一個教訓。只不過,相似並不意味著相同。美軍作戰消極,主要體現在對韓軍的進攻作戰缺乏配合,希望韓國軍隊在進攻戰中吃些苦頭。無奈,中國人並不按照美國的指揮棒轉,他們的「教訓」方法是打垮金城以南的韓軍,奪回這塊失去半年之久的陣地。事實上,通過這一戰,志願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至少爭取到了140平方千米的土地。這一下,美軍只能吃一個啞巴虧了。

雖然如此,軍事學家卻不得不承認,這次戰鬥,在進攻作戰中是非常精彩的,值得寫入世界軍事戰史之中。

從戰術角度,轎巖山反擊戰的亮點在於,我軍是在仰攻敵軍完整築壘陣地中取得勝利的。美軍攻佔轎巖山後,將其前方與志願軍二線陣地對峙的戰線稱為「密蘇里線」。很明顯,美國人是想停戰的時候依然站在這條線上。

轎巖山一帶志願軍與敵對峙,地形很利於美韓軍的防守。特別是美軍佔領此地已有半年,期間不斷修建工事,該地區西起金化,東至北漢江,由南朝鮮軍首都師和第6、第8、第3師防守。其基本陣地構築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點、地堡群,並以塹壕、交通壕相連接,形成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體系。每個制高點從山頂、山腰、山腳組成多層火網,依托山頂支援山腰、山腳。在火力能控制的條件下,陣地盡量前伸,防止對方沿山溝谷地迂迴側後,確保主陣地安全。因此,整個轎巖山地區已經成了一個大的山地要塞,極其難以攻擊。

轎巖山及其相連高地,橫亙在雙方對峙前線,縱深達7千米,美韓軍的防線是多層次、多防禦線佈局,攻打這一陣地顯然需要不斷突擊,對部隊的連續作戰能力要求很高。而且這塊陣地是一塊凸出的台地,可以俯瞰志願軍整個戰線後方,所以,志願軍對其也是勢在必得。

在類似的地勢上作戰,美軍曾有過組織記者觀摩,重炮轟擊志願軍陣地後,步兵突擊卻被完全打垮的經歷。可見炮火的優勢在山地地形限制下會受到極大影響。

守衛轎巖山的,是韓國軍第3、第6和第8師,但在防禦作戰中,美軍依然為韓軍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在轎巖山上,就放置有美軍555重榴彈炮營等配屬部隊,配合韓軍防禦。

在這次戰鬥中,志願軍部隊的攻擊開始並不順利,在總攻前一直對那裡的美韓軍零敲碎打,雖英勇奮戰,但面對敵軍的深溝高壘,部隊損失很大,並不能取得優勢。

面對這樣一個堅固築壘的地區,志願軍戰役指揮部門詳細研究了對方的佈陣,認為既然這塊台地如此難打,何不迂迴攻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