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二章 語文 一九 字音的變遷 >

第二章 語文 一九 字音的變遷

漢字不是拼音的,形聲字的聲符不夠精密,字音的改變不容易看出,但從有韻的文字可以略加推測。

例如《詩經·邶風·擊鼓》篇拿「於林之下」和「爰居爰處」押韻;《凱風》篇拿「在浚之下」和「母氏勞苦」押韻;《大雅·綿》篇拿「至於岐下」和「率西水滸」押韻。這可以證明「下」字在周朝是和「處」、「苦」、「滸」同韻的。但唐宋時代的《廣韻》,則將「下」字編入馬韻,胡雅切,可見它的音已讀變了。又如《詩經·關雎》篇「寤寐思服」和「求之不得」及「輾轉反側」押韻;《楚辭·離騷》拿「非時俗之所服」與「依彭鹹之遺則」押韻;但《廣韻》「服」字在屋韻,房六切。這又是字音的轉變了。

字音大致是隨著語言變遷,既變之後,不可能回復古音,這是自然的趨勢,文字學家有時不明白這一點,竟主張大家改讀古音,如章太炎反對白話文,說現在一般人不通小學,本來「之」字古音近於「的」,「夫」字古音近於「吧」,「矣」字古音近於「哩」,但一般人有現成的「之」、「夫」、「矣」不用,而另造一套「的」、「吧」、「哩」,未免太不合理。他這種批評其實是不顧事實。試問將「之」、「夫」、「矣」等字改讀古音有沒有實行的可能?另用「的」、「吧」、「哩」又有什麼不好?不過章氏這樣地指出,雖然對於現代讀音沒有裨益,但對於古書的瞭解就增加了很多便利,因為這樣一來,對於古人的語氣更覺得活靈活現,容易瞭解而有趣味。

懂得古代的字音,又可以明白古字的同音通假,這可說是有助於訓詁。懂得古字的讀音,讀古代詩歌韻文,也較為音調諧和。所以字音變遷有知道一點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