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48節:第六章 眾說紛紜話隋陵(4) >

第48節:第六章 眾說紛紜話隋陵(4)

    至本報截稿時止,地宮的發掘和清理仍在進行中。
    畢竟,黑河水已改道東流去西安了,法王塔簡樸地搬遷了。隋文帝給後人留下了葬奉簡樸的榜樣,卻沒有給後人留下可以奠定考古地位的機會!
    儘管後來,即法王塔地宮發掘完三個多月裡,一些人仍對此喋喋不休,各種觀點偏據一詞,有的說是塔下地宮的真正珍寶如金銀器皿,被盜墓賊盜過了;有的說地宮曾被人打開過,不過決非盜墓賊的個體行為,而是政府行為,對地宮珍寶「收拾保存」,對裝舍利的器物神秘地進行了「調包」;還有的說,石函應內套銅函,出土的卻是銅棺,玻璃瓶應內套金瓶,出土時卻不見蹤影,瓶內應只有1枚舍利,卻意外地發現了10枚……疑團滿天,不一而足。
    而我們認為,正如佛語有云:一切的因便有自身的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種因的隋文帝楊堅知曉。因為他信佛而下令全國31州建塔供奉舍利是真,也因為他提倡儉葬習俗是真,才有今日的沒有讓千萬人看到大批珍寶自塔下滾滾而來的壯觀場面。其實,敬佛崇佛、奉佛事佛的高境界是捧一顆真心就是了,捧金捧銀地大肆鋪張,不是正處於廣積國財、勵精圖治階段的隋文帝楊堅的作為。盜墓賊沒有機會,「可以息心矣」!發掘者沒有一舉成名驚天下的造化,也可以去了虛張聲勢、勞神費力之心。
    3.楊廣之墓被盜後的疑案
    生性驕奢淫逸的隋煬帝楊廣,在草草地「薄葬」了自己的父皇——隋文帝楊堅之後,登上大隋天子的寶座,登基還沒有幾日,便著手進行遷都洛陽的浩繁工程。
    天生花柳性格,唯抱「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莫蹉跎」思想的隋煬帝楊廣,大概沒有想什麼自己的身後之事,沒有任何要為自己修築一處豪華皇陵陰宅以供升天之後享用的動機。大隋的史書上,毫無一星半點兒記錄。也許,聰明的他已參透人生生死來去無牽掛的道理了。儘管自隋伊始,也就是說,從他父親楊堅開始,就恢復了秦漢的封土為墳的陵寢制度,而他隋煬帝所做的,恰恰是對這一制度的反叛。繼位之初,他沒有為自己擇陵封土,圈地建陵,而是大膽地實施只顧眼前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舉措。
    604年十一月,隋煬帝親自駕臨洛陽,對洛河、伊河、瀍水三河流域進行全面考察,並開始徵調數十萬成年男子挖掘溝通上洛的「護城河」,用以設置關卡加強對未來都城的防衛。「護城河」實為一道長無邊際的壕溝,從龍門始,向東連接長平、汲郡,抵達臨清關,渡過黃河以後,再延至浚儀、襄城,最後通向上洛。
    為了使自己的行為名正言順,隋煬帝特意下詔以說明自己這一不同尋常舉措的理由。詔令說:
    天道演變化成,陰陽因而有消有長;治國有因襲舊制與創立新法的不同,人民因而順從和諧。假若上天的旨意一成不變,推演變化怎麼能形成一年四季?人世間各種事情如果絲毫不變,處理政務怎麼能管好千家萬戶?《周易》不是說過嗎:「事情不斷變化,使人民不懈怠」;「變化就能通暢,通暢就能持久」。「有道德就能長久,有功業就能壯大」。朕又聽說過,安置得舒適然後能遷移,人民生活因此而發生大的變化。因此,姬氏建立了周朝的兩個國都,是依循了新王的旨意,殷人五次遷都,完成了湯王開創的事業。如果不依靠人力,順遂天意,使功業顯現在變革中,那麼,愛民治國的人能不說話嗎?
    洛陽是自古以來的都城,王城周圍千里之內,是天地匯合的中心,陰陽調和。控制著洛河、伊河、瀍水三河流域,憑借四面險要而堅固無比,水陸路通暢,四方貢賦同樣能送到。所以漢祖說:「我走過天下很多地方,唯獨看中了洛陽。」自古帝王,何曾不留意此地,所以不在這裡建都大概是有緣由的。或者認為九州尚未統一,或者因為府庫困乏,建造洛京的規劃因而無暇顧及。我隋朝立國之始,就想創建這懷、洛二邑,日子一天又一天過去了,事情拖到了今天,朕念念不忘這件事,提起來就感歎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