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鐵在燒:中國人民志願軍鐵原大戰實錄 > 朝鮮戰場上打出來的王牌軍 >

朝鮮戰場上打出來的王牌軍

志願軍在這種防禦作戰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態勢呢?在鐵原戰役也可以說第五次戰役之後,整個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從進攻轉為防禦。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在此後階段的戰爭中,朝鮮戰場3支特別有特點,特別有標誌性的部隊。這3支部隊在入朝之前並不是解放軍中的王牌軍,但是他們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王牌軍的名聲,而時間剛好都集中在第五次戰役前後。

鐵原的鐵血大阻擊,打出63軍的名聲;堅守上甘嶺打出了50軍的威名,而24軍本來是默默無聞的部隊,此時卻以獨特的冷槍作戰方式打出了王牌的氣勢。這3支部隊的作戰方式,都是地道戰和麻雀戰的結合,與坑道和冷槍密不可分。

從地理上來講,我們看到鐵原這個地方,是朝鮮北部防禦一個聯接點,在第五次戰役之後,整個志願軍的作戰轉入了防禦。鐵原之戰為主力爭取了緩衝時間。此時,我們要做的最主要、最急迫的工作就是把整個朝鮮北部志願軍和人民軍控制的地域建設成密不透風的防禦圈,在這個防禦圈的正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鐵原是一個關鍵的棄子。

防衛鐵原,188師在塹壕中火力稀疏但是非常準確,美國人曾說,只要槍一響,我們就有人倒霉。顯然,188師除了正規的陣地防禦,還採用了類似麻雀戰的打法打正規戰。

而針鋒相對和敵人的作戰,是防守上甘嶺一線部隊的驕傲,但主要依靠的也是塹壕戰。第五次戰役之後,克拉克接替了聯合國軍的指揮,他是登陸作戰的行家,雖然名氣不大,但戰術高超。在這種情況下,吃過仁川登陸大虧的中朝部隊,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建立東西海岸反登陸的作戰指揮部上,大量的兵力集中在東西海岸進行反登陸防禦的準備,修建了大量以坑道和交通線為主體的防禦縱深。而聯接正面上防禦體系和東西兩岸防禦體系的聯接點,就是上甘嶺。這時候的部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隨時準備和敵人作戰,也正在這個時候,另類的24軍在上甘嶺創造出了冷槍作戰的典型的作戰方式。

我們知道,上甘嶺是正面防禦作戰,但是事實上,在上甘嶺的前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戰場,那就是板門店的談判戰場,防禦作戰不僅關係到陣地防禦的狀況,而且決定了政治戰場是否勝利,也決定後方東西海岸防禦體系是否會變成真正的大規模戰鬥。因此志願軍不斷有效殺傷敵人的同時,還要穩固現有陣地。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打打,看看」的政治態勢,但從戰士的角度上來說,這種態勢就變成了「看看,打打」。

看的是什麼呢?看敵人在自己視線所及的陣地上大搖大擺來回走動,於是怎麼打,打不打就不僅僅是軍事問題,也成了政治的問題。因為你看到了什麼不要緊,但一旦開打,有可能會影響到前後方的軍事變化和動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歷來非常在乎政治影響,很擔心自己打得尺度萬一控制得不好,反而會影響前方的政治談判或者後方的軍事局勢。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指揮員就選擇一種謹慎地打的方式,有限地打,不主動地打。在這種,隋況下,政治上雖然穩妥了,卻給很多士兵很多戰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