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5卷 > 10月24日 >

10月24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0月24日。1648年的這一天,在歐洲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簽訂,標誌著持續了三十年的戰爭結束;1991年的這一天,中國棋院正式成立;2008年的這一天,蕭克上將去世,蕭克上將作為開國的重要將領,在1955年的五十七名上將當中排名第一,紀念蕭克上將!

| 《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簽訂 |

1648年的這一天,著名的《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簽訂,歐洲持續三十年的戰爭結束。歐洲的歷史可謂錯綜複雜,歐洲有各種大國、小國,尤其是小國眾多,也可能因為咱們對歐洲的歷史不熟悉,所以就感覺歐洲的歷史非常亂。這個《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的簽訂,可以說是歐洲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這之前歐洲雖然是有國家的,但最重要的概念不是國家的概念,而是家族、貴族的概念,歐洲的那些國家不停地變換邊界就是因為這些貴族之間的通婚。貴族之間結婚了,那這領地就帶過來了。如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1500—1558)就是靠祖父兩代的通婚而使國家的版圖得到急劇地擴張。他不僅繼承了外公外婆的西班牙本土及其在美洲與意大利的殖民地,也得到了祖父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與中歐的世襲領地,還獲得了祖母的勃艮第等地區。在當時的歐洲,國家是跟著貴族走的,因為它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各種各樣的變化都是以家族利益為主,所以相互之間的戰爭實際上也是家族之間的戰爭。即使咱倆不是一個國家的,但咱倆是一家子,你是我表哥,他是我表弟,那咱倆就可以聯合起來,作為同一個家族來打。但是從1648年《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簽訂之後,國家成了真正的實體,國家利益變成了最重要的利益,而家族的作用就慢慢淡化了,所以這一天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在這之前,歐洲持續了三十年的戰爭,這場戰爭最初實際上是打著宗教的名義,導火索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是中歐地區一個很大的國家,最主要的民族就是德意志民族,後來捷克民族因為受不了德意志民族的壓迫起義了。那時候捷克還叫「波希米亞」,「波希米亞」這個詞聽起來比捷克更浪漫一點兒。捷克人民很倒霉,大家看看捷克開始起義的時間是1618年,經過了三十年戰爭,在1648年《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簽訂以後,戰爭結束。但捷克真正獨立是在一戰結束以後,到1918年捷克才獨立,所以捷克人民奮鬥了三百多年才最後取得了獨立。再來說這場戰爭,這場持續了三十年的戰爭一開始還只是跟宗教有關,因為歐洲除了家族就是宗教,那是歐洲的主旋律。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聯盟組成了一大群諸侯,天主教聯盟組成一大群諸侯,雙方就開始打,所以最開始這場戰爭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但是後來戰爭打到中間的時候,歐洲的各大國都加入了進來,北方的瑞典,還有丹麥、法國、英國等。瑞典那時候還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不像現在的瑞典那麼小,尤其在軍事上很強。丹麥、法國、英國都加入進來支持新教聯盟,法國雖然信奉的是天主教,但是因為黎塞留的改革,法國變成了王權大於神權,變成了國家利益至上,所以法國也支持新教聯盟。而這些信奉天主教的國家,我們就稱它們為保守國家吧,這些國家支持哈布斯堡王朝,就是以奧地利為主,包括西班牙在內的這一大塊。所以這場戰爭慢慢地就從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場內戰變成了幾乎整個歐洲都在參與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打了三十年,這種大規模的戰爭在整個歐洲歷史上都是很少見的。正是《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的簽訂標誌著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結束。

《威斯特發裡亞和約》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份正式確認國際關係的準則,即國與國之間關係準則的條約,這個準則包括獨立、主權等。在這之前大家都沒這個概念,所以在這個條約簽訂以後,才正式開始有了「國際社會」。以前這個世界上,只有宗教以及家族,家族聯盟、家族聯姻、家族打仗、家族仇恨,只有世仇,在《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簽訂以後才有了「國際社會」,才有了大家公認的這些準則。所謂的獨立自主、邊界、國際條約,以及後來施行的很多國際準則都是《威斯特發裡亞和約》開始規定的,比如說優待戰俘等。正是從這份條約開始,歐洲開始進入了近代史,從家族之間的歷史、宗教之間的歷史,變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歷史。

| 中國棋院成立 |

1991年的這一天,中國棋院在北京正式成立。說句實話,我是因為做這期節目,才知道中國棋院是1991年才成立的,之前我一直認為中國棋院早就有了。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差不多是中國圍棋最鼎盛的時代,我記得大家踢球的時候,一邊踢還一邊在等圍棋比賽的結果。這邊踢著球,那邊聶衛平和日本或者韓國的那個「棋聖」在下棋,現在誰領先了?最後究竟誰贏了?一邊踢球還一邊打聽比賽結果。突然傳來消息說聶衛平贏了!大家當時就高興得球都不踢了,然後歡呼雀躍,恨不得要上街去遊行慶祝。那時候大家一方面確實是都充滿著那種愛國情懷,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圍棋在中、日、韓都非常非常火,非常非常流行。當時中國的棋手聶衛平、馬曉春,還有後來的常昊、古力大家都非常熟悉。日本也是,從國手吳清源,到後來的著名棋手大竹英雄,在日本都非常有名。韓國也一樣,韓國棋手李昌鎬等那都是民族英雄。

中、日、韓這三個國家多少年來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誰和誰唇齒相依,誰和誰一衣帶水,誰和誰有仇,最後就都爆發在這圍棋上了。那個時候,圍棋高手幾乎都是被當成民族英雄來擁戴的。當然除了圍棋之外,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還曾經爆發在足球上,當然後來足球實在是分出了勝負,差距太大,而圍棋那個時候大家可謂旗鼓相當,各自帶著自己的民族性格。日本圍棋長期以來的風格就是講究「道」,叫「求道派」。日本這個民族特別有意思,很多東西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但等傳到日本都變成了「道」。武到那兒變成了「武士道」,花到那兒變成了「花道」,圍棋在南北朝時期就從中國傳到了日本,在日本被稱為「棋道」。日本人下圍棋非常講究「棋道」,他們下棋的風格不是大殺、大砍,然後圍啊、吃啊那種肉搏戰的方式,他們追求的是「道」,還保持著過去中國圍棋的那種隱士風格。其實中國圍棋一開始也是求「道」的,最開始圍棋在中國是隱士玩的東西,這些隱士隱居到深山裡閒著沒事兒干,所以就得找一個特別耗時間的東西,比如下圍棋。但是從清朝開始,由於中國整個國勢、整個民心士氣的問題,導致了圍棋的風格大變,變成了大砍大殺,上來就搏鬥,上來就跟你斷。韓國的圍棋也有自己的風格,韓國人是那種特別擰的性格,反映在圍棋上也很像。所以中、日、韓三國甭管是下棋還是踢球,都跟大家在抒發自己民族的情感一樣,尤其是圍棋更體現了中、日、韓三個民族之間的競爭。

1991年中國棋院成立,那時候正是圍棋處在最高峰的時候。我記得在20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台的體育頻道經常直播各種圍棋比賽,大家都特別愛看,講圍棋的那些人也都成了大腕兒,家喻戶曉。後來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電視台慢慢地就不播圍棋了,開始改播檯球了。丁俊暉得了斯諾克冠軍以後,檯球就更火了,於是大家就開始天天看檯球。那個時代也可以說是此消彼長,圍棋的勢頭下去了,檯球的勢頭又上來了。我感覺現在人們越來越不愛看圍棋了,以至於現在連圍棋聯賽的舉辦都有點兒舉步維艱。在中、日、韓三國,大家對今天的圍棋高手也都不太在意了,當然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了娛樂化時代,圍棋這種比較求「道」的、比較士大夫階層的東西慢慢有點兒過時。

我自己也是圍棋愛好者,我跟中國棋院以前的院長王汝南先生多年以來關係非常好,我也曾經跟他們混在一起下棋。我還曾經跟馬曉春一隊,古力跟另外一個水平跟我差不多的棋手一隊,兩邊對戰,就是我下一步,那邊下一步,馬曉春下一步,然後古力下一步。我自己當年也是很愛圍棋的,但是圍棋這個項目確實是慢慢地衰落了,我個人覺得這可能跟大家太把圍棋當成一個競技項目或者說運動項目有關,什麼東西這麼一重輸贏,一變成運動項目,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大家知道,琴、棋、書、畫原來都不是運動項目,琴、棋、書、畫都是求「道」的,但是圍棋變成運動項目以後,確實有點兒偏離了原來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