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三七 醫學 >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三七 醫學

醫學是我國人至今還有些兒自誇為國粹之一的。相傳神農嘗百草,黃帝咨於岐伯而作《內經》,都不足信。春秋時的扁鵲是一個名醫,但流傳下來的《難經》是不是真系他的著作,也是問題。

現在國醫所崇奉的古典著作,除《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外,以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為最重要,《金匱》與黃帝《素問》,扁鵲《難經》,稱為醫學「三典」。《素問》大半是講五行和運動的,《靈樞》是講針灸的,都是《內經》的一部分,《難經》講脈訣的,是《內經》的一部分撮要。東漢又有蔡邕著《本草》,涪翁著《針經》。其後西晉時王叔和著《脈經》,亦為名著。唐朝有孫思邈著《千金要方》,於志寧與李修訂《本草》,甄權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其弟立言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宋代醫學的編著很多,印行尤普遍,當時《本草》所載藥物計九百八十三種。金之劉完素也有醫學著作。金元之際,有李杲(東垣)著《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頗有名。元有朱震亨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等書,當時醫術研究乃漸盛,有人說是受了阿拉伯及歐洲醫術的影響。明代名醫很多,著述亦繁,其中有王履,整理仲景《傷寒論》而作《醫經溯洄集》二十一篇,又著《百病鉤玄》二十卷,《醫韻統》一百卷。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增藥三七四種,尤為名著。清代醫學重要書籍,則有乾隆帝敕編的《醫宗金鑒》。

總之中國醫學,進展到漢晉時為止,以後進步很少。明代西學輸入時,西洋醫學似乎沒有被介紹。到清嘉慶時,種痘法輸入,然後西洋醫學才逐漸傳來。目前國醫亦仿西醫設校傳習,似乎有將私人秘傳改為公開研究的趨勢,但對於人體解剖,細菌檢驗,藥物分析諸事,仍然不加以注意,實在無法走上現代學術的道路。今後對於中國藥物與固有療治方術的探討和整理,應由新舊醫界共負其責,才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