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二章 語文 二 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

第二章 語文 二 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漢字讀音,固然跟著語言變遷,但有些字音,語言裡面並沒有變,而文字變了,即如上文所說「之」字、「夫」字,古音和「的」字、「吧」字相近,可見口語中的「的」、「吧」原是「之」、「夫」古音的遺留,只因為文字上把「之」、「夫」讀變了音,所以另用「的」、「吧」兩字來代替。我們為什麼知道古音「之」、「夫」和「的」、「吧」相近呢?

因為據專門研究古音的錢大昕氏推定,古時候沒有知徹澄非敷奉微等紐(即ㄓㄔㄕㄈ〔zh ch sh f v〕等聲母),凡輕唇音讀如重唇音(文讀如門,望讀如茫,封讀如邦,馮讀如憑,拂讀如弼,無讀如模,扶服讀如匍匐),舌葉音讀如舌尖音(直讀如特,沉讀如潭,陳讀如田)。大約到中古時期,輕唇音與舌葉音產生,有一部分重唇音與舌尖音的字,在口語上變了輕唇音與舌葉音,另有一部分還沒有變,如「之」、「夫」之類。

但在古音沒有大變的時候有人創造反切的法子,拿兩個字拼合來注第三字的音。反切的上一字代表聲母,假如後來反切第一字的語音變了,所注的字音即使在口語上沒有變,在文字上也會跟著變,因為士大夫對於書本上的注音是非常尊重的,這樣就造成了語音和字音的歧異。久而久之,文字的讀音和語音隔離,人們便不知道口語中的「的」、「吧」等音就是「之」、「夫」等字的口頭讀法了。現在我們讀「鳥」字,口語音是ㄉㄧㄠ(diɑo),文字音是ㄋㄧㄠ(niɑo),也是字音變了,語音沒有變,虧了有實物作證,人們還能知道它們的聯繫。

至於虛字,在語文分離以後,便不容易找到聯繫了。語言和文字分家,是我國古書不易讀的最大原因,不但因此古書難讀,便是現代文言文也不是一般民眾在短時期內所能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