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鄰人之妻 > 註釋 >

註釋

[1] 拉德克裡夫·霍爾(Radclyffe Hall,1880-1943),英國現代著名女詩人、作家,早年以詩聞名,其中有些被譜成歌曲,廣為流傳。她一生共出版詩集五部、長篇小說六部,並多次獲得各種獎項,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描寫女同性戀的長篇小說《孤寂深淵》(The Well of Loneliness) 。——譯者注,若無特殊說明,全書下同

[2] 凱蒂·洛菲(Katie Roiphe,1968-),美國作家和記者,代表作為《宿醉之晨:性、恐懼與女性主義》(The Morning After:Sex, Fear, and Feminism)。

[3] 玩伴女郎(playmate),《花花公子》雜誌中“精選當月玩伴”頁的女模特。

[4] 帕夏(pasha),奧斯曼帝國時代行政體系中高級官吏的稱謂。

[5] 流金歲月(Old Gold),美國羅利拉德煙草公司的一款香煙品牌。

[6] “大天空”(big-sky),常用來意指蒙大拿州。

[7] 巴爾加招貼畫(Varga pinups),指由秘魯籍招貼女郎畫家阿爾韋托·巴爾加斯(Alberto Vargas,1896-1982)所繪製的招貼畫。他在20世紀40年代為《時尚先生》雜誌創作了許多以女人為主角的招貼畫,這些女郎被稱為“巴爾加女郎”。

[8] 貴格會(Quaker),又名教友派、公誼會,正式名稱是The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基督教的一個教派。該派成立於17世紀,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和暴力,不尊敬任何人也不要求別人尊敬自己,不起誓,主張任何人之間要像兄弟一樣,主張和平主義和宗教自由。“貴格”為英語Quaker一詞之音譯,意為顫抖者,貴格會的特點是沒有成文的信經、教義,最初也沒有專職的神父,無聖禮與節日,而是直接依靠聖靈的啟示,指導信徒的宗教活動與社會生活,始終具有神秘主義的特色。

[9] 本書於1980年首次出版,當時維多利亞女王確屬在位最久的英國統治者(1837-1901,共63年),而如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即位,已逾66年。——編者注

[10] 塞繆爾·科爾蓋特(Samuel Colgate,1822-1897),美國實業家、慈善家。他的父親,威廉·科爾蓋特(Willian Colgate,1783-1857)創立了以自己姓氏為名的肥皂公司,中文通譯為“高露潔”。

[11] 獵巫原指搜捕女巫與巫師或施行巫術的證據,將被指控的人帶上宗教審判法庭。這一特定行為從12世紀開始,到16世紀臻於頂峰。今日此類事件被視為一種道德恐慌。

[12] 此處的監獄(penitentiary)在美國一些司法管轄區中專指縣或其他地方監獄,關押民事違法者或短期監禁犯。犯人通常被迫勞動,以使其改過自新。

[13] “小藍書”(Little Blue Books),是1919-1978年間朱利葉斯名下的公司出版的系列平裝書籍,內容為文學名著、思想常識類作品。由於其價格便宜、攜帶方便,在20世紀初期曾風靡全美。

[14] 燈黑(lamp black),從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中(如從帶煙油燈的火焰中)沉積出的、細而疏鬆的黑煤煙。

[15] 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美國作家、漫畫家,以冷面滑稽的諷刺小說見長。

[16] 約翰·奧哈拉(John O’Hara,1905-1970),愛爾蘭裔美國作家,關注社會地位和階級差異,擅長描繪有社交方面野心的人物。

[17] W.C.T.U.(Wome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基督教婦女禁酒聯合會。

[18] 吉布森女郎,美國插畫家查爾斯·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1867-1944)所畫的獨立、美麗的女性形象,成為20世紀初美國女性的標誌。齊格飛女郎,20世紀20年代活躍在百老匯的齊格飛(Ziegfeld)歌舞團中的女演員,當時這些演員擁有大量崇拜者和愛慕者。戈爾德溫女郎,塞繆爾·戈爾德溫(Samule Goldwyn,1879-1974)創辦的音樂股份公司旗下有不少名演員、舞者和模特。鮑爾斯模特,1923年,被稱為“模特業之父”的約翰·羅伯特·鮑爾斯(John Robert Powers,1892-1977)創辦模特學校,該校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全盛期,很多模特後來進入好萊塢發展。

[19] 皮爾格林(Pilgrim),意為“朝聖者”。

[20] 《瑪喬麗晨星》(Marjorie Morningstar),赫爾曼·沃克(Herman Wouk,1915-)1955年創作的小說,主人公是個想當演員的女人。

[21] 倫尼·布魯斯(Lenny Bruce,1925-1966),美國脫口秀演員、社會批評家、諷刺作家、劇作家。多次因演出用語而以“淫穢罪”被捕。

[22] 下東區(Lower East Side),紐約市曼哈頓區沿東河南端一帶,猶太移民聚居地。

[23] 愛瑪·戈德曼(Emma Goldman,1869-1940),美國無政府主義者、反戰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因倡導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她被媒體冠以“紅色愛瑪”的綽號。亞歷山大·別爾克曼(Alexander Berkman,1870-1936),以政治激進主義寫作著稱的無政府主義者,也是愛瑪·戈德曼的愛人與終生摯友。

[24]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紐約市曼哈頓南部下西城的一個大型居住區,被稱為藝術家的避風港、波希米亞主義首都、現代LGBT運動的搖籃,也是6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和反文化運動的誕生地。

[25] 亞瑟·西蒙斯(Arthur Symons,1865-1945),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雜誌編輯,受現代法國作家尤其是魏爾倫的影響很深,詩作充滿情色意象,描寫鮮明。喬治·穆爾(George Moore,1852-1933),愛爾蘭小說家、詩人、戲劇家和批評家,曾留學法國學習繪畫,深受自然主義的影響。其代表作有《一個青年人的自白》《愛洛伊絲和阿貝拉》《我的死了的生活的回憶》《埃伯利街談話錄》等。

[26] 福利島(Welfare Island),紐約東河中的島嶼,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和皇后區之間。1828年劃歸紐約市,在此建立工作站和監獄,因而惡名遠播。舊名布萊克韋爾島,1921年改名福利島,1973年為紀念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再次改名羅斯福島。

[27] 阿爾弗雷德·A.克諾夫(Alfred A.Knopf),著名的美國出版人,他於1915年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公司,時至今日,這家公司在國際出版格局中仍佔有重要地位。

[28] 莉蓮·史密斯(Lillian Smith,1897-1966),美國作家、社會批評家。代表作《奇怪水果》(Strange Fruit)描繪了當時被禁止、具有爭議性的種族間戀愛。厄斯金·考德威爾(Erskine Caldwell,1903-1987),美國作家。他擅長寫美國南部的貧窮、種族衝突和社會問題,代表作有《煙草之路》(Tobacca Road)和《上帝的小小田地》(God’s Little Acre)等。因後者描寫農場家庭成員對性和金錢的執念,紐約反墮落協會要求當地法庭禁止其出版。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1895-1972),美國作家、文學和社會評論家。短篇小說集《赫卡特縣回憶錄》(Memoirs of Hecate County)因含有詳盡的性描寫而被禁止銷售。

[29] 詹姆斯·法雷爾(James T.Farrell,1904-1979),美國小說家。因代表作《斯塔茲·朗尼根》三部曲(Studs Lonigan trilogy)而知名,小說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刻畫了芝加哥南區工人特別是青少年的生活。

[30] 阿爾傑·希斯(Alger Hiss)案,1948年8月,《時代》週刊編輯、前美國共產黨員惠特克·錢伯斯(Whittaker Chambers,1901-1961)向當局舉報民主黨人希斯是他的黨內同志,稱希斯和他的同志們企圖在政府機關內安插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錢伯斯的大膽“舉證”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希斯立刻被推上了潮頭,不得不站出來在法庭上與錢伯斯對質。希斯後因偽證罪被判刑五年。

[31] 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1938年至1969年美國國會眾議院設立的反共、反民主機構。它名義上是調查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及其他組織“違反美國利益”的“非美國的”活動,實際上是反共、反民主,迫害共產黨、進步工會和團體及其他進步人士的工具。

[32] 米奇·傑爾克(Mickey Jelke)案,指1953年米奇·傑爾克引誘兩名年輕女性帕特·沃德和瑪格麗特·科多瓦賣淫一案。

[33] 奧布裡·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1872-1898),英國插畫家、作家,繼王爾德之後唯美主義運動的突出人物。畫風深受新藝術的曲線風格和日本木刻粗獷感的影響,畫作中明顯的性感和情慾讓批評家及公眾吃驚,有天才的插圖畫家之譽。

[34] 蓋爾語(Gaelic),主要用於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凱爾特文化區,發音類似於德語。包括蘇格蘭蓋爾語和愛爾蘭蓋爾語。

[35] 西裡爾·康諾利(Cyril Connolly,1903-1974),英國文學評論家、作家,曾任知名文學雜誌《地平線》(Horizon) 主編。阿內斯·尼恩(Anaïs Nin,1903-1977),出生於法國的美國女作家,世界最著名的女性日記小說家,西班牙舞蹈家,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情人。她被譽為現代西方女性文學的開創者。

[36] 勞倫斯·都瑞爾(Lawrence Durrell,1912-1990),英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旅行作家,代表作為《亞歷山大港四部曲》。

[37] G.P.帕特南之子出版社(G.P.Putnam’s Sons),成立於1838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出版社,是全美首家設立倫敦分部的出版社。

[38] 理查德·埃夫登(Richard Avedon,1923-2004),美國著名時尚攝影師。

[39] 社交名人錄(Social Register),美國上流社會家庭的姓名、地址索引手冊。

[40] 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1908-1964),英國作家、記者,最知名的作品有詹姆斯·邦德系列和兒童故事《萬能飛天車》等。

[41] “新邊疆”(New Frontier),這是肯尼迪1960年7月在洛杉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演說中提出的政治口號,後被歷史學家用來稱呼其國內施政綱領。在提名演說中,肯尼迪說:“我們今天站在新邊疆的邊緣。這是60年代的邊疆,充滿吉凶難卜的機會和危險的邊疆,充滿希望而又遍佈威脅的邊疆。”

[42] 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美國最老字號的服裝品牌之一,亞伯拉罕·林肯是它的忠實顧客。

[43] 好萊塢男生俱樂部(Boy’s Club of Hollywood),救濟貧困少年兒童的慈善組織。

[44] 哈利·胡迪尼(Harry Houdini,1874-1926),本名埃裡希·懷茲,被稱為史上最偉大魔術師、脫逃術師及特技表演者。維吉爾·格裡森(Virgil Grissom,1926-1967),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執行過水星—紅石4號、雙子星座3號以及阿波羅1號任務。1967年1月27日,格裡森與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在阿波羅1號的一次例行測試中因艙內大火犧牲。查爾斯·愛迪生(Charles Edison,1890-1969),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和第二任妻子的孩子。他是商人,曾經出任美國海軍部副部長和部長,還當過新澤西州第42任州長。沃爾特·克萊斯勒(Waler Chrysler,1875-1940),汽車製造商、克萊斯勒汽車的總裁和創始人。喬治·卡斯特(George Custer,1839-1876),美國騎兵軍官。美國內戰期間,他緊追南方聯盟軍總司令李將軍,迫使其投降。1876年在襲擊蒙大拿州小比格霍恩河附近的印第安人營地時戰敗身亡。

[45] 扶輪社(Rotary Club),一個全球性的由商人和職業人員組織的慈善團體,在全球範圍內推銷經營管理理念,並進行一些人道主義援助項目。青年商會(Junior Chamber of Commerce),旨在讓青年人步入社會的服務性社團,1915年由亨利·格森比爾創辦,初名“青年勵進會”。1919年該社團得到聖路易斯市商會的贊助,改名“青年商會”,至1920年6月,發展為美國全國性的青年商會。

[46] 約翰·伯奇協會(John Birch Society),美國的反共極右組織,支持限制政府權力,反對財富重新分配和經濟干預。該組織反對60年代的公民權利運動,認為該運動已經被共產主義滲透。

[47] 羅傑斯·霍恩斯比(Rogers Hornsby,1896-1963),美國著名棒球運動員、教練。1963年,因心臟病發去世。

[48] 什一奉獻(Tithing),基督教教義規定,教民須將所得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上帝。

[49] 克裡奧爾人(Creoles),指首批定居在西印度群島或美國南部的歐洲人的後裔。

[50] 諾福克(Norfolk),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東北部城市。

[51] 原文為Taramolinas,疑為刊誤,似應為Torremolinos,是西班牙太陽海岸的中心城市。

[52] 盧奧(Luau),夏威夷語音譯,表示傳統夏威夷聚會或宴會。

[53] 波納佩島(Ponape),波恩佩島(Pohnpei)的舊稱,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中最大的島嶼。

[54] 特魯克島(Truk),丘克群島(Chuuk Islands)的舊稱,屬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55]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1935年上映的米高梅公司拍攝的電影。該片改編自美國小說家查爾斯·諾德霍夫(Charles Nordhoff,1887-1947)和詹姆斯·諾曼·霍爾(James Norman Hall,1887-1951)合著的同名小說,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56] 韋恩赫爾·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德、美火箭專家,20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曾是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總設計師。納粹德國戰敗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間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

[57] 斯普特尼克號(Sputnik),又稱衛星1號,是第一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蘇聯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將其發射升空。

[58] 代頓(Dayton),美國俄亥俄州西南部城市。

[59] 艾倫·謝潑德(Alan Shepard,1923-1998),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執行過水星-紅石3號以及阿波羅14號任務。謝潑德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員,也是第五個踏上月球的人。約翰·格倫(John Herschel Glenn,1921-2016),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執行過水星-大力神6號以及STS-95任務。格倫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

[60] 安·蘭德(Ayn Rand,1905-1982),原名阿麗薩·濟諾維耶芙娜·羅森鮑姆(Alisa Zinovyevna Rosenbaum),俄裔美國哲學家、小說家。她的哲學理論和小說開創了客觀主義哲學運動,她同時也寫下了《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等數本暢銷小說。

[61] 埃利斯島(Ellis Island),美國紐約市附近的小島,1892-1943年間是美國的移民檢查站。

[62] FUCK為Freedom Under Clark Kerr的縮寫。克拉克·克爾(Clark Kerr,1911-2003),美國教育改革家、勞動和工業關係經濟學家。曾經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第12屆校長(1958-1967)。

[63] 蓋佐·羅海姆(Géza Róhiem,1891-1953),匈牙利心理分析學家、人類學家。

[64] 排便控制道德觀(sphincter morality),指嬰兒在學會控制排便時期形成的節儉、頑固等人格特徵。

[65] 羅爾芬健身法(rolfing),姿勢訓練與肌肉按摩相結合的健身法。

[66] 弗裡德裡希·S.佩爾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1893-1970),德裔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專家,創立了格式塔療法,強調人是有組織的整體,把心理或行為看作情感、思想、行動的整合過程。

[67] 吉杜·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哲學家,同時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他是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人,在20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宗教產生過重大影響。

[68] 納芙蒂蒂(Nefertiti),公元前14世紀埃及法老阿肯納頓的王后。

[69] 布魯斯·卡頓(Bruce Catton,1899-1978),美國歷史學家、記者,代表作是有關美國內戰的一系列作品。

[70] 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1933-2018),美國作家,代表作包括描述美國猶太人生活的小說《再見,哥倫布》(1959),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肯定。他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質,劇情包含哲學思想,模糊現實與虛構,探索猶太人和美國人身份認同。他因《波特諾伊的怨訴》(Portnoy’s Complaint)逐漸成名,這本小說也入選了《時代》雜誌百佳小說。

[71] 莫莉·布魯姆(Molly Bloom),詹姆斯·喬伊斯小說《尤利西斯》男主角利奧波德·布魯姆的妻子,放蕩不羈,追求肉慾。整部小說在她的意識流中結束。

[72] 弗蘭西斯·達菲(Francis Duffy,1871-1932),加拿大裔美國軍人、羅馬天主教神父。

[73] 黑魔鬼(Black Devils),香煙品牌名,此處指代黑人。

[74] 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正式行政區名為克林頓,又俗稱為西中城,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西岸的一個地區。地獄廚房早年是曼哈頓島上一個著名的貧民窟,聚居著由愛爾蘭裔移民組成的勞工階層,以雜亂落後的居住品質、嚴重的族群衝突與高犯罪率而聞名。

[75] 菲奧雷洛·拉瓜迪亞(Fiorello La Guardia,1882-1947),美國意大利裔政治家、美國共和黨成員,曾任紐約市市長。拉瓜迪亞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新政”的強力支持者,因成功領導紐約市從大蕭條中復甦而聞名全國,紐約都會區三大機場之一的拉瓜迪亞機場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76] 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1925-2012),美國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戈爾出身於顯赫的政治家庭,是美國政治的犀利評論者。他於1948年寫的小說《城與柱》(The City and the Pillar) ,作為美國第一部明確反映同性戀的小說引起社會爭議。

[77] “彼得”代指男性生殖器。

[78] H.L.蒙肯(H.L.Mencken,1880-1956),美國記者、諷刺作家、文化評論家。

[79] 赫斯特集團(Hearst Corporation),總部位於紐約的美國出版巨頭,創始人是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William Hearst,1863-1951)。該集團擁有《時尚》《時尚先生》《時尚芭莎》《ELLE》等眾多有影響力的雜誌。

[80] 達蒙·魯尼恩(Damon Runyon,1880-1946),美國記者、作家,最為知名的是描寫禁酒時期紐約百老匯的短篇小說。“達蒙·魯尼恩筆下的那號人物”通常指出生在布魯克林或者中城的(由富人的情婦、品行可疑的女人等構成的)“風流社會”人士。

[81] “暖手籠”(muff),在俚語中代指女陰。

[82] 哈萊姆(Harlem),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一個社區,曾經長期是20世紀美國黑人文化與商業中心,也是貧困與犯罪頻發的地區。

[83] 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 Workers),簡稱UAW,1930年誕生於美國底特律,是美國最大的工人協會。

[84] 以上三人都是美國著名電台主播。

[85] WBAI,紐約太平洋廣播電台(Pacific Radio Network)的一個非營利性的頻道。

[86] 詹姆斯·阿吉(James Agee,1909-1955),美國作家、記者、詩人、劇作家及影評人,在20世紀40年代,他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影評人之一。他的自傳體小說《家中喪事》(A Death in the Family,1957) 在其身後為他贏得了1958年普利策獎。

[87] 《村聲》(The Village Voice) 週報於1955年10月26日在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創辦,意為該村的聲音,因所在地有大量藝術家聚居,故報紙著眼於文化藝術的報道與評論,持左翼立場,在美國知識分子中有較大影響力。

[88] 孤女安妮(Little Orphan Annie),同名連環漫畫中的人物,沃巴克斯是位善良的百萬富翁,收養孤兒安妮做養女。

[89] 爵士時代(Jazz Age),一般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約十年時間。這段時間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

[90] 科爾內留斯·范德比爾特·惠特尼(Cornelius Vanderbilt Whitney,1899-1992),美國實業家、電影製作人、作家,曾任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是美國兩大著名家族范德比爾特和惠特尼家族的成員。

[91] 《白日美人》(Belle du Jour) ,法國導演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l,1900-1983)的電影作品,片中講述年輕漂亮的太太塞韋麗娜不滿足無聊的家庭生活,每天下午偷偷去妓院賣淫,被冠以“白日美人”的別名。

[92] 古魯(guru),本指印度教、錫克教中的精神導師、聖人。

[93] 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1907-1988),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硬科幻小說大師,其代表作有《星際傘兵》《嚴厲的月亮》《雙星》《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

[94] 不同教派對十誡的排序略有不同,天主教中第九誡是“不可貪戀鄰人的妻子”。

[95] 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1782-1852),美國著名的政治家、法學家和律師,曾三次擔任美國國務卿,並長期擔任美國參議員。他一生政治觀點多變靈活。1957年,美國參議院將韋伯斯特評選為“最偉大的五位參議員”之一。

[96] 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1805-1844),舊譯斯密約瑟。

[97] 布裡格姆·揚(Brigham Young,1801-1877),舊譯楊百翰。

[98] 阿爾伯特·布裡斯班(Albert Brisbane,1809-1890),美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是在美國推廣傅立葉理論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人類的社會命運》(Social Destiny of Man) 。

[99] 奮興派(Revivalists),美、英等國基督教新教派別,亦稱“教會復興派”。19世紀,產生於美國清教徒移民中,不久,又傳到英國。為謀求教會的“復興”,該派制著重鼓動宗教狂熱。19世紀中葉,被稱作“奮興布道家”的穆迪、桑基等人先後在美、英各地舉行“奮興布道會”,宣揚“教會大復興”。有些“奮興會”在舉行布道會時哭喊喧鬧,他們稱之為“心靈奮興”(也叫“靈性復興”或“被聖靈充滿”)。

[100] 至善論(Perfectionism)的前提是任何人只要皈依基督就可以得救,而且得救之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而達到“至善”的境地。這一論點從根本上推翻了加爾文保守的“預定論”教義,確立了人的地位,並且給人以改造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和希望。

[101] 威廉·洛伊德·加裡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1805-1879),美國著名廢奴主義者、記者、婦女參政論者、社會改革家。1831年他與人合作,創辦了著名的廢奴主義報紙《解放者》(Liberator) 。

[102] 萊曼·比徹(Lyman Beecher,1775-1863),長老會牧師、美國禁酒協會的成立者和領導人,也是美國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共有13個子女,其中許多人有所成就。

[103] 1872年,媒體披露亨利·比徹與副手西奧多·蒂爾頓的妻子伊麗莎白有婚外情。1874年西奧多提起訴訟,最終以陪審團不能取得一致意見而告終。此案是當時美國最為著名的案件之一。

[104] 維多利亞女王一生育有九個子女。

[105] 瑪格麗特·桑格(Margaret Sanger,1879-1966),舊譯山額夫人,美國控制生育運動領導人,提倡優生學,美國生育控制聯盟(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創辦人,1922年曾到中國宣傳生育控制。

[106] 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國心理學家、行為學家、作家、發明家、社會學者及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

[107] 山德士上校(Colonel Sanders),快餐肯德基的創始人。

[108] 褐砂石房屋(brownstones),一種用褐砂石作外牆的樓房,一般為富有階層所居住。

[109] 曼特羅(mantra),印度教和大乘佛教中的禱文、符咒。

[110] 龐蒂亞克(Pontiac),美國通用汽車公司2009年之前生產的汽車品牌。

[111] 生命之符(ankh),又稱“安卡”,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之一,解作“生命”之意,形象是一個上面有圓柄的十字。

[112] 康福特(Comfort),在英文中有舒適、怡然自得的意思。

[113] 普羅富莫應召女郎醜聞,是指時任英國陸軍大臣的政治家約翰·普羅富莫(John Profumo,1915-2006)在1961年與一名19歲的應召女郎克裡斯蒂娜·基勒(Christine Keeler)有過短暫的關係,而基勒在同一時期也與蘇聯駐英大使館的高級海軍武官葉夫根耶夫·伊萬諾夫(Yevgeny lvanov,1926-1994)有染。因為涉及國家安全問題,該事件在英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63年普羅富莫被迫辭去陸軍大臣、下議院議員和樞密院顧問的職務。

[114] 《尋找顧巴先生》(Looking for Mr.Goodbar) ,1977年由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1912-1992)執導的劇情片,講述了一名女教師晚上到酒吧尋歡,不料惹禍上身,最後引起了一場暴烈的大屠殺。

[115] 阿德萊·史蒂文森(Adlai Ewing StevensonⅡ,1900-1965),美國政治家,以其辯論技巧聞名,曾於1952年和1956年兩次代表美國民主黨參選美國總統,但皆敗選。後被任命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16] 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1931-2014)、伊萊恩·梅(Elaine May,1932-)、塞弗恩·達登(Severn Darden,1929-1995)、芭芭拉·哈里斯(Barbara Harris,1935-)均為美國電影與戲劇從業者。其中尼科爾斯曾在1967年憑借《畢業生》一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伊萊恩·梅與邁克·尼科爾斯合演即興喜劇系列節目《尼科爾斯與梅》,在20世紀50年代產生過很大影響。

[117] 富布賴特計劃(Fulbright Program),一項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國際教育交流計劃,根據時任美國參議員J.威廉·富布賴特的提案於1946年設立。

[118] 貝利·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1909-1998),美國政治家、共和黨人,1964年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候選人。他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美國保守主義運動復興的主要精神人物,常被譽為美國的“保守派先生”。

[119] 傅滿洲博士(Dr.Fu Manchu),英國推理小說作家薩克斯·羅默(Sax Rohmer,1883-1959)創作的傅滿洲系列小說中的虛構人物。1913年在《傅滿洲的謎團》(The Mystery of Dr.Fu Manchu) 一書中首次出現。按照書中的描述,傅滿洲是一個瘦高禿頭、倒豎兩條長眉、面目陰險的人。這個角色還通過戲劇、電視、廣播和動漫等方式活躍了超過90年的時間。他標誌性的鬍鬚被稱作“傅滿洲式鬍子”。

[120] 蘭德(Rand),一所著名智庫公司。

[121] 基督教科學派(Christian Science),美國人艾娣(Mary Baker Eddy,1821-1910)1879年所創的基督教教派。該派認為物質是虛幻的,疾病只能靠精神來治療,並稱此為基督教的科學。

[122] 鷹級童子軍(Eagle Scout),美國童子軍的最高級別。

[123] 厄爾·沃倫(Earl Warren,1891-1974),美國著名政治家、法學家,擔任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53-1969年間擔任美國首席大法官。

[124] 雨果·布萊克(Hugo Black,1886-1971),美國政治家、法學家,曾於1927-1937年擔任民主黨亞拉巴馬州參議員,並於1939-1971年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約翰·哈倫(John Harlan,1899-1971),美國法學家,1955-1971年出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亞伯·方特斯(Abe Fortas,1910-1982),自1965年出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至1969年被迫離職。

[125] 正派文學公民聯盟,the Citizens for Decent Literature,簡稱CDL。

[126] 天主教良風團(the Catholic Legion of Decency),於1933年由辛辛那提大主教約翰·麥克尼古拉斯建立,致力於抗擊美國電影中天主教教會認為令人憎惡的內容。

[127] X級,在美國電影分級中指包含兒童不宜的情節的影片。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有許多主流電影如《午夜牛郎》《發條橙》《巴黎最後的探戈》等都被認為是X級。

[128] 服務俱樂部(service club),一種自願的非營利性組織,成員定期聚會組織慈善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

[129]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簡稱ACLU),是美國的一個大型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20年,總部設於紐約市,其目的是“捍衛和維護美國憲法和其他法律賦予的,這個國度裡美國公民享有的個人權利和自由”。聯盟通過訴訟、推動立法以及社區教育達到其目標。

[130] 門寧格基金會(Menninger Foundation),1919年由門寧格家族在堪薩斯州的托皮卡市建立,包括一家診所、一家療養院和一座精神病學學校。

[131] 美國商業促進會(Better Business Bureau),成立於1912年,是一個由地方商業促進會組織的一些私人特許經銷商組成的公司,由商業促進委員會統一領導。其目標是促進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場,以便買家和賣家能夠建立互信。

[132]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著述頗豐,其中以他12卷的《歷史研究》最為輝煌。湯因比治史,一反國家至上的觀念,主張文明才是歷史的單位;他把世界歷史劃分為26種文明,並斷言,文明得以崛起的原因在於,它在少數創造者的領導下成功地應對了環境的挑戰。

[133] 布魯諾·貝特蘭(Bruno Bettelheim,1903-1990),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作家,出生於奧地利。

[134] 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國政治社會學家、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他最知名的著作是《論美國的民主》和《舊制度與大革命》,在這兩本書裡他探討了西方社會中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檢視平等觀念的崛起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產生的摩擦。

[135] 上述引語是一則著名的誤植,並非出自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詳情可參見1995年11月13日出版的The Weekly Standard 中“The Tocqueville Fraud”一文。——編者注

[136] 唐納蒂安·阿爾豐斯·弗朗索瓦·德·薩德,薩德侯爵(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Sade, Marquis de Sade,1740-1814),法國貴族、一系列色情和哲學書籍的作者,尤其以他所描寫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導致的社會醜聞而出名。以他姓氏命名的“薩德主義”(Sadism)是性虐戀的另一個稱呼。阿爾貝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1907-1990),20世紀意大利著名小說家。

[137] 在天主教中只有婚姻內的性愛是聖潔的。

[138] 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在1955年發展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也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的先驅。

[139] 榮歸主頌(拉丁語Gloria in Excelsis )是基督教用於禮儀的一首詩歌,是禮文的一部分。歌詞是從《聖經·新約》的《路加福音》2:14衍生出的贊詞,在公元2世紀已經開始流傳,並由教宗西瑪克(498-514在位)最先把它放入重大節慶的彌撒之中。

[140] 布盧博爾,Blue Ball,意指“患了花柳病後變藍的睪丸”。因特克絲,Intercourse,意指“交媾”。

[141] 米德爾塞克斯,Middlesex,字面意思是“中性”。

[142] 法庭之友(拉丁語amicus curiae ),英美法系國家一種特殊的司法訴訟習慣,最初源自羅馬法。法庭之友不是訴訟當事人的任何一方,是對案件中的疑難法律問題陳述意見並善意提醒法院注意某些法律問題的臨時法律顧問。

[143] 聖經帶(Bible Belt),美國的基督教福音派在社會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地區,俗稱保守派的根據地,多指美國南部。

[144] 陪審團任選輪盤(jury wheel),一種裝置,其中裝有具備擔任陪審員資格的人員名單,通過轉動,從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名單,以組成特定案件的陪審團。

[145] 法魯克國王(King Farouk,1920-1965),埃及國王,1936-1952年在位。

[146] 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 Jr.,1922-2007),美國作家,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147] 喬伊斯·卡羅爾·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美國作家。她成長於紐約郊區的工人階級家庭,1963年發表首部作品,自此之後發表了五部長篇小說。她的小說《他們》(Them)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148] 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牛津大學一個以塞西爾·約翰·羅德(Cecil John Rhodes,1853-1902,英裔南非人,礦業大亨與政治家)命名的為國際留學生設立的研究生獎學金,獲此獎學金的學者即被稱為“羅德學者”。

[149] 晨邊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美國紐約市曼哈頓西北部的一個社區,主要以擁有教師學院、巴納德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曼哈頓音樂學校、聖約翰神明大教堂、河濱教堂和聖路加——羅斯福醫院等機構而著稱。

[150] 肯尼思·泰南(Kenneth Tynan,1927-1980),一位有影響力並經常引起爭議的英國戲劇評論家和作家。儘管泰南的評論通常尖刻而富有爭議,他在戲劇界(尤其是倫敦)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他為20世紀50年代中期戲劇改革做出了貢獻,並且對後來的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等人有持續影響。其代表作為前衛音樂劇《噢!加爾各答!》(Oh!Calcutta!) ,劇中演員全部赤身裸體,是百老匯戲劇史上最出位、最色情,也是最具爭議的演出之一。

[151] 阿蘭·羅伯——格裡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法國作家、電影製片人、“新小說”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橡皮》(Les Gommes) 、《窺視者》(Le Voyeur) 等。1961年,他編寫的電影劇本《去年在馬里昂巴德》(L’Année dernièreà Marienbad) 由新浪潮導演阿倫·雷乃攝制,並獲得當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52] 格申·萊格曼(Gershon Legman,1917-1999),美國文化批評家、民俗學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下流笑話的基本原理》(Rationale of the Dirty Jokes) 。

[153] 萊昂內爾·特裡林(Lionel Trilling,1905-1975),美國文學評論家、作家和教師。他與妻子黛安娜·特裡林都是紐約知識分子集團的成員,是《黨派評論》的撰稿人。他沒有創立任何批評流派,但對20世紀美國批評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154] 戈黛娃夫人(Lady Gopa,約990-1067),一位盎格魯——撒克遜的貴族婦女。據傳說為了爭取減免丈夫強加於市民們的重稅,她裸體騎馬繞行考文垂的大街。

[155] 終端島(Terminal Island),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洛杉磯港和長灘港之間的一個島嶼,島上設有終端島聯邦教化所。

[156] 黃金海岸(Gold Coast),芝加哥最富裕的街區之一,主要由湖濱大道的高檔公寓大樓組成,毗鄰密歇根湖。

[157] 塗油禮是基督教中極為神聖的一種儀式,曾被作為信徒入教的基本宗教禮儀。後來,它變為一種賦予少數人以特殊政治身份和權利的典禮。

[158] 美國小小姐大賽(Miss Teenage America),1961年開始舉辦,參賽選手年齡在13-17歲之間。

[159] “梳理和潔淨”(Groom&Clean),美國一款美發用品的牌子,在廣告中使用了美人魚的形象。

[160] 普爾檯球(pool),美式檯球,有15個球,區別於英式(斯諾克,21+6球)檯球等種類。

[161] 約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1925-2005),美國著名節目主持人,曾主持國家廣播公司(NBC)深夜時段著名脫口秀節目《今夜秀》(Tonight Show) 。

[162] 《船長的樂園》(The Captain’s Paradise) ,1953年的英國喜劇電影,講述一艘客輪的船長在直布羅陀和北非一個港口之間來回旅行的故事。

[163] J.保羅·蓋蒂(Jean Paul Getty,1892-1976),美國石油商人,1930年其父死時給了他50萬美元,以後20年間他在股市和石油界不斷拚搏,擴大自己的勢力。1953年因在科威特邊境打井成功,不到三年就積蓄10億美元,成為美國首富,以後20年保持這種地位,直到阿拉伯國家把石油收歸國有。

[164] 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1905-1976),美國著名商業大亨、投資人、飛行員、航空工程師、電影製片人、慈善家,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165] 《裸猿》(The Naked Ape: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Human Animal) ,英國科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1928-)在1967年所寫的一本探討人類行為的科學著作。在書裡,他把人類當作一種物種,亦即“裸猿”來看待。通過把“裸猿”與其他動物物種比較,來討論人類的種種行為。1973年,唐納德·德賴弗(Donald Driver,1923-1988)根據本書的內容導演了一部電影。

[166]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1933-),猶太裔導演、編劇和演員,出生於法國巴黎。導演代表作有《水中刀》《唐人街》《苦月亮》,並以《鋼琴家》贏得2002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及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10年,羅曼·波蘭斯基憑《影子寫手》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和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167] 帕特裡夏·赫斯特(Patricia Hearst,1954-),美國報業大王威廉·赫斯特的孫女,1974年2月4日在加州伯克利被美國極左派激進組織共生解放軍綁架。

[168] ΦBK協會(Phi Beta Kappa Society),又稱斐陶斐榮譽學會或美國優秀大學生聯誼會,1776年成立於弗吉尼亞州威廉與瑪麗學院,是美國最早以希臘字母命名的社團,後擴展到全美其他高校。它曾是男性會員的秘密社團,後向女性開放,並轉型為全國性的榮譽學會。它吸納並培養在文科與科學方面有優異表現的大學生,目前已有280餘個分會,超過50萬名會員。

[169] 靈緹犬(greyhound),一種用於狩獵和競賽的狗,是陸上速度僅次於獵豹的哺乳動物之一,在英美常用機械兔子來訓練靈緹犬的速度。

[170] 胡德營(Camp Hood),指胡德堡的營地。胡德堡(Fort Hood)是美國陸軍在得克薩斯州基林附近的一處基地,大部分營房位於貝爾縣,其他部分位於科裡爾縣。該基地是以南北戰爭期間南方聯盟的將軍約翰·貝爾·胡德(John Bell Hood,1831-1879)的名字命名。

[171] 傑恩·曼斯菲爾德(Jayne Mansfield,1933-1967),美國女演員,活躍在百老匯和好萊塢。在20世紀50年代,曼斯菲爾德是美國金髮性感女性的標誌之一。

[172] 臭蟲(bug),指竊聽器。

[173] 硬毒品(hard drug),容易令人上癮的烈性毒品,如海洛因、可卡因、嗎啡。

[174] 塔斯馬尼亞(Tasmania),澳大利亞唯一的島州,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角約240公里的外海,是一座呈心形的島,與澳大利亞本土最南方的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隔海相望。

[175] 霍華德·科賽爾(Howard Cosell,1918-1995),美國著名體育記者,因他狂暴、自負的性格而聞名。

[176] 最優等(Summa Cum Laude),拉丁文學位榮譽中的最高一等。拉丁文學位榮譽是許多歐美國家大學的傳統,用來獎勵特別優秀的畢業生,有時也作為學位評分的標準。常用的分為三類:Summa Cum Laude,最優等;Magna Cum Laude,極優等;Cum Laude,優等。

[177] 約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美國小說家、短篇故事作家。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短篇小說作家之一。他的小說《瓦普肖特紀事》(The Wapshot Chronicle) 獲得195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歐文·肖(Irwin Shaw,1913-1984),美國著名劇作家、小說家,生於紐約,是俄裔猶太移民。亞歷克斯·哈里(Alex Haley,1921-1992),美國作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1976年出版的《根》(Root)和其執筆的《馬爾科姆·X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 。大衛·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1934-2007),生於美國紐約市,猶太人,著名記者、作家與歷史學家。他以對越戰的報道而聞名,為普利策獎得主。

[178] 吉米·霍法(Jimmy Hoffa,1913-1975),美國勞工運動領袖、作家,時任美國國際卡車司機工會主席。後於1975年失蹤,於1982年被法院宣佈死亡。

[179] 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1900-1938),20世紀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180] 約翰·韋恩(John Wayne,1907-1979),美國演員,1970年憑電影《大地驚雷》(True Grit) 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81] 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1918-1981),美國演員,1953年以電影《戰地軍魂》(Stalag 17)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克利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1923-2011),美國演員,1968年憑電影《查利》(Charly) 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82] 鮑勃·霍普(Bob Hope)本名萊斯利·湯斯·霍普(Leslie Townes Hope,1903-2003),是美國著名的演藝者、喜劇演員,曾經出現在百老匯、廣播、電視以及電影中。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暱稱貓王,美國著名搖滾樂歌手與演員,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之一,常被稱為“搖滾樂之王”。

[183] 地獄天使(Hell’s Angels),一個被美國司法部視為有組織犯罪集團的摩托車幫會,會員大多騎乘哈雷摩托車。

[184] 戈達德學院(Goddard College),位於美國佛蒙特州的普萊菲爾德,於1863年成立,學院性質為一所綜合性文科研究學院。

[185] 哈達瑜伽,一種瑜伽門派。瑜伽有多種門派,相對而言可分為智瑜伽、業瑜伽、信仰瑜伽、哈達瑜伽、王瑜伽、昆達裡尼瑜伽六大類。當今世界最盛行的是以調息與體位法為中心的體動瑜伽,即哈達瑜伽。

[186] 倭格昂能(orgone),賴希1939年宣稱發現的生命和性所特有的自然力。

[187] 喬治·普林頓(George Plimpton,1927-2003),美國作家、記者、文學編輯、演員,他的體育報道和協助創辦《巴黎評論》廣為人知。他倡導“參與式報道”,親自參加過職業體育比賽等活動,而後記錄自己的體驗和經歷。

[188] 好萊塢弗雷德裡克(Fredericks of Hollywood),美國著名內衣品牌。

[189] 國際同濟會(Kiwanis International),一個以“關懷兒童,無遠弗屆”為任務目標的服務性組織,1915年1月21日創建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Kiwanis”源於底特律地區的一種印第安語中的“Nunc Kee-wanis”,意為“我們交易”。

[190] “百事一代”(the Pepsi Generation),百事可樂在六七十年代的廣告詞,指喝百事可樂的一代人。

[191] 巴托比,美國文學巨擘梅爾維爾的短篇小說《抄寫員巴托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 中一位以“我寧願不”來拒絕一切的古怪角色。

[192] 龐茲歸正會(Ponds Reformed Church),美國基督教派,起源於荷蘭,是北美洲最早的新教教會之一。

[193]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1919年由四位著名導演及演員卓別林、范朋克、畢克馥、格裡菲斯出資創建,逐步發展成為控制美國電影生產和發行的八大公司之一。在1981年併入米高梅公司,改稱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以出品007系列電影知名。

[194] 威廉·弗萊德金(William Friedkin,1935-),美國電影導演,生於芝加哥。1971年導演的《法國販毒網》(The French Connection)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1973年導演了轟動世界的《驅魔人》(The Exorcist),獲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等。

[195] 父女純潔舞會(Father-Daughter Purity Ball),美國科羅拉多斯普林市(科羅拉多州)一年一度的活動。在舞會上,父親們會閱讀一份契約,發誓將盡力保護女兒的貞潔,並在承諾書上簽名。純潔舞會始於1998年,在科羅拉多州首先興起,現在已經在全美普遍開來。

[196] 老大黨(Grand Old Party, GOP),共和黨的別稱。

[197] 大覺醒運動(Great Awakening),指美國基督教歷史上出現的數次復興運動,由福音派牧師領導,延續新教的宗教改革精神。18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的首次大覺醒運動由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1703-1758)領導。

[198] 海斯辦公室(Hays Office),威爾·海斯(William Hays,1879-1954)主持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PAA)時,對該協會的俗稱。1922-1945年,海斯擔任美國電影製片人和發行人協會(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 MPPDA)主席。他的事務所曾為美國電影業制定自我審查制度。

[199] 美國法律史上性騷擾案的著名案例。1991年,俄克拉何馬州大學的法律教授安妮塔·希爾(Anita Hill,1956-)在國會聽證會上指控當時剛被布什總統提名擔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1948-)對其實施了性騷擾,導致後者差點失去擔任大法官的機會。

[200] 休·海夫納於2017年9月27日在美國家中離世。——編者注

[201] 該傳記《塞繆爾·羅思,聲名狼藉的現代主義者》(Samuel Roth, Infamous Modernist) 2013年出版。——編者注

[202] 巴尼·羅塞特於2012年2月21日在美國紐約去世。他的自傳《羅塞特:我的出版生涯與我如何對抗審查制度》(Rossert:My Life in Publishing and How I Fought Censorship) 在2016年由OR出版社出版。——編者注

[203] 約翰·威廉森於2013年3月24日在內華達州去世。直至去世,他與芭芭拉·威廉森仍保持著婚姻關係。——編者注

[204] 原書名是Masters of Sex,既是傳主馬斯特斯的姓氏,又有“大師”(複數)的意思。該書於2014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簡體中文版。——編者注

[205] 弗吉尼亞·約翰森於2013年7月24日在聖路易斯市去世。——編者注

[206] 阿爾·戈爾茨坦於2013年12月19日在紐約去世。——編者注

[207] 原文是法語,Toujours soixante-neuf。

[208] 查爾斯·基廷於2014年3月31日在亞利桑那州去世。——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