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5卷 > 9月13日 >

9月13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9月13日。在1759年的這一天,英國進行了七年戰爭,最終擊敗了法國軍隊;1814年的這一天,美國國歌《星條旗》誕生;1860年的這一天,美國六星上將潘興將軍出生。

| 英法戰爭中英國擊敗法國 | 

我每次都是盡量把歷史事件聯繫起來講,在同一天發生的事件,如果能有巧合,能有聯繫,當然是最好的,今天正好就有兩件事有聯繫,1759年英國經過了七年戰爭打敗了法國,1814年美國國歌《星條旗》誕生,我們把它們聯繫起來講。

先說1759年的這一天,英國最終在魁北克地區打敗了法國。英法七年戰爭的原因我們就不多講了,因為比較複雜。當時在整個北美,英法殖民地相互交錯。如果你打開1750年的北美地圖就會發現,法國的殖民地從東北的聖勞倫斯河流域(今加拿大魁北克省),到中部的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流域,直至南面的新奧爾良港口,連成一大片,佔據著北美大陸的核心位置。而英國的殖民地則分成南北兩部分,其東南一塊是沿大西洋的北美十三州,其北面一塊則分佈在冰天雪地的哈得孫灣周圍。所以英、法的殖民地就是這樣互相交錯分佈。由此導致英法兩國的交戰地點也非常多,但是兩國在魁北克的這一戰,確實對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法國來說,直接影響到它內部的穩定,其專制統治也從此開始動搖,人民開始革命。而法國的戰敗也對英美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什麼呢?大家知道,雖然英國勝了,但是長達七年的戰爭使英國耗費了大量的軍費,到最後英國的財力也已經難以支撐了,於是英國就開始在它的北美殖民地額外徵收各種各樣的稅,包括茶稅、印花稅等。為了反抗英國的橫徵暴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北美十三個州的人民開始揭竿而起、舉兵反抗,這就是美國歷史上的「獨立戰爭」。但美國人並不把這場戰爭稱為「獨立戰爭」,他們稱之為「解放戰爭」,美國人認為他們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國家而去打仗,而是為了人民的自由、為了人民能夠獲得平等的權利而戰。如果政府要向老百姓徵稅,那必須得有議會的授權,但議會中最起碼得有我的人說話,如果議會中連我的人都沒有,那向我徵稅肯定不行,這樣才爆發了美國的「革命戰爭」。美國「革命戰爭」的爆發與勝利其實是直接受到了法國和英國的影響。法國因為戰敗,也跟英國死活不對付,所以就在美國的獨立戰爭中堅決地支持美國。正是在法國的支持下,美國才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不然光靠美國人民那幾條破槍、那些游擊隊,是根本打不贏英國的。

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在魁北克戰役的勝利,不但直接影響了美國的「獨立戰爭」,而且還影響到了後來在1812年爆發的英美戰爭。1812年的這場戰爭又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不知道歷史學家為什麼要這麼稱呼這場戰爭,因為當時其實並不是英國不讓美國獨立,英美雙方早已經簽完協議了,美國聯邦政府也已經成立了二十多年了,所以再叫「第二次獨立戰爭」是不是不太合時宜?但不管怎麼樣,1812年戰爭在美國歷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爭,美國歷史上先後有三位總統都是來自於這場戰爭的戰爭英雄。1812年戰爭的爆發實際上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美國要把自己的領土向中西部地區推進,另一個是英國對美國一直支持法國耿耿於懷。

大家看美國地圖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美國在剛剛獨立的時候只有十三個沿海州。而現在美國的五大湖地區,包括芝加哥等,都被稱為中西部地區,可是如果你在地圖上看,這明明就是在美國的東邊。美國從西往東一共分了四個時區,芝加哥只比紐約大概晚了一個小時,再往西再晚一小時,到加州沿海西海岸時再晚一個小時。最開始我還弄不明白,我說這芝加哥明明在東邊,但為什麼被稱為中西部地區?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美國剛剛獨立時,只有東海岸的十三個州,之後就從這十三個州開始向中西部地區發展,後來美國一直推進到太平洋海岸的時候,這個地方就習慣性地被稱為「中西部地區」。美國在向中西部地區推進的時候,已經接近了五大湖對岸的加拿大,當時英國政府就覺得很恐懼,美國越來越往外擴張,眼看都已經推進到五大湖南岸了,跨過五大湖再向北走就是加拿大,英國感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嚴重威脅。大家再想想,1812年正是法國的拿破侖在歐洲稱霸事業的高潮期,拿破侖率領六十萬大軍進攻俄國。這個時候英國以及歐洲各國也都在全力以赴地跟法國的拿破侖干。由於「獨立戰爭」期間法國支持美國,所以美國與法國的關係始終都非常好。在「獨立戰爭」以後美國繼續保持和法國的貿易,支持法國。這時候英國一看,我這兒都跟拿破侖打成這樣了,你美國還支持法國,再加上英國恐懼美國向中西部地區的大幅推進,所以才爆發了美國1812年的「第二次獨立戰爭」。

現在魁北克地區屬於加拿大,但直到今天,魁北克省還是一個講法語的地區,當然它的法語已經跟法國國內講的法語有很大不同了。魁北克省在1759年就被英國攻佔了,後來法國的法語本身也在不斷發展,有好多詞都不用了,但魁北克省現在講的法語還保留著法國已經不用的那些單詞。我曾經幫席琳?迪翁錄過音,席琳?迪翁就是魁北克省人,所以她的整個團隊相互之間交流都用法語,當然他們的英語也沒有問題,因為他們都是加拿大人。我們在一起錄音的時候,大家會用好幾種語言交流,他們自己相互之間說法語,然後和我們交流的時候就說英語。魁北克省還誕生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太陽馬戲團,我之前正好看過一部商業片,叫《大明猩》,講的是關於大猩猩的事情。它的英文字幕當中就出現了一個不應該有的錯誤,它把「太陽馬戲團」的名字給寫錯了。太陽馬戲團應該叫「Cirque du Soleil」,這是一個法語名字,太陽馬戲團是赫赫威名的老字號,很多著名的大秀都是它做的。所以當用它的名字的時候,一定要尊重魁北克人的習慣,人家用的是法語的名字。我看《大明猩》那個字幕上太陽馬戲團下面寫的是「The Circus of the Sun」,這說明翻譯的人其實不知道太陽馬戲團是從魁北克法語區來的,這是一個法語名字。

 | 美國國歌《星條旗》誕生 | 

1812年,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星條旗》這首歌就是在戰爭進行到1814年的時候誕生的。英國海軍當時在世界上還是舉世無雙的,他們向巴爾的摩發起了進攻。巴爾的摩是離首都非常近的一個港口,在硝煙瀰漫中,有一位美國詩人目睹了這一場景,他看到星條旗在戰火中已經被打得幾乎變成一塊破布,但依然在硝煙中飄揚,於是眼含熱淚寫下了一首詩——《星條旗》。這首詩很快不脛而走,後被配上曲譜後流傳全國。193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星條旗》定為國歌。(蘇薩的著名進行曲《星條旗永不落》經常被誤認為是美國國歌,這是不正確的。)

在我聽過的世界各國的國歌當中,我覺得最好聽的是三首戰歌。第一首是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那是在民族危亡的時候,人民發出的怒吼;第二首是法國的《馬賽曲》,那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引導人民前進的戰歌;第三首就是美國的《星條旗》,當時美國還是個弱小的國家,在和全世界最強大的英國戰鬥的時候,為了鼓舞人民的士氣而寫的這首戰歌。這些戰歌都非常好聽,因為那是在戰場上、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人民發自肺腑的聲音,甭管是作曲家還是作詞家,都是懷著最充沛的感情寫出來的。所以說,我認為只有戰歌才是最好聽的國歌。

在這兒再多說一句,美國人民對國歌、國旗都懷有極為尊崇的信仰,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國歌響起,大家都會起立,而且要把手放在心臟這裡,跟著唱國歌。在各種體育比賽之前運動員也要唱國歌,美國每年最盛大的橄欖球總決賽的時候,大家都要唱國歌,全場都跟著唱。我講姚明的時候說到了NBA全明星賽,全明星賽的時候也要全場唱國歌,然後向著國旗敬禮,這就是美國強大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國也有大量的這種洗腦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包括每星期一的早晨各所學校都要唱國歌。其實好萊塢的電影也有非常強烈的政治傾向,就是要引導人民愛國,腐敗的政府可以罵,腐敗的官員可以罵,但是這個國家永遠是至高無上的,永遠是最好的,大家永遠不能懷疑這個國家。

當然《星條旗》這首國歌也給美國帶來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因為歌中唱到了「In God is our trust(我們信仰上帝)」,於是每次在升國旗、唱國歌的時候,尤其是學校強制升國旗、奏國歌的時候,信仰其他宗教的學生和家長就會來抱怨,甚至還因此產生過訴訟。他們說:「為什麼要強制我們的孩子唱『In God is our trust』,我們能不能唱『In Buddha is our trust(我們信仰佛陀)』?因為我們是信佛教的,我們也愛這個國家,但是我們不能唱『In God is our trust』。」除了關於這個的訴訟,還有一個訴訟是關於美國總統手按《聖經》宣誓就職,有好多人就覺得美國總統為什麼要手按《聖經》宣誓?最後法院給出了判決:「總統有自己的自由,個人自由是超越一切的,總統可以按著任何一本書宣誓。」只是到現在為止,美國總統按的都是《聖經》而已。關於國歌的訴訟也是,訴訟到最後也贏不了,美國政府說,這只是歌裡的一句歌詞,《聖經》就是這麼說的,憲法規定我們不歧視其他宗教,但歌你必須得唱。所以最後還是得在每個星期一的早晨一起唱「In God is our trust」,這在美國確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對個人的這點兒自由都斤斤計較。

 | 美國陸軍特級上將潘興將軍出生 | 

下面來講講美國一戰時期被獨立授予陸軍特級上將稱號的潘興將軍。一戰對於美國來說,並不是一場非常光榮的戰爭,一戰時期的美軍也不像後來二戰時期那麼叱吒風雲、橫掃世界、天下無敵。一戰時期美軍總的來說就是一幫「業餘選手」,當時潘興將軍率領的美軍部隊其實大都是志願軍,都是大家各自從鄉間、縣裡招募的一個連、一個營、一個團,他們都跟著潘將軍去了前線。到了歐洲以後,這些美國大兵被英軍、法軍看不起,他們覺得你們這幫美國人根本不會打仗,乾脆把你們拆成一個一個的團,編進我們法軍或者英軍當中。所以,美國一戰以後沒有一個英雄去當總統,大家知道美國每一次大戰以後都會出現大批當總統的戰爭英雄,「獨立戰爭」也好,1812年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也好,再包括美墨戰爭、美國內戰、二戰等,戰後都有戰鬥英雄當了美國總統。美國內戰以後有六個戰爭英雄當了總統,二戰以後有七個戰爭英雄當了總統,而一戰中一個都沒有。

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會綻放出自己民族最強的一面,德裔能征善戰,華裔能寫會算,各有千秋。大家看到一些高科技部門,像什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裡面儘是華人。打仗的時候,德裔的美國人是最厲害的,所以美國最著名的將領中有好幾位都是德裔。美國陸軍歷史上一共有兩個特殊上將,一個就是潘興,另外一個就是華盛頓將軍,在獨立戰爭的時候華盛頓還是中將,到美國建國二百週年,也就是1976年的時候,華盛頓被追授為合眾國特級上將。在美國陸軍中著名的五星上將,指揮整個歐洲戰場的艾森豪威爾,也是一名德裔,還有指揮整個太平洋戰場的總司令——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也是一位德裔。這個非常有意思,大家知道,一戰、二戰都是美國跟德國人打,而這些美國的大統帥全都是德國人的後裔。