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二章 語文 二四 聲韻學 >

第二章 語文 二四 聲韻學

聲韻學或稱音韻學,本是小學的一部分,後來獨立而成專門之學。因為漢字不是拼音的,而研究漢字讀音的聲韻學仍用漢字作為表音的工具,所以非常模糊不清,令人有奧妙神奇之感。過去《康熙字典》上所附的等韻表,多數知識分子都是不懂的。少數國學專家如章太炎者,懂得了聲韻學的訣竅,便誇張地說:「窮言音理,大地將無解音之人。」(《國故論衡·音理》篇)

其實過去這門學問所以神妙的原因,是因為我國沒有適當的表音符號(拿漢字當作表音符號,極不精密,前在反切一節已經說過)。現在除注音符號外,可資補助的有西文字母,並有萬國音標,工具比較漢字精密便利得多。對發音部位的分析,現代語音學也更加精確而明白易曉。我們如果要研究中國聲韻學,首先必須把握這些現代知識,有了新的工具和新的觀點,便會知道我國音韻學並不奧妙,而且有許多不精密不正確的地方。

每個字的音,可以分為發聲、收聲兩部分,發聲為「聲」,可以用聲母代表,收聲為「韻」,可以用韻母代表。聲母的音,在通過聲門(喉嚨後),被阻於口腔內,因其被阻的部分而形成種種不同的音,如雙唇阻形成ㄅㄆㄇ(b p m),唇齒阻形成ㄈ(v f),齒齦舌尖阻形成ㄉㄊㄋㄌ(d t n l),舌根軟顎阻形成ㄍㄎ兀ㄏ(g k ng h),舌面硬顎阻形成ㄐㄑ廣ㄒ(j q gh x),舌頭硬顎阻形成ㄓㄔㄕㄖ(zh ch sh r),舌齒阻形成ㄗㄘㄙ(z c s),另有接近硬顎的捲舌音ㄦ(er),列入韻母。

韻母的音,在口腔內是不受阻礙的,但由口的開合,舌的升降而形成種種不同的音,如ㄧㄨㄩㄚㄛㄜㄝ(i u u ɑ o e e)等,是單韻母,合ㄚㄧ(ɑ i)為ㄞ(ɑi),合ㄜㄧ(e i)為ㄟ(ei),合ㄚㄛ(ɑ o)為ㄠ(ɑo),合ㄛㄨ(ou)為ㄡ(ou),這都是復合韻母,還有帶聲韻母,如ㄢㄣㄤㄥ(ɑn en ɑng eng),都是帶了鼻聲ㄋ(n)收聲的。以上是現代的國音。古音及現代閩粵方言的音,比較複雜,如帶聲韻母還有帶ㄇ(m),ㄆ(p),ㄊ(t)或ㄎ(k)的。這些複雜內容都是聲韻學的研究對象。

我國古今音韻的變遷,大概可分三個時代,而研究音韻的學問也可分為三支。第一個時代是古音時代,就是周秦漢數朝,這時代的音韻,近三百餘年內,方才有些學者加以研究,稱為古韻之學。第二個時代是所謂今音時代,其實應當改叫中古音韻的時代,就是魏晉以至唐宋諸朝,這時代的音韻的研究,即所謂《廣韻》之學,一般人都認為是隋朝陸法言開創的,而完成於宋代。元明清詩文所用的平水韻,也是抄襲《廣韻》的。第三個時代是元明以來,這時期口語的通行音韻以北方為標準,比較中古音韻簡單些,當時通俗文學「北曲」用韻採取口頭的標準,而不用與口語分離的廣韻,於是有代表北方音的《中原音韻》一書產生,到清代又有《五方元音》,所分韻目,漸漸和國語注音符號相接近。但第三期的音韻是當代的,不必考古,這時期一般學者注意研究的是怎樣用聲母和韻母來拼切字音,使反切更精密而有規律,這就是等韻之學。

等韻學是研究反切及字母(這字母就是聲母)的運用的。反切之學發生最早,前已說過。等韻的名稱系元朝劉鑒所創,他根據宋朝人著作,著《切韻指南》,將每一聲母所切之字,按照其與韻母拼切時聲音的洪細,分成四等排列,即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等呼,以便切音,這就叫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