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鐵在燒:中國人民志願軍鐵原大戰實錄 > 耐人尋味的話題 >

耐人尋味的話題

在朝鮮戰爭中,雙方的兵器對比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話題。

從中美雙方的資料來看,當時兩軍在輕武器方面相差無幾,但蘇式波波莎衝鋒鎗,因為有一個可以在射擊中不需要離開瞄準線就可以更換射速的特殊功能而備受青睞。在這個領域可說中方甚至略勝一籌。

在近距離火力支援方面,美軍的57毫米無後坐力炮不敵中國使用的蘇聯1937式82毫米迫擊炮。這種迫擊炮射速高,輕便而且性能穩定,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時候,依然是備受阿富汗游擊隊青睞的武器。但是,美軍使用的火焰噴射器,對築壘防守的志願軍防禦部隊來說又是極大的威脅,因此,這個領域雙方平分秋色。

然而,一到重武器的領域,美軍就轉為一枝獨秀。蘇聯提供的T-34坦克不能說性能不好,但面對潘興、巴頓等美軍坦克依然略遜一籌,而且數量上不成正比。奉行大炮兵主義的蘇聯,提供的火炮雖然具有當時較為先進的性能,但同樣因為數量的原因,無法與美軍抗衡。

鐵原之戰中,儘管志願軍進行了極為頑強的抵抗,但從美軍方面的戰史來看,與敵軍傷亡對比依然頗為懸殊。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重武器方面的不平衡。

像種子山這樣,佔據一點固定陣地與美軍對戰的情況,志願軍本來應該是盡量避免的。但是,戰局的發展和防禦時間的要求迫使志願軍不得不依然採取這樣的戰術。2營的犧牲,拖了美軍一個上午的時間。使得566團可以後退,並在預備陣地繼續組織防禦。此後,志願軍與向前推進的美、加軍隊在這一帶不斷交手。這種戰鬥規模不大,但又讓對手無法迴避。

和中國軍隊連續幾天拉鋸作戰之後,加拿大25旅的鬥志終於耗盡。一直到6月中旬,該旅始終在種子山地區休整,擔任警戒任務,沒有繼續參加進攻。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參戰的加拿大官兵傷亡共計1558人,其中516人陣亡。

按照貝文·亞歷山大的看法,第五次戰役後撤期間,抵抗最頑強的是北線的朝鮮人民軍。他們與美韓軍的戰鬥,達到了不死不休,頑強固守每一個陣地的地步。而鐵原阻擊戰中,中國軍隊的表現,最大的亮點並不在頑強,而在頑強與靈活戰法的結合。中國軍隊會在必要時放棄一些陣地,但總是給對手保持壓力,並維持自己的建制。亞歷山大因此認為鐵原一帶的志願軍部隊戰鬥決心不堅,所謂鐵原阻擊戰並不非中國所描述的那樣燦爛。

其實,這是美國軍事歷史學家研究中國現代戰史的通病。美軍很少有人理解「以空間換時間」、「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這類中國軍隊的基本戰法。朝鮮人民軍的頑強固守固然帶有衛國守土的悲壯,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卻深知在劣勢中保存有生力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