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五章 經說 四九 《春秋》 >

第五章 經說 四九 《春秋》

《春秋》是魯國史書,孔子加以修改,於記載文字中暗寓褒貶的意思,好像現在編報紙的寫新聞標題一樣,孟子曾讚美它的宣傳力量道:「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文體好像現在的大事記,按年月次序作簡單的記載,是後世編年史的開端。所敘事實,起於魯隱公,終於哀公,經過十二君,凡二百四十二年。

為《春秋》作傳的有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三人。《左傳》記載史事頗詳明,《公》、《穀》兩傳是解釋經文文字意義,推闡其所暗含的微言大義的,現在通行「五經」本的《春秋》,就只附有《左傳》,沒有《公》、《穀》。《公羊傳》屬於今文學,《左傳》為古文學,《穀梁》原屬今文,近人崔適指斥它也是劉歆偽造,於是也屬於古文學。左丘明另著《國語》一書,也是敘當時史事,人們叫它做《春秋外傳》。

春秋大義,一般人認為最主要的是:(一)尊王;(二)攘夷。表示這些大義的「書法」,以正名定分為原則。但今文派經學家所謂微言大義還不止這一點,他們以孔子為「素王」,借口誅筆伐代行帝王的權力。

公羊學則注重春秋的三世,即由據亂世進到昇平世,再進到太平世,頗有進化的觀念,但此三世原系就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分成三個階段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