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編 例 >

編 例

編 例

一、本書以供中等學校學生課外閱讀為主要目的,亦可供一般對國學開始發生興趣者之參考。

二、本書所搜輯之材料,均屬於常識範圍,不涉專門事項,即一般國學常識書中過於瑣碎之人名(例如明代文人有前七子、後七子、前五子、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等名目,所包含之人名甚多,本書僅提到前後七子的代表人物,其餘均從略)、術語(例如沈約所倡詩忌八病的解釋,僅舉八個名稱,並不能明白其實在意義,不如索性不講)等,亦一概從略。

三、本書對於學術源流及派別,對於各時代思潮的起伏變動及其背景,均加簡明的解釋,並不憚前後反覆申說,以期讀者獲得貫通的理解。

四、本書對於國學各方面在目前的發展趨勢,亦略加敘述,使讀者不致墮入抱殘守缺的固陋之見。

五、本書引用章太炎、王國維、梁啟超、馮友蘭、胡適之諸先生的言論較多,間亦附以鄙見,不過取捨贊否之間,既非人云亦云,亦不標新立異,唯一的主旨是在使讀者能從各大家意見觀其會通,而不宥於冬烘學究舊套。

六、本書雖不注重瑣碎的常識,但一般國學常識書中之比較重要的事項,仍盡可能容納(例如「建安七子」、「竟陵八友」……的姓名),故於畢業會考或大學入學考試前參考,仍甚適宜。

七、本書參考坊間出版之同類書籍與期刊,盡可能的集合各方特點,提要鉤玄,於短小篇幅之中,具有多數書刊的縮影。讀者手此一編,即無異於與各種中國哲學史、文學史、史學史、文化史著作相接觸。

八、本書分十三章,一百四十二節,卷首載有詳細目錄,頗便於參考。但仍有重要事項或人名書名,為目錄上所不及載,或散見各處而不易查閱者,另附索引於書末,詳載敘及此等事項之節目次第。

九、書末索引系按每條第一字之韻部,依注音符號一、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ㄧㄢ、ㄨㄢ、ㄩㄢ、ㄣ、ㄧㄣ、ㄨㄣ、ㄩㄣ、ㄤ、ㄧㄤ、ㄨㄤ、ㄩㄤ、ㄥ、ㄧㄥ、ㄨㄥ、ㄩㄥ、ㄦ的次序排列。同韻之字,以聲母ㄅㄆ……的次序為次序,而以韻母獨用者置於最後。同音之字,則按筆畫簡繁而分先後。第一字相同者,第二音分。如此類推。聲母獨用者概隸ㄦ部。

十、本書第一章概說,對國學作輪廓的說明,尤其對清代以來的學術概況,特加指出。第二章至第四章,將考證學與考古學所獲的成果,略加介紹,便讀者稍微知道一點治學的工具和方法。第五、六兩章為史學部分,因歷史可以指示一切學術的背景,經史又素來是國學的重心,所以置於其他學術之前。而經書為古代史料,又系過去國學的總源泉,所以更列於普通史學之前。第七、八、九章為哲學部分,先諸子,次佛學,再次理學,系按時代次序排列,使讀者容易看出演變的跡象。第十至十二章為文學部分,因詩歌是最早發生的純文藝,故首說詩、騷、賦、詞、散曲等屬於詩歌一類的作品,而後說到散文與駢文。至於小說、戲曲及民間俗文學,因其發展最晚,且至最近方才被人重視,所以放在末了。最後第十三章,略述自然科學及藝術,以表示我們對於這些學術的重視。

十一、我國文人每有幾個名宇,本書所用以一般人熟悉者為主,有時稱名,有時稱號,沒有一定,但為免除讀者誤會起見,隨時將其另一通用的名宇註明。

十二、本書因倉卒編成,又因限於環境,參考圖書有限,不免發生重要的遺漏與訛謬,尚望學術專家及一般讀者不吝賜予指正。

一九四三年元月四日編者識於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