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15節:第二章 先秦:盜墓史的發端(3) >

第15節:第二章 先秦:盜墓史的發端(3)

    對方笑笑道:「我老漢今天不瞞你小伍子說,本人既不是神仙也不是白髮老怪,而是一石匠爾。昔日平王曾令我們石工五十餘人為其建造疑塚於此,待塚成之後,恐我等洩露其機,乃設計將諸工殺之塚內,獨老漢命大私逃得免。這些年來我只有暗地裡望塚而懷恨,不敢稍有造次。今聽說你專門請示吳王並獲特批欲掘塚報仇雪恨,我也就趁機給予指點。一來我也有恨要雪,二來我想今日事成,你小伍子再吝嗇,但身居高位,資財豐厚,說什麼也得給幾個大錢,我也好買刀紙祭奠一下含冤去世的工友們那在天之靈吧。」老漢說到這裡,滿臉悲傷地望著子胥補充道,「不知可施捨否?」
    子胥用驚奇、複雜的目光上下打量了老漢一遍,心中不悅。但轉念一想,既然今天事成與這位投機鑽營的神秘老漢指點有關,破點財也是自然,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便讓手下弟兄領老漢到軍中後勤部門領了幾個大錢作為酬勞。
    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其復仇的手段可謂登峰造極,後人對此事多有評論,認為這手段未免過於殘忍,連一向主持公道的良史司馬遷也發出了「怨毒之於人甚哉」的感歎。
    2.先秦被盜名墓備忘
    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在伍子胥之後,春秋戰國時期的王侯陵墓因各種原因被盜被掘者還有許多。讓我們拉開歷史的長鏡頭,做一全景式的掃瞄。
    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夷皋塚,曾被西漢時期的廣川王劉去疾盜掘。據《西京雜記》記載,塚的規模很大,在四個角,各有一個石犬捧燭照明,有40餘尊石男石女像侍立四周。而晉靈公的屍體歷經300餘年,竟然完好如初,他的嘴、鼻子等「孔竅」中都放有金玉。墓裡面還有許多器物,因時間久遠或爛或朽不可識別,只是還有一個玉蟾蜍,大約有一個拳頭般大小,腹中空空,光潤如新。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死後葬於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鄭家溝村南的鼎足山。齊國,是西周開國元勳姜子牙的封地。它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地廣物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姜子牙受封諸侯後,尊重當地民俗,發展交通、工商、漁鹽,國勢日漸強盛。齊桓公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即位後,重用管仲為相,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內政、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齊國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革新賦稅制度;延募人才,以替代傳統的世卿制度;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兵民合一,軍政合一,使軍隊成為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的武裝力量,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依仗雄厚的實力,齊桓公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幟,開始對外擴張。他曾三次以武力平定諸侯國內的戰亂,鎮壓敢於反抗的諸侯;九次與諸侯會盟,平定王室之亂,抵禦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由於這一系列成功的軍事行動,齊桓公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擁戴,成為春秋初年最先成就霸業的國君,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3年,73歲的齊桓公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此時,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各樹黨羽,大動干戈,竟無人過問他的後事。據歷史記載,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擱置了67天,屍體上的寄生蟲多得竟然爬出了門窗。一代霸主死時竟如此淒涼,令人扼腕。屈原在《天問》中曾有「天命反側,何罰何佑?齊恆九會,卒然身殺」之句,以示對這位春秋霸主命運的哀歎。
    更加不幸的是,就是這具曾爬滿臭蟲的屍骨,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據《晉書》記載,齊桓公及其重臣管仲之墓,到晉愍帝建興年間,被一位名為曹嶷之人盜掘,據說裡面的「繒帛可服」,而珍寶尚有「巨萬」。
    前面伍子胥故事中涉及到的吳王闔閭,也算是一位在歷史上有所作為的君主,其墓塚也曾遭人盜掘。
    相傳公元前496年,闔閭死,其子夫差為父建墓於當時吳國都城——闔閭大城西北的虎丘。這虎丘,初名海湧山,古代的《越絕書》載,「吳王闔閭葬山下,經三月,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