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全民蠢萌的美國:其實是一本全面的美國文化觀察筆記 > 楔子 >

楔子

1996年夏末,記者老友西蒙·克爾納從倫敦打電話給遠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我,在英國居住了二十多年後,我剛剛舉家搬到這裡。西蒙最近升任《星期日郵報》副刊《夜與晝》雜誌編輯。他出了個主意給我,讓我開闢專欄,每週寫寫關於美國的文章。

這麼多年來,西蒙總是能成功地說服我去接下各種各樣我沒時間完成的工作,不過這次我絕對要婉言謝絕。

「不,」我拒絕他,「我寫不出,真抱歉。肯定是不行的,我手頭的事情太多了。」

「那你下星期開始可以嗎?」

「西蒙,你好像沒聽懂,我真的做不了。」

「我們想過了,這專欄名稱就叫『大國生活手記』。」

「西蒙,你得給它改名叫『雜誌頁面開天窗』,因為我真的做不了。」

「太棒了,太棒了。」他有點心不在焉地說。我覺得他同時在處理別的事情——我猜是審閱泳裝版樣稿。然後他一直蓋住話筒,對身邊其他人做出重要的編輯指示。

「那麼我們把合約給你寄來。」他回過來跟我說。

「不,西蒙,別這麼做。我不可能每週給你寫專欄。就這麼簡單,你聽明白了嗎?告訴我你聽明白了。」

「太好了,我絕對開心。我們都很開心。好吧,這就開始。」

「西蒙,求你聽我說。我不可能每週寫專欄。真的不可能。西蒙,你在聽嗎?西蒙?喂?西蒙,你還在嗎?喂?渾蛋。」

就這樣,我成了報紙專欄作家,從1996年到1998年9月寫了兩年。我發現週刊專欄的問題在於每週都要更新。現在看起來這當然是廢話,不過在過去的兩年裡,這個事實每個星期都毫無例外地讓我深深震撼——還要一篇文章?又要寫了?我不是剛剛寫過一篇嗎?

提到這個,我其實是想說書中的文章完全不是——也不可能是——體系完整的美利堅畫卷。我所寫的大部分東西都是充斥我生活的雞毛蒜皮,比如郵局寄信、第一次擁有廚房垃圾處理器的興奮異常、美國汽車旅館的興盛……即便是些小事,我仍然認為它們代表了我的進步:從剛搬好家對於週遭事物的困惑,以及不時遭受驚嚇,到現在雖仍然困惑但開始著迷、欣賞和心滿意足(你會發現不論我住在哪裡,困惑都是我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總的來說,在美國我很開心,我希望後面的文章能讓大家完全明瞭這一點。

這些文章最開始是寫給英國讀者看的,當然有很多說明闡釋對於美國人來說冗長多餘——什麼叫作汽車外賣窗口,棒球賽中的季後賽是怎麼回事,赫伯特·胡佛是誰等。我已經盡量將全書中的這些解釋部分去掉,不過因為文字很多,偶爾還是會有遺漏。對此我深感抱歉,疏漏之處還望讀者海涵。

西蒙·克爾納請注意,我想對比爾·申克爾、帕特裡克·詹森—史密斯、約翰·斯特林、盧克·登普西和傑德·馬特斯,以及每一位在各方面給予我極大幫助的人,表達我最誠摯和最持久的感謝。最重要的是——其重要性無可比擬——感謝我親愛的妻子和孩子,被我的寫作拖累卻毫無怨言。

特別感謝小吉米,不論他今後從事哪份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