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30節:第四章 漢代陵墓之劫(1) >

第30節:第四章 漢代陵墓之劫(1)

    第四章漢代陵墓之劫
    1.西漢武帝茂陵概況
    金人趙秉文有詩云:「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塚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其詩道出了咸陽原上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塚,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嶺北麓的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北夾於秦嶺山地和北山山脈之間,是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自西而東的渭河,流貫條形的關中平原,故亦稱渭河平原。古代這一帶屬秦國,長約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稱。西周、秦、漢時代,關中是全國最富饒之地,其財富佔全國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於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灃河、滬河、灞河等八條河流,從秦嶺北麓蜿蜒而來,形成「八水繞長安」的景象。屬於秦嶺山脈的華山、驪山、終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羅列市區之南,重巒疊嶂,雲蒸霞蔚,構成了美麗的山水風光。
    位於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14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於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褲子弟鬥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位於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原上,南位鄉的東南部,西距興平縣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裡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佔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鬥,顯得莊嚴穩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徵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徵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於墓室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並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築,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漢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於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後,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後,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併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入陵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