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5卷 > 9月14日 >

9月14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9月14日。在1368年的這一天,元朝滅亡;1867年的這一天,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 元朝滅亡 | 

首先講講1368年的這一天,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滅亡。這是無數漢人,包括有民族主義情結的人們特別高興的日子,這一天我們驅逐了韃虜,恢復了中華,實現了漢人的統治。實際上,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是在不停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樣的鬥爭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初。當年蒙古帝國曾經橫跨歐亞兩洲,元朝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帝國之一,結果只統治了一百六十二年就滅亡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不光是我們現在在思考,我猜清朝入關後,應該也做了很多的反思。正是在這些反思的基礎上,清朝才得以統治將近三百年,清朝統治中國的時間幾乎兩倍於元朝。

實際上在元朝的蒙古帝國時期,整體的實力遠遠超過後來清朝的滿族統治時期,但元朝為什麼只統治了那麼短的時間,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元朝時期推行了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政策,這個種族歧視政策永遠都是非常負面的,包括對統治者自己。清軍入關以後,雖然是滿族統治了中國,但實際上清朝大量起用漢人來進行國家的管理,尤其到了清朝的後期,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到了統治階層。滿族人深知自己的民族人數少,不可能徹底地統治這個國家,所以清朝的皇帝一開始就認真地學習並吸收漢族文化,包括科舉制度等,這些大清的皇帝慢慢就變成了比大部分漢族人還漢族化的滿族皇帝。但是元朝時期不是這樣,當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帝國太強大了,蒙古人是從馬上得天下的,它根本就看不起漢民族,也看不起當地的漢文化。蒙古當年可以說是「滅國四十」,走到哪兒都是屠城,到了中原也一樣,它就覺得你們這些漢人不行,你們這些人打不過我,所以就都得聽我的。到最後蒙古帝國統治了那麼大的疆域,但蒙古人一共就那麼兩三百萬,根本就沒有足夠的人做官來管理這麼大的國家。但即使這樣,蒙古人也不讓漢人來做官,最後蒙古人實在不夠了,他們就弄來了一堆色目人來元朝廷做官。當時蒙古人已經征服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在中亞、東歐與中東等地居住著眾多民族。他們名稱各異,叫法都不相同。當時就把這「各色名目的人」統稱為色目人。還有一種通俗的講法,是說中亞地區有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這些人種的眼睛是有顏色的,大家也分不清他們到底是波斯人還是阿拉伯人,就統稱為「色目人」。當然這種講法雖然很生動易記,卻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說法。所以蒙古人統治中原以後,把中原人分成了四等,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排第一的當然是蒙古人,那是最高貴的。其次是色目人,蒙古人從中亞那些地方弄來了很多色目人來做官,包括後來明朝著名的大太監鄭和,鄭和的爺爺就是從中亞來的色目人,鄭和的爺爺還去過麥加。所以鄭和就是色目人,他爺爺就是那個時候來到中國的。後來我還開玩笑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尋根,也就是找他的老家,因為他是穆斯林色目人。當時鄭和艦隊的全體指揮官,雖然他們都起了中國名字,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都是色目人,所以鄭和艦隊實際上是大批的色目人去航海。排第三的是「漢人」,但是這個「漢人」跟我們現在說的漢人還不一樣,這裡的「漢人」指的是當時北方的漢人。排第四的是南方的漢人,也稱為「南人」,當年南宋抵抗了蒙古很多年,所以蒙古人就覺得南方的漢人應該是排在底層的。

元朝最初一直不讓漢人做官,不讓漢人參加科舉考試,直到元朝後期覺得實在不行了,才恢復了漢人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但是那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大廈將傾,已無力回天。大家縱觀一下科舉考試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應該說中國絕大多數的狀元、榜眼、探花都來自南方,其中有七成狀元來自江浙兩省,但元朝把這些「南人」排到了社會的最底層,大量的精英沒有機會進入到統治階層。元朝還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當時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優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知識分子也被打到了社會的最底層。「七優」,「優」是什麼人?就是我們這些搞音樂、跳舞的;「八娼」,「娼」就是娼妓;「九儒」,「儒」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還排在娼妓的後面,所以為什麼叫「臭老九」?就是因為知識分子被排在第九位;「十丐」,「丐」就是指乞丐,只有乞丐排在知識分子後面。所以,大家看元朝時候的知識分子竟然處於這樣的位置。當然有一點我比較高興,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搞音樂的人一直都毫無地位,跟文人相比,這些藝人幾乎什麼都不是,但只有在元朝,藝人也就是「優」排在文人前面,排第七。

元朝給中華文化帶來的破滅也是巨大的,在南宋時期,中國在世界上已經處於非常領先的地位,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佔到了全世界經濟總量的很大一部分,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南宋富有。南宋的科技、工商等各方面也都處於世界前列。但到了元朝,中國的領先地位已經蕩然無存,元朝毀滅了中國大量本來可以持續發展的東西,要不是元朝把這些東西斷開,我們可能早就文藝復興了,我們可能早就實現大航海了,我們可能早就進入了資本主義了,但這一切都被元朝給隔斷了。但元朝唯一的好處,就是對原來處於社會底層的娛樂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過去的知識分子因為都熱衷於參加科舉考試去當官,所以大家認為寫詩、寫詞什麼的並不是個正事兒,把這個叫作「淫詞艷曲」,大家認為所謂的正事就是去做官,副業才是寫點兒詩詞。到了元朝,因為這些漢人知識分子沒法去參加科舉,也當不了官,所以大批的知識分子就被迫靠寫作、靠音樂為生。元朝有一個供知識分子去賣自己的音樂和文學作品的地方,那就是「勾欄」,這勾欄其實就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那個時候對於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文人來講,已經當不了官了,要靠寫這個養家餬口。你做官的時候寫的詩,有人看沒人看無所謂,反正有俸祿。但這個時候你要靠寫作生存下去,就要讓青樓裡面彈唱的都是你的詞,演奏的都是你的曲。如果沒人愛看,沒有客人來,那你馬上就會被解雇,你馬上就失業了。所以大家只能拚命寫,結果由此誕生了中國歷史上非常輝煌的元曲和元雜劇。在元朝之前文人們也就是寫寫小品,最多寫篇文章,也就是寫出像《赤壁賦》《滕王閣序》這樣的文章,到了元朝才有了戲劇這樣的東西。在整個世界文學史上,戲劇的地位當然已經是遠遠高於小品文、散文等。元朝由於實行的是市場化,戲院需要演出,需要賣票,需要招攬客人,所以就誕生了大批像關漢卿、白樸等這樣的大戲劇家。元朝的戲劇當中用了大量北方的白話文,你看關漢卿寫的東西,今天基本上都能看得懂,也不掉那麼多書袋,裡面用了大量的北方民間的白話文,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元曲的音樂也是中國音樂的巔峰時期,可謂中國音樂及外族音樂的集大成者,但可惜元曲至今已失傳大半。很多流傳下來的詞當時都是能唱的,什麼「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但現在只剩下了詞,也不知道因為什麼這些曲子都失傳了。

在我們的正史記載中,元朝只統治了一百六十二年就滅亡了,但實際上,按元朝自己的記載,元朝並沒有滅亡,只是統治的地方變小了,原來元朝統治那麼大一塊地方,到後來退回到自己的老家去了,但那也是咱今天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也是咱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只是它變成了「北元」。最後也沒有打仗,徐達北伐到了通州,就是今天北京通州區,元順帝自個兒出了北門就回家了,歷史上管這個時期叫「北元」,但人家自己的歷史記述中根本沒「北」這字,還是叫「元」,只是統治的地方回到了自己老家而已。北元在明代初年又苟延殘喘了三十多年(1368—1402)才徹底滅亡。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 

在1867年這一天,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在英國倫敦出版。《資本論》中文版的發行量,應該是全世界所有其他國家各種版本發行量的總和,我們從小學歷史、學政治等都要講到《資本論》,到今天我們的大學裡還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專業,還有碩士、博士學位。關於《資本論》我就不多講了,我只講一點兒小事情。

傳說革命導師馬克思由於寫《資本論》,每天都泡在倫敦圖書館,他查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以至於有人說在大英圖書館中,他常坐的那個位子底下竟然磨出兩個坑來。當時看到這個記載以後覺得好震撼,馬克思還有點兒少林功夫的意思,因為以前去少林寺曾經看見地上確實能踏出兩個坑來,就覺得馬克思的武功好高深。後來我專門去了大英圖書館,還認真仔細地找了找,也詢問了工作人員,實際上並沒有那兩個坑。但是這並不代表馬克思不努力,估計他並不是老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所以兩個坑是沒有的。很多這樣的傳說其實都是大家為了敬仰某一個人,為了表示尊重某一個人,就經常把很多美好的東西都賦予在他身上。比如大家都傳說西點軍校有雷鋒像,我就專門去西點軍校找了半天,我還問雷鋒像在哪裡,後來確實沒有看到雷鋒像。當然這並不代表雷鋒不偉大,只不過很多時候大家為了尊敬一個英雄、尊敬一個導師,經常會創造很多傳說。其實這是我們的傳統,比如說大家把諸葛亮說得神乎其神,把關羽已經神化到關帝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