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鐵在燒:中國人民志願軍鐵原大戰實錄 > 悲壯的命令 >

悲壯的命令

仗打到這個地步,無論是士氣高漲還是趾高氣昂,都可以用來形容美軍右路兵團了。僅僅數日就連破志願軍幾道防線,讓李奇威志得意滿。他在《朝鮮戰爭》中寫道:「由於輕而易舉地抵達了臨津江,我甚至一度想進而推進至臨津江與禮成江之間的廣闊沿海平原。所以,我通知聯合國軍總司令,我打算改變原計劃,準備以第1軍以及第9軍的左翼部隊朝鐵原方向運動。」

對於鐵原阻擊戰的意義,一直有一些爭議。有些歷史學者認為,當時美國國會對在朝鮮半島越過三八線攻擊態度消極,並沒有全部佔領北方,飲馬鴨綠江的作戰計劃。可是他們偏偏忘記了,在五次戰役美軍最初的計劃中,鐵原也不在其攻擊範圍之內。說到底,在古今中外的戰史中,都是戰局決定政策,而不是政策決定戰局的。

從戰局中可以看出,如果被美軍迅速佔領鐵原這個樞紐,在鐵原以南的志願軍三個兵團和朝鮮人民軍一個軍團,就會成為美軍的口中之食。而志願軍在開城-平壤方向上,既沒有足夠的機動兵力,也沒有預設防禦工事,人民軍主力尚在左翼遠端,如果美軍向前推進,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的了。

這和麥克阿瑟發動仁川登陸時的戰局簡直如出一轍,都是將對方主力機動兵團攔截在南方,而後面對北方形同虛設的防線。唯一不同的是,麥克阿瑟是通過從海上登陸,佔領仁川卡住人民軍的咽喉的,而李奇威,是要通過陸地上的疾進,攻佔志願軍主力必經的鐵原,來封死中國人的退路。可以想像,如果李奇威能夠完成這樣一場戰役,迎接他的決不會是獨斷專行的指控,而只能是響徹雲霄的歡呼。

也許正因為歷史太相似,因此彭德懷給63軍軍長傅崇碧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代價掩護主力撤退,掩護主力完成集結和構築二線防禦陣地。對於剛剛從血火中殺出一條血路的63軍官兵來說,這一行命令背後隱含的悲壯,已經不能用語言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