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四二 音樂 >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四二 音樂

我國音樂尚不如繪畫的進步,當然比現代的西洋音樂落後很多。可是我們古時的音樂水準,並不在西洋之下。西洋古希臘發明十二律的時候,我國也從五音、六律、七律而達到十二律的發明。

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代表ㄨㄛㄜㄧㄩ五個由低而高的聲音,是歌唱時的音階。六律是六支長短不同的竹管,可以吹奏六個高低不同的音,大約就是五音以外再加一個變宮。後來又加一個變徵,就是七律。這七個音的次序如果是從徵開始,即徵、羽、變宮、宮、商、角、變徵,則與風琴上CDEFGAB七音相同,半音都在第三、四音及第七、八音之間。不過我國古代是以宮為第一音的。

十二律則繫在此七音之間再插入五個音,好像風琴上七個白鍵之間插入五個黑鍵一樣。十二律的名稱和次序,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鐘。這十二律是十二個固定的音,還可以加上長度加倍的一組(倍律)為低音部,長度折半的(半律)為高音部。戰國時發明十二律旋相為宮,那宮、商等七音便成了多來米化似的唱音,可以從任何律開始,以形成高低不同的調式。據《管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記載,這十二律管的長度有一定比率,如四比三或三比二是,因之就有所謂「三分損益」的理論。

三分損益包含減三分之一及增三分之一的兩種關係,如以黃鐘為基本律,依黃鐘那根竹管的長度減三分之一,而成較短的林鐘,就叫做黃鐘下生林鐘。再以林鐘的長度作標準,增加三分之一,而做成稍長的太簇律管,就叫做林鍾上生太簇。照這個樣子,太簇又下生南呂,南呂又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鐘,應鍾上生蕤賓,蕤賓又上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鐘,夾鍾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仲呂,仲呂下生半律黃鐘。古希臘十二律也是根據三分損益的原則制定的,但系用弦定音,不用竹管。我國至西漢末年,京房也發明用弦定音。這種由三分損益原則而規定的十二律,包含大、小兩種半音,半律黃鐘也太高了,並不是純八度音程,很不便於旋相為宮。所以到了南北朝宋元嘉中,何承天發明十二平均律,使每個半音相等,而高音黃鐘恰好比黃鐘高八度。但他還沒有計算到十分精密。到明代朱載堉,便將何氏理想完全實現,西洋人至1691年方才發明十二平均律,比何氏遲了一千二百年,比朱氏也遲了一百年。

我國雅樂中最重要的樂器,包括鍾、鼓等敲擊樂器,笙、簫等管樂器,琴、瑟等絃樂器三類。而最重要的是七絃琴。但七絃琴音過低,不便於在大庭廣眾中演奏。現在雅樂已不流行,僅文廟祭祀時採用它,並與古舞相配合,因為雅樂的傳統在南北朝時已經中絕,唐宋以後,只知機械地師古而不能改進它,因此就不足重視了。南北朝時,因為阿拉伯琵琶經龜茲傳入中國,我國音樂於是開始胡樂化,同時雅樂俗樂化。

唐宋時代,音樂重心已不是雅樂而是燕樂。唐代燕樂即梨園樂,是伴奏歌舞及簡單戲劇的,以琵琶為主樂。宋代燕樂,以觱篥為主樂,觱篥也是從龜茲傳來的,是管樂器。元明以來,歌劇發達,伴奏音樂足以代表當時的國樂,而主要樂器也無不是外來的。元曲伴奏以三弦為主,南曲伴奏以笛為主,昆曲盛行後,無論南北曲,均用小工笛伴奏。皮黃戲之主樂為京胡,梆子戲之主樂為胡呼。笛系漢朝西域傳來的「橫吹」,三弦胡琴來自蒙古。

近代昆曲與皮簧的盛衰,和音樂頗有關係。昆曲以樂曲遷就字音,違背了歌唱藝術的主要原則,所以失去了它的地位。皮簧代興,犧牲字音以遷就樂調,頗有流暢自然之美,但樂曲只有幾個固定的,變化太少。而昆曲與皮簧兩種東西,都不能像西洋音樂一樣,以音樂描寫詞句的意義,使人於未聽詞句以前,一聞音樂,就已大受感動。這尤其是我國音樂落後的表現。

我國器樂單奏,在周朝即有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名曲,晉代亦有嵇康的《廣陵散》。復音音樂也發生很早,《周禮》所稱「奏黃鐘,歌大呂」,即是短二階的歌奏和聲。西洋復音音樂產生於十世紀,在《周禮》出世後八九百年。然而在今天,西洋音樂大進步,而我國國樂水準還和數千年或數百年前一樣,甚至退化了。我們在輸入西洋音樂之餘,是不是可以借助於西洋現代音樂,而改造國樂樂器與樂曲等,以成功新型的國樂呢?這就是新音樂家與國樂家的共同責任了。(國樂書籍有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明朱載堉《樂律新書》,清陳澧《聲律通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