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四章 書籍 三七 校讎之學 >

第四章 書籍 三七 校讎之學

校讎之學有廣狹兩義。廣義的校讎學,包括校勘學、版本學及目錄學三部分的內容,其任務是:搜集圖書,辨別真偽,考訂誤謬,釐定部次,裝潢保存,即整個整理書籍的專門事業,有一部分和現代圖書館學極相類似。狹義的校讎學就是校勘學,只是比勘篇籍文字而求其正確,而改正古書因傳寫日久而產生的錯誤,盡可能地恢復其本來面目。

校讎兩字的意義,就是劉向《別錄》所謂「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為讎」。校勘的法子以後者為好,因為單用一種本子,校其上下,所得的謬誤是有限的,必須用不同的本子對勘,「若怨家相對」,方才可以發現較多的錯誤。

公認為校讎學的先驅者是劉向、劉歆兩父子。漢成帝時,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術數,侍醫李柱國校方技。向死,他的兒子歆繼其業,總群書而為《七略》。劉氏校書的方法是相當精密的,大約可分幾點:(一)根據許多版本,互相對勘,錯誤則改正,遺漏則補充,重複則刪除;(二)古書多沒有載篇名書名的,他們按照內容替它分篇,加篇名書名;(三)寫內容提要及介紹批評的文字,並敘述學術源流派別等。

後來唐朝陸德明,宋代岳珂、周必大、彭叔夏,對校讎學都有成績表現,周、彭校刻《文苑英華》一千卷,方法尤其切實。

清代樸學盛時,校讎學成了一個重要部門,包含考訂文字及事實,輯補逸文等工作在內。重要的成績表現,有顧炎武的《九經誤字》,齊召南的《註疏考證》,阮元的《十三經註疏校勘記》,王引之的《經義述聞》,俞樾的《群經平議》、《諸子平議》等,這些書都是由校書所得的材料編成的。此外,以校讎著名的還有戴震、盧文弨、丁傑、顧千里(廣圻)等,連上面那些人共計,有三十一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