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四章 書籍 三五 傳寫本與刻本 >

第四章 書籍 三五 傳寫本與刻本

版刻印刷之術,萌芽於隋唐,宋時才有大發展,自唐以前,書籍的流傳,全靠抄寫。寫本的書籍又分兩個時代,周秦漢為簡冊時代,隋唐為卷軸時代。

簡冊時代的書,是在竹片(簡)或木片(牘)上用竹筆蘸漆書寫,或用刀子刻的(《史記》稱蕭何做刀筆吏)。多簡相連,則用繩子或皮革的帶子連繫起來,成為冊子。秦漢間的漆書也寫在縑帛上,大約因當時蒙恬已發明兔毛筆的緣故(所以《說文》序有「著於竹帛」的話)。但直到西漢末年,竹書依然很多。古人所謂「汗簡」,就是去掉竹汁,「殺青」就是去竹上青皮,這都是預備竹簡為寫字之用的手續。《漢書·藝文志》上的書,有分篇的,有分卷的。分篇的即竹書,分卷的即帛書,因為縑帛是可以卷藏的。

東漢時蔡倫因縑貴簡重,不便於人,乃發明用樹皮麻頭破布造紙,書籍於是比從前輕便而價廉。但直到東漢末年,紙還沒有普遍流行。魏晉時,松煙墨及凹心硯也發明了,文房四寶完成,於是到隋唐時,藏書機關,完全沒有竹木的簡冊,而圖書儘是卷軸了。卷軸就是將書頁卷在木軸上,如現今卷對聯的樣子。

漢武帝時,魯恭王拆孔子宅,於牆壁中得《禮經》、《尚書》、《春秋》、《論語》、《孝經》,都是竹簡書。晉太康元年,汲郡民盜發魏安釐王墓,得竹書漆字科斗之文,如《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等,共十六種。那些原物早已不存。

近時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古時書籍多種,包括漢武帝時木簡漆書,唐懿宗時版刻印本,五代刻印本及其他寫本,是現在僅存的古書原物之一重要部分。按敦煌縣南有鳴沙山,其山麓三界寺之旁即莫高窟,有石室千餘,四壁都是佛像,世稱千佛洞。

公元1900年,寺中道士於掃除之時,偶然弄破了牆壁,發現壁內有一藏書室,自漢至五代之書籍碑版,及手抄之書,貯藏極多。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聽說,前往收買,運回歐洲,現藏於倫敦博物館。法國人伯希和又來搜尋一批,運回巴黎博物館。後經我國政府取締,並收集其殘餘者保存之,方才沒有全落外人之手。還有人從巴黎、倫敦抄回來一些通俗文學,印行《敦煌零拾》及《考古學零簡》等書。

又,敦煌附近沙漠地帶亦發現漢簡。王國維曾根據它著了《流沙墜簡》等書。此外西北各地發現竹木簡書,還有多起。

自印刷發明後,手抄本之古書,常常可以校正印本的錯誤,所以非常寶貴。清乾隆修《四庫全書》,因卷帙浩繁,亦未曾付印,僅抄寫七份,分存七處藏書樓。

刻本以宋版書為最珍貴,但宋版不止一種,其中也有錯漏較多的。其次元刻的書,也比較被人重視,清代殿版及私人刻本,有名的也不少。過去有些藏書家,專門搜集善本書,因而發生版本之學。

其實版本的正確性是相對的,無論什麼版本,經過數千年的傳寫與翻印,錯誤總是難免的,不過有多少不同或此正彼誤的分別而已。現在印刷術進步,許多善本書,都經書商影印行世,我們如果不是古董收藏家,專為讀書起見,那末有善本的影印書,就很可以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