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47節:第六章 眾說紛紜話隋陵(3) >

第47節:第六章 眾說紛紜話隋陵(3)

    那麼,隋文帝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漢時墓葬制度規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銀珠寶、稀奇古玩呢?筆者經過遍閱籍典以及遍訪泰陵周圍民間鄉里,發現籍典沒有記載有關泰陵隨葬的例證,而現扶風鄉里百姓俱傳說泰陵無寶可盜,言說歷代軍閥、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穫。尤其民國時軍閥樊老二、張白英等盜掘法門寺地宮珍寶未成,轉而來到泰陵掘洞以盜,在終無所得之後,只好悻悻離去。
    楊堅的「薄葬」遺囑,給了多少盜掘輩以失望和徒勞的嗟歎。
    而當歲月的年輪刻到20世紀90年代末,一項舉世矚目的考古發現,再次證明了隋文帝楊堅力倡「薄葬」的偉大開創。這便是位於陝西關中的周至縣仙遊寺法王塔地宮的開啟。
    1998年10月17日中午,中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法王塔地宮開啟全過程,使好奇自負的現代人對隋朝的帝王陵寢、寺塔廟宇的建構供奉,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法王塔位於白居易當縣尉寫《長恨歌》的地方,因為古長安(今西安)發展到當代鬧水荒,幾百萬人的城市,那麼多的生命,沒有水,很難說不會成為鎖陽城、樓蘭城、高昌城之類的結局,所以,要引水到西安去。
    法王塔邊上恰有一河大水,名曰黑河,這黑河原是沒什麼名氣的,即便明末創13家72營的義軍首領闖王高迎祥被反軍追殺,血流於此、身死於此,也仍無多大聲名。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黑河的名氣大了起來,引黑河水濟西安缺水之急醞釀、討論、證明、計算了10多年,終於有了真進展。
    炸山築壩、蓄水成庫,黑河正好便處於水庫的水裡了。
    搬遷,成了燃眉之事。
    但,作為文物古跡,搬遷或是重建,無疑意味著原有的文物價值的損失。於是乎,不同的觀點四處蔓延。政府要拆遷法王塔,文物、文化界意想能保則保。甚至為了保住塔,使文物的原本價值得以留住,一些人也在報刊上著文呼籲保護文物為第一要義。
    但,炸山開炮的隆隆聲響,還是震落了法王塔頂部的隋磚。
    搬遷已無法阻擋。
    1998年10月,法王塔開始了它的搬遷歲月。
    這是一座舍利塔,為隋仁壽元年隋文帝楊堅詔令建造的。時文帝令全國31州建塔供奉舍利,周至法王塔正是其中之一。
    10月17日,有《北京晚報》的一篇報道,原文為——
    本報西安專電今天中午,電視直播引起無數人關注,陝西仙遊寺法王塔地宮,終於撩開了神秘面紗,幽閉千餘年的石函、石碑伴隨著諸多神秘面世。
    仙遊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的周至縣,法王塔地宮的發現實為偶然。當時在法王塔拆遷中清理塔基,並未發現有地宮,但繼續往下清理才發現跡象。循跡下挖,終於發現塔基下1.65米處的地宮門洞。
    今天中午12時許,記者看到塔基地面中心已經挖出一個3米見方的坑,深約1.5米,地下宮殿石室的頂部已完全露出。地宮頂部周圍露出排列神秘的五塊卵石,無人知曉它們代表著什麼。1米多寬、2米多高、1.5米長的通道上原來堵滿的卵石已被搬出,卵石中夾雜著古代的殘石構件和地下宮殿石門的殘件。
    迎著幽閉千古一經開起(應為啟,作者注)漫於四周的神秘氣氛,記者小心翼翼地向前移挪,接近宮門,恍然感覺有古人當面而來,那是高0.7米,寬0.4米的宮門兩旁的線刻人物畫像,線條流暢,雕刻精美傳神。湊近地下宮殿往裡看,宮中放有石函一具,約60厘米見方,高40厘米,外部雕有精美花紋,蓋上放著一隻造型優美的陶熏爐。石函左側放著一塊約50厘米見方、厚約10厘米的青石碑,碑兩面刻有銘文,一面是隋《舍利塔下銘》,約100多字,另一面為唐《仙遊寺舍利塔下銘》,約200多字。據文物專家介紹,按記載分析,法王塔和法王塔地宮大約在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造,距今已1300多年。
    中午時分,考古工作者正小心翼翼地將石函、石碑等出土,函內所藏,有待專家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