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東死生門:巴以行走觀察 >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人聲鼎沸 >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人聲鼎沸

下午2點到的,門衛告知必須預約,下一批在4點30分。

等待。通往西牆的台階上,斜靠著幾個乞丐,有人經過身邊時,搖一下手裡的罐子,硬幣叮噹。西牆是哭牆的別稱,因為這堵牆原先是猶太人聖殿西面的圍牆。歷史上,聖殿兩次被毀,今天殘存的西牆成為全世界猶太人的心靈故鄉。猶太人在此追思民族苦難,每每落淚,「哭牆」由此得名。今天,露在地面上的西牆牆體,供人貼近祈禱;其餘部分需要走入隧道參觀。

一個賣素描的猶太人,手撐著椅子背站起來,雙眼半開半閉,唸唸有詞,身體前後晃動,大概是到了禱告時間。素描掛了一牆,內容是學習經文的猶太兒童等。等他重新坐下,我上前問可不可以拍照,他瞥了我一眼說:「有錢買畫,不買走人。」

離哭牆最近,有一家菲拉菲萊店。菲拉菲萊是中東小吃,綠豆製成,有點像中國的素丸子。巴以這一架打得連菲拉菲萊都不放過——我在以色列買的冰箱貼,圖案是菲拉菲萊插著以色列國旗,上書一行字「菲拉菲萊,以色列國食」。巴勒斯坦人見了憤憤地說:「哼,他們連這個都要作假,菲拉菲萊是巴勒斯坦傳統小吃!」其實,生活在一塊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飲食習慣相近。

/哭牆,牆縫裡塞滿心願紙條

這家菲拉菲萊店裡,同樣寫著「以色列國食」。菲拉菲萊太涼,薯條太油,價格是別處的幾倍。一隻黑貓在腳下來回轉悠,綠眼凶凶瞪著我手裡的菲拉菲萊。

回老城。熟悉的猶太區和穆斯林區。猶太區依然是陽光綠草,玩滑板的孩子不時從眼前飛過,理都不理你,兩邊店舖光鮮精緻,價格蜇人。一拐彎,道路變窄,僅容兩人錯身而過,店舖還從窄路兩側逼過來,賣的都是旅遊紀念大路貨,逼過來的店舖裡伸出打招呼的手:「嘿,進來看看!嘿,日本人?中國人?」你就知道到了阿拉伯區。

兩個阿拉伯孩子在路邊做什麼手工藝品,呆呆地望了我一會兒。兩個年紀更小的猶太孩子背著書包從路口跑來。經過阿拉伯孩子面前時,其中一個的猶太小圓帽落地,另一個趕緊幫他撿起來,戴好。

返回猶太區。一個30歲左右的男子走過來,熱情招呼:「我叫謝姆托夫,導遊,可以帶你去戈蘭高地、馬薩達、內蓋夫沙漠……老城,我可以帶你去看許多『秘密的地方』……」他是我今天碰到的第三個自稱導遊的人了。受衝突影響,以色列旅遊業大不如前,導遊們不得不放下身段,守景點待外國人。

「我在這裡已經兩年了。」原本以為這句話可以徹底打消謝姆托夫的念頭,沒想到他走出幾步,又回來誠懇地說:「我帶你去個地方,算是白送的『樣品』。」

一戶人家的院子。轉上頂樓陽台,金頂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歷歷在目。「『阿克薩』的意思是極遠、天邊,」謝姆托夫用英語飛快地說,「但阿克薩不一定在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無根據地把阿克薩同耶路撒冷聯繫在一起,還宣稱對這裡的主權……不過,你可千萬別跟穆斯林這麼說,也別說這是我說的。」他一再叮囑。

/兩個猶太孩子經過阿拉伯區,其中一個的猶太小圓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