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鐵在燒:中國人民志願軍鐵原大戰實錄 > 二 山頂上的混戰 >

二 山頂上的混戰

讓我們回到580.7高地旁邊的小山。唐滿洋的打法現在想來其實不太科學,他直接把當年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經驗搬上來了。中國當年窮,共產黨窮,國民黨也窮,要是國民黨兵裡混著一個戴夜光表的,那肯定是哪個將軍藏在裡面。但在美軍裡,一個大兵照樣買得起夜光表,這個唐滿洋可就想像不出來了。63軍是五次戰役才入朝的,正式跟美國人打仗才不到一個月,和老美打交道的經驗,淺薄得很。

然而,老唐的運氣卻好得不能再好。戰鬥結束以後,連比劃帶說地問俘虜:「你們指揮官是誰?」有人沮喪地一指老唐腳前那睡袋--就在那裡……

這魯莽的一槍,引來的是一片大亂。但對志願軍的夜襲部隊來說,響槍的時候唐滿洋身邊只有幾個人,大多數戰士還在小山的半腰。好在唐滿洋帶的兵,全是老兵,戰鬥經驗極為豐富。63軍脫胎於冀中野戰兵團,很多「老」兵年齡只有二十出頭,卻已經打過四五年的仗。河北老兵油滑得很,幾乎個個都是一對射就拿子彈往頭皮上蹭,一拚刺刀就往人家大腿上開槍的主兒。現在聽頂上一聲槍響,老兵們知道戰鬥已經開始,但自己根本來不及加入,怎麼辦?他們不約而同地掏出手榴彈,照著上面就扔--冀中野戰兵團是和日軍作戰中誕生的,土八路裝備差,最看家的本事就是扔手榴彈。

從我們後來得到的資料分析,這批美軍空降兵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按照美軍游擊戰專家阿圖·邦特的建議建立的特種部隊--游騎兵。他們都是軍中最精銳的官兵,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他們的得意之作。這支戴貝雷帽的部隊通常都是大軍的開路先鋒,他們的座右銘是「游騎兵,打前鋒(Rangers,leadtheway)」,繡著Ranger字樣的黑色貝雷帽及飄帶型臂章,一直是游騎兵的象徵。

精銳就是精銳,他們的反應很快,聽到槍聲很多人從夢中醒來就去抓槍。而河北老兵的手榴彈,此時正好在他們中間開花。劇烈的爆炸聲過後,第一批跳起來的美國兵幾乎沒有能夠直立的了。

對老兵來說,槍聲就是命令,所以,儘管已經幾天沒有正經吃過東西,但唐滿洋的一聲槍響彷彿給部下打了強心劑,他們投出手榴彈,隨即以驚人的速度攀越障礙,衝進美軍宿營地的時候,美國兵還沒有幾個人能拿到武器。

此後的戰鬥變成了一場混戰。這場混戰是一邊倒的,因為美國兵幾乎沒有人在射擊。大多數美軍連衝鋒鎗的保險都來不及打開,就遭到志願軍的攻擊。而且由於失去了指揮,美軍此時亂成一團,何況如果這時能用衝鋒鎗掃射,很可能把誤傷戰友。

這不是肉搏,唐滿洋的部下用的都是上了刺刀的蘇聯騎槍,面對這種寒光閃閃的東西,美國兵短短的衝鋒鎗根本無從招架。

入朝換裝的時候,唐滿洋憋了一口氣:566團只有第一連(尖刀連)全部換裝了波波莎衝鋒鎗,其實要論戰鬥力,一連裡還有不少是從東北入伍的新兵。他所在的三連呢,就是因為排了個第三,結果只給換了蘇聯騎槍。這玩意兒看著好,可打起來三發子彈就貼殼,哪有一掃一片的衝鋒鎗管用?要不是用衝鋒鎗每人要攜行五百發子彈的規定讓人有點兒膽寒,老唐早就連部營部一級級找上去了。

現在看來,用這落後的傢伙也不是沒好處的。美軍沒有死戰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美國兵乖乖舉起了手。只有少數人還在和志願軍糾纏,但也主要是在掙扎著逃跑,並沒有多少還手之力。

老唐自己對衝鋒鎗沒興趣,他用慣了的二十響駁殼槍可連發可點射,威力不亞於衝鋒鎗,要想過癮老唐更喜歡用郭留諾夫重機槍,那可是飛機都打得下來的玩意兒。

可能讀者朋友要問了,唐滿洋當時也在小山頂上,一排手榴彈他沒事兒麼?有事兒那就不叫唐滿洋了。他一槍擊斃美軍指揮官,正要邁步的時候,忽然天上亂鴉投林一樣飛過一群怪鳥。老唐馬上明白這是部下們拿自己開涮呢:「你們扔手榴彈倒是招呼我一聲兒啊!」幾乎是本能,老唐一頭撲倒在地。所有的手榴彈都投在老唐前面,這就叫默契。

老唐爬起來後沒有參加搏鬥,而是靠一雙夜眼,甩著一支駁殼槍,一邊往前走一邊打,只要看到還有美國兵在和部下糾纏,老唐甩手就是一槍。的確是甩手一槍,因為他用駁殼槍的動作很特別,不是瞄準了打,是一甩一甩地打,向外甩著打,演示的時候彷彿拿鞭子橫著抽人。我曾給一位河北的抗日老兵表演過這個動作,這位羅金寶的原型之一歎口氣說:「老唐這樣甩著打的都是神槍手啊,那是拿子彈喂出來的!」

打了幾槍,沒法打了--只見一個戰士和一個大個子黑人兵滾成一團。老唐比了幾下始終沒找到機會打,一偏頭,對通信員說話了:「姚顯儒,咱們新發的那個小刀子,不知道快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